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10-18 00:27:14
今年正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为全面展现广大脱贫地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的进展与成效,深入挖掘各地涌现的有效做法和创新实践,农视网特别策划《五年答卷》专题报道。聚焦广大乡村,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乡理乡亲》栏目记者走进海南省五指山市的毛纳村,这个曾藏在深山、鲜少被外界知晓的黎族村寨,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旅游空白” 到 “文旅融合标杆” 的华丽转身。而这一切的变化,源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指引与一系列帮扶政策的落地实施,也源于基层干部的付出与努力。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2021-2025 年)中,中国大地上无数乡村挣脱了贫困的桎梏,向着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目标加速奔跑。海南省五指山市的毛纳村,便是这场时代变革中极具代表性的缩影。
这个曾藏在深山、鲜少被外界知晓的黎族村寨,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撑、驻村团队的精准施策与村民的携手奋斗下,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旅游空白” 到 “文旅融合标杆” 的华丽转身,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村庄的面貌、村民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毛纳村黎族村民表演竹竿舞 摄影:申洪超
2021年,海南省委外办派出的驻村书记高力初到毛纳村时,这里虽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与文化资源—— 背靠五指山,森林覆盖率极高,溪水潺潺穿村而过,既是承载红色记忆的传奇之地,也是海南夏季难得的避暑胜地,更有着黎族和苗族同胞世代传承的独特民族文化,却因缺乏产业支撑、基础设施薄弱,未能将这些“宝藏” 转化为发展优势。

驻村第一书记高力(左)和村民(右)聊如何美化环境 摄影:申洪超
那时“两不愁三保障” 政策虽已让村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村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赖传统农业,人均年收入仅1.5万余元,旅游产业近乎空白,就连一条像样的旅游步道、一个能接待游客的住宿点都没有。如何在过渡期内,让毛纳村摆脱 “守着绿水青山饿肚子” 的困境,实现从 “脱贫” 到 “振兴” 的跨越,成为驻村干部与村委会面临的首要难题。而这一切的改变,都始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指引与一系列帮扶政策的落地实施。

毛纳村游客中心用竹竿舞迎接游客 摄影:申洪超

政策为基:
锚定方向,筑牢振兴“四梁八柱”
毛纳村的蜕变,从来不是“单打独斗” 的结果,而是始终与国家层面的乡村振兴政策同频共振,以政策为 “骨架”,撑起了村子发展的 “四梁八柱”。在 “产业帮扶”“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两不愁三保障” 持续巩固提升等核心政策框架下,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高力与村委会首先做的,便是深入调研、精准定位,确定了“因地制宜、文旅融合” 的发展路径 —— 既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又激活民族文化的活力,让生态优势与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筑牢防返贫的 “安全网”。

驻村书记高力走访新建民宿 摄影:申洪超
为了让文旅产业有“硬支撑”,高力书记积极对接上级政策与外部资源,推动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快速落地。在乡村振兴招商政策的支持下,毛纳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按下了“加速键”。

驻村书记高力(右)与毛纳村村两委纪检书记王政珠(左)在基础设施建设施工现场 摄影:申洪超
曾经泥泞的村道被拓宽硬化,两旁种上了绿植并搭配黎族特色的装饰;宝山竹屋、雨林树屋等一批极具黎族风情与生态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不仅解决了游客“住下来” 的需求,更成为村子的“网红打卡点”;3家农家乐、7个手工茶坊、十几个商业点陆续建成,从村民自家种植的蔬菜、养殖的家禽,到手工制作的茶叶、黎族织锦,都有了展示与销售的平台,补齐了 吃、购环节的短板。

毛纳村妇女制作黎族织锦 摄影:申洪超
此外,驻村干部还联合村委会,依托热带雨林资源,开发了雨林溪谷帐篷营地、徒步探险路线等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沉浸式体验自然之美。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让毛纳村具备了承接不同规模游客的能力,更让“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名片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

毛纳村新落成的民宿 摄影:申洪超
防返贫举措的同步推进,则为毛纳村的发展装上了“安全阀”。驻村干部与村干部组成了“监测小组”,每月走访村民家庭,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建立了详细的监测台账。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对接医疗救助、教育帮扶、产业扶持等政策,确保 “一户不落”。而产业的发展,则从根本上降低了返贫风险 —— 当村民有了旅游服务、农副产品销售、手工制作等多重收入来源,不再依赖单一的农业种植,抗风险能力自然大幅提升。2024年,毛纳村村民人均收入增至24137元,同比增长13.5%,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突破260万元,较五年前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曾经的 “薄弱村” 变成了如今的 “富裕村”。

毛纳村村貌航拍 摄影:申洪超

产业赋能:
文旅融合激活乡村“造血” 能力
如果说政策是毛纳村振兴的“骨架”,那么特色产业就是填充其中的 “血肉”,让村子拥有了持续发展的 “造血” 能力。驻村干部深知,单纯的自然风光难以留住游客,必须将黎族苗族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的特色体验,才能让毛纳村在众多乡村旅游点中脱颖而出。

毛纳村进行文化的表演吸引游客 摄影:申洪超
刚驻村时,高力书记发现,村里的黎族同胞能歌善舞,却很少有展示的机会。于是,他牵头组织村民成立了歌舞队,利用农闲时间排练竹竿舞、黎族山歌等传统节目。如今,每天下午,村中的小广场上都会响起欢快的音乐,村民们穿着绚丽的黎族服饰跳竹竿舞,游客们也纷纷加入,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子上空,竹竿舞成了毛纳村的“固定节目”,更是吸引游客的 “招牌”。

竹竿舞成为毛纳村吸引游客的固定体验项目 摄影:申洪超
为了让黎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展示,高力书记还推动开设了黎族传统服饰店,店里的衣服、饰品均由村民手工制作,游客不仅可以观赏,还能试穿、购买,亲身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每到周末,村子里还会举办篝火晚会,黎族歌舞与传统戏曲碰撞出别样的火花,丰富的文化活动不仅让游客“玩得开心”,更让村民重新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增强了文化自信。也正是文化元素的深度植入,让毛纳村有了独特的“灵魂”。

毛纳村游客中心的特产店 摄影:申洪超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毛纳村的硕果亭与村民代表座谈,强调要“加强生态保护”“做好民族文化传承”,这席话更坚定了驻村干部与村民发展文旅融合产业的信心。如今,硕果亭不仅是村民议事、休息的场所,更成为游客感悟乡村振兴理念、聆听毛纳故事的“打卡点”,不少游客会在这里与村民交流,了解村子五年间的变化,感受政策带来的实惠。

毛纳村网红打卡点——硕果亭 摄影:申洪超
与此同时,毛纳村也没有丢掉“农业本色”,而是将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结合,让农产品变成了 “旅游好物”。驻村干部与村委会一起,走访村民家庭,了解土地情况,鼓励村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凤仙花、车前草等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作物,又为农产品开发提供了原料。

第一书记高力(中)与村民交流种植茶叶的经验。摄影:申洪超
茶产业作为毛纳村的传统支柱产业,更是在这五年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驻村书记邀请农业专家到村指导,帮助村民改进茶叶种植、制作技术,提升茶叶品质;同时,推动茶园转型升级,打造“茶园观光 + 采茶体验 + 茶叶销售” 的模式,游客可以走进茶园,亲手采摘茶叶,在手工茶坊学习制茶技艺,最后将自己制作的茶叶带回家。一位村民笑着说:“以前我们种茶只能卖给收购商,价格不高;现在游客来采茶、买茶,我们的茶叶能卖上更好的价钱,我家48亩茶园,一年能收入7万多元钱,比以前多了一倍还多!”

第一书记高力为毛纳村特产进行直播带货 摄影:申洪超
为了让“毛纳好物” 走出大山,触达更广阔的市场,驻村书记还借助新媒体力量,开启了“线上+线下” 同步销售的模式。高力书记组织村民学习直播带货技巧,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开设账号,定期直播展示毛纳村的美景、美食、手工艺品,不少网友被直播间里的热带雨林风光、淳朴的黎族风情吸引,纷纷下单购买茶叶、黎族织锦等产品。此外,村子还开通了公众号,定期推送毛纳村的旅游攻略、农产品介绍,进一步扩大了村子的知名度。2024年,毛纳村接待游客达17.4万人次,庞大的客流量不仅带动了餐饮、住宿、零售等产业的发展,更让村民的 “钱袋子” 越来越鼓,“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成为毛纳村民最真实的写照。

毛纳村少女茶摘夏茶 摄影:申洪超

风貌焕新:
物质精神“双丰收” 绘就幸福图景
五年的时光,不仅让毛纳村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更让村子的村容村貌、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双丰收”。
如今走进毛纳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绿植郁郁葱葱,黎族特色的图腾、壁画点缀其间;特色民宿、茶坊错落有致,与周围的热带雨林景观融为一体,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只有宁静与惬意;溪水潺潺流淌,岸边摆放着石凳,村民们闲暇时会在这里聊天、纳凉,游客则会停下脚步,欣赏溪边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毛纳村游客中心航拍 摄影:申洪超
为了保持村子的整洁与美丽,村民们还自发成立了“环保小组”,每天轮流打扫村道、清理垃圾,爱护环境成为了全村人的共识。更令人欣喜的是,村民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五年前,不少村民因收入低、生活条件差,脸上难有笑容,对未来也缺乏信心;如今,随着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村民们的脸上多了自信的笑容,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也大幅提高。村里的歌舞队里,既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农家乐、民宿的经营者,用心服务每一位游客,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毛纳村;手工茶坊里,村民们认真制作茶叶,希望能让更多人品尝到毛纳茶的清香。闲暇时,村民们还会参加村里组织的技能培训、文化活动,学习旅游服务、电商运营等知识,眼界越来越开阔,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以前觉得一辈子就在村里种地,没想到现在能开农家乐、做直播,还能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聊天,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一位经营农家乐的村民感慨道。

毛纳村黎族歌舞表演摄影:申洪超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站在这个关键节点回望,毛纳村的五年蝶变,是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精准落地的成果,是驻村干部与村民携手奋斗的结晶,更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生动实践。如今的毛纳村,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守住了生态的底色、传承了文化的根脉,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海南省委外办派出的驻村书记高力
未来,毛纳村还将继续沿着“生态优先、文化赋能、产业兴村” 的道路走下去 —— 计划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更多特色旅游项目;加强与周边村庄的合作,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培养更多乡村振兴人才,让年轻人愿意回村、留在村里发展。而毛纳村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乡村在过渡期的尾声,找准自身定位,激发内生动力,交出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答卷,共同绘就中国乡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 |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乡理乡亲》栏目 冯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