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网 2025-08-11 15:25:55
神秘莫测的可可西里、水天一色的青海湖、高低起伏的柴达木盆地……在日前全面投入运行的青海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5G-A网络的部署让旅客与这些美景的“虚拟同框”轻松实现。
虽处于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地形复杂、环境恶劣,但青海的通信网络建设却知难而进。青海省通信管理局数据显示,目前,全省行政村(村委会)已全部实现光纤网络通达和4G无线网络覆盖,行政村5G通达率95%以上,而2015年全省行政村光纤宽带覆盖率仅有11.7%。
这是我国电信普遍服务实施十周年成就的缩影。自2015年以来,我国先后部署11批电信普遍服务建设任务,实现“村村通宽带、乡乡通5G”,打通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大动脉”,数字“流量”变身发展“增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攻坚:孤城不孤
得知此行要去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记者心里一直揣着几分热望。
这是一座因“最孤独”而频频出圈的城市,被羌塘、阿尔金、罗布泊三大无人区环绕,行政区域面积达4.9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北京大小,常住人口却不足2万人。
沿着315国道一路前行,车窗外的景致不断变幻,八百里瀚海无人烟,反倒造就了得天独厚的壮美风光,艾肯泉、翡翠湖、冷湖火星营地等景点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随着手机信号标识变为满格,艾肯泉景区到了。游客服务中心旁,一座35米高的电信普遍服务基站矗立。“这是今年初新建的,景区的客流量逐年增加,建立高塔能保证更广的信号覆盖范围,也便于后期扩容。”海西州铁塔公司茫崖区域经理陈志航介绍道。
据介绍,这座基站完全由太阳能光伏板供电,充分利用当地日照时间长、强度大的特点,既节约了引电成本,也更符合生态保护发展要求。这类基站占茫崖通信基站的一半以上。
顺着步道往艾肯泉中心走去,直径超过10米的主泉“恶魔之眼”翻涌着青绿色浪花,三五架无人机恣意在高空俯瞰盛景,游客们兴致勃勃拍照分享,有人还给家人视频直播起来。
信号满格,孤城不孤。茫崖市工信局工业科负责人王珂介绍说,2014年以前,全市的通信基站仅有104个。截至2025年5月已增加到202个,新建基站98个,其中电信普遍服务基站36个,信号覆盖率从30%提升至85%,有效解决了关键领域的信号孤岛问题。
取得这一成绩并非易事。“距离是最大的问题。”一想起茫崖市的通信建设历程,海西州铁塔公司通发部主任黄寿林便心酸。
犹记得冷湖镇的东坪油田基站,建设时正值冬天。基站施工前,仅是物料运输就已耗费了大半个工期:用于基站地基的砂石,从300公里外的茫崖市砂石厂运过来需要一天;机房里的蓄电池组来自海西州公司仓库,距离600多公里,运送用了三天。
这样的例子,在推进电信普遍服务的攻坚路上比比皆是:
云南怒江州贡山县,几十吨的基站建材依靠骡马队伍搬运;山西太行山深处,挂壁公路上的基站需要建设在悬崖边,无法使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施工就用手扛肩托;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镇蝴蝶岛上,建设团队克服无淡水、无电、无传输的极端条件,建成全国首个“光氢储”一体化通信基站……
“十三五”和“十四五”时期,信息通信业累计支持超13万个行政村光纤网络建设和农村地区10万个4G、5G基站建设,织就了信息天路,点亮了万家希望。
振兴:触网生金
“这奶干没有任何添加剂,大家一定要尝尝……”青海扎哈公路旁的帐篷里,主播黄燕云正在帮杨寿财、扎西措毛一家人直播售卖牛肉干、奶制品等特产。
这对残疾人夫妇曾是当地低保户,如今人均年收入上万元,这一变化离不开当地通信基站的建设。
扎哈公路是青海省化隆县扎巴镇至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哈城村之间的一条公路,既是青海省“四纵三横”公路网体系中的主要一横,也是支撑“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布局的重要一环。
受限于地广人稀、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建设维护成本高、生态保护区限制等因素,长期以来很多路段都没有信号覆盖,对放牧、应急、旅游都有极大影响,日月藏族乡驻村第一书记袁启功很是犯愁。
转机出现在2024年。在电信普遍服务项目的支持下,西宁铁塔与当地政府沟通,沿途建设了4个普服基站。
“建站的时候要往山坡上运输成吨的建材物资,当地藏族群众有的拉着自家牦牛来帮忙,当年10月份赶在冬季来临前建成投入使用。”西宁铁塔公司湟源县区域经理李志德心存感激。
在袁启功看来,现在信号好了,应急联系不再是问题,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也很大,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站在杨寿财家的帐篷门口,就可以看到不远处崭新的通信塔架。“以前在路边卖特产,没有网络,付不了款。现在大家买东西扫下码就行,非常方便,销量翻了几番。不少人还成了回头客,直接微信就能买。”他笑着说。
电普十年,山乡巨变。
截至目前,青海铁塔累计投资超15.74亿元,建设并交付通信基站超3万个,5G基站达1.25万余个。其中,累计投资超1亿元,建设普服站址1500余个,全面提升乡村网络基础设施能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放眼全国,随着通信网络持续向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延伸和精准降费举措不断落地,从大山深处到荒漠戈壁,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踏上了现代信息文明的列车。同时,网络带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应用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
守护:数智赋能
从青海省格尔木市区出发,沿着正在提质改造的青藏公路G109线,穿行于高山之间,翻过昆仑山口,经历七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抵达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
抬眼可见,藏羚羊雕像与通信铁塔“相互守望”。“你看基站最上端的两个高清云台,它就是这个保护站的‘千里眼’,能够360度旋转,可视距离最远达到20公里。”格尔木铁塔公司行业拓展部经理刘宏强说。
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我国目前建立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这里的一处新生湖面临决堤风险。一旦险情发生,下游的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兰西拉光缆及保护区内各类设施都将遭受严重毁坏。危急时刻,铁塔公司主动请缨,仅用了七天时间就在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建成了35米通信基站、70000峰瓦光伏供电系统及野外远程监测系统,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可靠数据支撑。
这座塔站建成后,不仅守护着新生湖周边的生态安全,还为三江源野生动物保护与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
2020年,格尔木铁塔公司深化站址资源共享利用,在此挂载了三家运营商的设备,实现了索南达杰保护站周边移动宽带网络全覆盖。
“原来可可西里无人区是没有信号的,从去年开始我们逐步将通信网、数字网向里面延伸,其中去藏羚羊产仔地卓乃湖的巡山路线上就建了5个基站,湖边还部署了摄像头。”刘宏强透露,针对巡山条件艰苦等难题,他和相关部门正探讨在基站加装无人机起降平台,部署无人机巡检。
这并不是个例,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以数字塔赋能千行百业,正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中国铁塔全力服务数字中国建设,通过“铁塔+大数据+AI”,为多个行业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智慧脑”,已有数十万座“通信塔”升级为“数字塔”,广泛服务于应急、国土、林草、环保、水利、交通、农业等40多个领域。
面向未来,数智浪潮激荡,电信普遍服务将助力区域协调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兴边富民和稳边固边。(记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