来源: 农视网 2025-07-16 17:27:23
三农快评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这几天,一位农民工大叔现场写就的《我的母亲》,如清泉般悄然浸润了整个网络,也让人看到了中国人一代又一代传承的勤劳与善良。
文章中,大叔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母亲的形象:“天不亮就起,摸着黑才歇,家里家外操不完的心,穿的永远是洗得发白、补了又补的衣裳。”这份不加修饰的真实,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勾勒出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轮廓。
这篇文字用最质朴的方式激活了国人的集体记忆。文中母亲“天不亮就起,摸着黑才歇”的身影,让无数人瞬间想起自家灶台前那佝偻的背影。远在家乡的母亲,不也正是如此!那些生活里的细节:“母亲从来不上桌,她就在灶台边忙活,等我们都吃完了,她才瞅瞅锅里,剩下了就扒拉两口,要是没剩,她就不吃了,说不饿。”特别是分粮后那个寒冷的夜晚,“粮食分到家以后,母亲这一晚上冻得受不了,她那薄薄的被子围在身上一会儿,天就亮了。”这精准捕捉的特定历史时期印记,让文章本身成为了一部微观而动人的农村社会史。
最令人心颤的意象,无疑是作者笔下瘦小的母亲那“无穷”的力量。“家里人多,那口烧柴火的大铁锅死沉,端上端下,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力气活。现在想想母亲那瘦小的身子哪来那么大劲!母亲走的时候才50岁出头,是累病的。”这种坚韧不拔的顽强,像老树般扎根苦难却仍努力荫庇家人。这朴素的责任感如同寒夜篝火,映照着人性最温暖的底色。
作为参过军、扛过水泥的老一辈农民工,作者安大叔的文字里沉淀着两代人的隐忍。当他说“母亲没享过福,可她教会我的就是这骨子里的硬气”时,那些常被城市霓虹忽略的身影,凌晨扫街的环卫工、深秋收废品的老人、脚手架上滴汗的汉子……都在这朴素的叙述中找到了强烈的情感共振。网友@山河故人说得好,他写的是母亲,戳中的却是2.9亿农民工的乡愁。“00后”网友留言“突然想给老家打个视频”,建筑工地的年轻人开始讨论“该给爹妈买护膝”,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激荡,正是文化基因最鲜活、最接地气的传承。
《我的母亲》的意外走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信息爆炸却常感心灵荒芜的时代,农民工大叔用粗粝而滚烫的真诚,凿开了我们日益钝化的情感岩层;在流量喧嚣的传播环境中,这篇毫无修辞技巧的作文能引发海啸般的共鸣,恰恰雄辩地证明:最高级的叙事,永远深植于生活本身,源自那些沉默却坚韧的灵魂。
安大叔用三十多年未曾喊出的那声“妈”,给我们上了最深刻的情感一课:是时候,常回家看看母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