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云南盐津县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的成功案例

来源: 农视网 2025-09-11 17:19:44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脱贫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特别是地理条件受限的山区县,面临更大的返贫致贫风险挑战。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拥有发展特色农业的独特资源条件,面对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的艰巨任务,精准施策,将培育和壮大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置于战略核心地位,通过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着力构建了紧密、稳固且可持续的联农带农利益共同体格局,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增长,也为实现农村地区的长治久安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

一、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优化联农带农的发展生态

盐津县着力于构建支撑有力的政策、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和发挥联农带农功能作用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制订出台了《盐津县扶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政策文件,从财政补贴、信贷融资、用地保障、品牌创建、联农带农实效奖励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据统计,2019年以来,县财政累计拨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项补助资金达1380.43万元,有效缓解了经营主体发展初期的资金压力。

二是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县域内设立了7个省级专家工作站,并组建10支科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及企业车间,提供技术指导、品种改良、疫病防控、质量管控等精准服务。2021年以来,累计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30余个,协助培育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40余个,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了以县乡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为支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基础、龙头企业为引领、专业化服务公司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该体系面向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涵盖农业生产、烘干仓储、冷链物流等关键环节的“一站式”或“菜单式”服务。社会化服务的普及,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节本增收,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为联农带农模式的顺畅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多层次、稳固的联农带农格局

盐津县突破传统松散的生产关系,着力构建了权责明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多元化联结机制,确保农民深度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一是土地流转与租金收益模式。为破解土地细碎化制约,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农户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盐津县牛寨乡牛塘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流转土地逾4000亩,建立中药材和蔬菜种植基地,参与流转土地的农户每年亩均租金收益500元。全县累计流转土地10万亩,惠及农户1.8万余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占比20%),年均实现土地租金收益5000万元。为保障农民权益,县级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提供合同指导、备案管理、纠纷调处等一站式服务,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风险。

二是就地务工与稳定薪金收益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扩大生产、延伸产业链条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本地就业岗位,并优先吸纳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就业。例如,云南百年传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370个就业岗位,每人月均工资达3800元以上,2024年实现联农带农增收833.47万元。据统计,全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达 2.35 万余人次,创造工资性收入2.03亿元,人均年务工增收约8600元。

三是股份合作与长效分红收益模式。大力推广“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股份合作制模式,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闲置农房、资金或劳动力等要素出资,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并按股参与经营利润分红。例如,芭蕉村村民以土地作价出资加入合作社,并与云南盐津芭蕉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创新构建了“党建引领+‘832’消费帮扶平台+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电商营销”的“五位一体”联动发展机制,打通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2024年,该模式实现收入800万元,出资农户户均获得分红3070元,实现了村集体、企业、农户“三方共赢”局面。

三、强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联农带农的广度与深度

盐津县以产业兴旺为核心,着力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和价值提升,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

一是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夯实联农基础。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打造以乌骨鸡、肉牛、笋用竹为主导(“3”),蔬菜、茶叶、生猪、中药材等为特色(“N”)的“3+ N ”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外引强链”(引进外地大型龙头企业)与“内育强基”(培育本土企业)双轮驱动,大力推行订单农业,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紧密嵌入产业链。目前,全县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9家,吸纳低收入人口稳定就业11477人。通过创新实施的“1225”乌鸡养殖联农带农模式,即按经营利润的比例分红,其中企业占10%、建鸡舍农户占20%、合作社占20%、养鸡农户占50%,截至2024年底,直接参与养鸡农户达4238户,户均年增收4100元,辐射带动农户超2万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

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盐津县将农产品加工作为提升附加值、稳定市场、促进增收的关键环节,出台扶持政策,鼓励经营主体建设加工厂。例如,云南纤多多食品有限公司在中和镇投资建设竹笋加工厂,与周边竹农签订收购订单,保障了原料供应和农民收益。该公司有效拉动了3.7万户农户发展笋用竹94万亩,通过销售原料和参与加工环节,户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实现了“建一个加工厂、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三是拓展产业功能,促进农旅深度融合。依托独特的“三川半”饮食文化、豆沙关古镇及县城新兴的文旅业态(“网红一线城市”),盐津县鼓励经营主体积极拓展生态休闲农业、发挥文化体验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例如,大田村凭借其丰富的茶花资源和生态茶园优势,成功打造了一个集茶园观光、农事体验、特色民宿、乡土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景区。该景区由村集体领办的合作社负责运营管理,优先吸纳本村村民参与服务接待、卫生保洁、特产销售等工作,通过举办茶花节、采茶大赛等活动吸引客流。2025年“五一”假期,全县各景区接待游客7.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00万元,有效带动周边村落农户户均年增收超1万元,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聚焦实践成效分析:筑牢联农带农的坚实根基

盐津县系统性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的实践,取得了多维度、可量化的显著成效。

一是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返贫致贫防线有效筑牢。联农带农机制的核心效应直接体现在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增长上。2024年,全县农村人均收入达16068元,同比增长7.2%,尤其是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其人均收入16877.63元,同比增长16.66%,显著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稳定,收入可持续地提高,未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现象。

二是产业体系提质增效,发展根基更加稳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和有效带动,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重要引擎。目前,盐津县有省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23家、县级50家,合作社604家,家庭农场359个,共同构筑了层次分明、分工协作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框架,产业振兴的基础不断夯实。

三是乡村面貌持续改善,内生动力有效激发。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农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公共服务显著提升。农民在参与产业发展和新型合作中,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合作精神、职业技能、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

盐津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范规模性返贫致贫风险,精准培育并有效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农带农作用的实践经验表明,服务保障是基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科技赋能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优化环境、降低风险、提升联农带农效能的重要支撑;机制创新是关键,构建“租金+薪金+股金”等多元化、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是确保农户深度参与并稳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的核心;产业融合是动力,立足特色资源,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工)、拓展功能链(农旅),是增强联农带农广度、深度和可持续性的根本。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2025年8期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