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羊倌书记”点燃山村的八年 | 五年答卷

来源: 农视网 2025-10-21 15:15:03

今年正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为深入挖掘并展现脱贫地区在五年过渡期间的有效做法和创新实践,农视网特别策划《五年答卷》专题报道。本期报道,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乡理乡亲》栏目记者走进了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河北省保定市唐县马庄村。生态园里果木成林,养羊基地中牲畜兴旺,墙上的“防返贫地图”标注得清清楚楚。而这一切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帮扶干部于晨光——那个被756户村民用红手印“留”在村里的“石油亲人”。

图片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马庄村;摄影:李涛)

6月中旬,冀中平原刚被太阳烤到冒油。沿着新修的柏油路拐进马庄村,空气里不是麦香,是带着青草发酵味的“羊味”。大部分羊舍在村南头,一排白色拱棚顶着烈日,像银亮的浪花。

“别踩到水槽!”一个沙哑的声音从羊群后头传来。蹲在地上的男人抬起头——灰色T恤被汗浸成深色,脸晒得比羊还黑,只剩眼睛是亮的。

旁边村民介绍:“这就是咱书记,于晨光。”于书记咧嘴一笑,露出和羊一样温顺的牙:“记者同志,来得正好,刚剪完羊毛,给你看看我们村的‘脱贫棉袄’有多厚!”

棚外蝉声炸成一锅粥,棚里几百只羊咩声起伏,热浪混着草料味扑面而来——这一刻,我突然明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是简单地落实文件,是炎热的羊圈里,有人蹲在地上帮羊擦药、算料肉比,一蹲就是八年。

图片

(于晨光观察羊健康状况)

图片

与驴同住的男人

成了第一个“脱贫羊倌”

于晨光的派出单位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2018 年的冬天,于晨光拎着行李进村,最先撞进他眼里的,是贫困户马七乐——人和驴挤在8平方米的破土房里,驴是全家最值钱的家当。

“得给大伙儿找一条能赚钱的活路。”于晨光把全村100余户贫困户逐一走访完,发现四五公里外就有大型的羊交易市场,而村里的2000亩玉米秸秆年年烂在地里——“草在眼前,市在隔壁”,他拍板:养羊!

图片

(于晨光收秸秆)

第一次村民大会,台下哄笑:“没钱、没技术、赔了算谁的?”

于晨光自己掏5万元买了80只小羊羔,挨家挨户送:“死了我认,活了归你。”

结果10天后回访,一半羊“失踪”——“养不活,还不如吃了,省得天天伺候。”面对这句大实话,于晨光没急眼,只默默把剩下的羊集中托管,请来县畜牧站技术员驻村,又跑银行为15户贫困户担保贷款75余万元。

第二年,亲手宰羊吃的老马,头一回拿到卖羊的2200元现金,蹲在村委会门口抹眼泪:“于书记,我再要10只羔子行不?”

图片

(马庄村羊圈;摄影:李涛)

图片

从 80只到 1 万只——

“带毛”的变成了“带金”的

于晨光带领工作队落实政策精准施策帮助村民脱贫,曾协调小额信贷、医疗帮扶等政策,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后来他带领村集体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销售。2021年底,马庄村最后一次贫困户退出仪式,全村 100余户,200余人全部清零,贫困户的羊存栏却从80只滚雪球般变成 1.1 万只,年产值2100万元。于晨光把“家有万贯,带毛不算”的老话改成新口号:“家有万只羊,户户是银行。”

图片

(马庄村收羊现场;摄影:李涛)

2018年于晨光驻村时,马庄村是脏乱差、群访不断的“贫困村”;2021年整村脱贫后,成为“模范村”,于晨光带领工作队精准实施智力扶贫、产业扶贫,大力实施强村富民工程,打造绿色生态园,培育发展产业23家,如今的马庄村变了,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着光,村里开了超市、设了快递点,村子干净整洁,道路宽敞平坦。村民还通过参与农业生态园经营实现了土地租金、务工薪金、产业分红的收入。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村民们的笑容成为最生动的注脚。村民还通过参与农业生态园经营实现了土地租金、务工薪金、产业分红的收入。

图片

(马庄村农业生态园挂果的桃子;摄影:李涛)

图片

“错峰卖羊”与“错峰人生”

行情也有“滑铁卢”。2022年春,活羊收购价一度跌到22元/公斤,村民慌了。

于晨光带着一百多名养殖户挨家屠宰厂跑市场,画出一张“价格曲线图”:“春季禁牧、羔羊集中上市——价低;腊月备货、需求井喷——价高。”于是他带领广大村民自建近20万平方米中转育肥棚,低价季囤羊,高价季出栏,仅这一招,每只羊多卖150元。村民说:“于书记不仅给我们送羊,还给我们送‘时间差’。”

图片

(于晨光在交易市场了解市场行情)

图片

“挂图作战”防返贫

“动态清零”稳增收

走进驻村工作队办公室,一眼就能看到墙上那张色彩鲜明的“防返贫地图”——全村低保户、监测户、预警户一目了然。防止规模性返贫,关键在“防”。工作队与村委会联合成立防返贫工作领导小组,依托网格化管理,定期开展风险排查,精准绘制“防返贫地图”,为有风险农户优先落实产业帮扶政策。

“防”得住,更要“扶”得稳。为避免政策“养懒汉”,于晨光加大开发式帮扶力度,推行“以奖代补”,多渠道帮助监测对象稳定就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如今,马庄村已实现防返贫致贫“动态清零”,走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防返贫之路。

图片

(于晨光了解村民养羊收入情况)

图片

驻村八年,他为啥还不走?

2021年马庄村脱贫时。于晨光三年的任期也到了。离别时,全村756户村民,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们按下700多个红手印。

图片

(村民签字挽留于晨光)

于晨光在这村里待了八年,回家次数一只手数得过来。夜深人静时常常会想起家里生病的老母亲。当问到驻村八年为何不走时,于晨光这样说道:“今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虽然说现在的马庄产业发展起来了,但还不够牢固,我放心不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全村人均年收入刚过2万元,连城镇收入的一半都不到。”于晨光给自己定了新目标:将来要把“马庄羊”做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让年轻人回得来、留得下、娶得上媳妇。

在于晨光的带领下,100余户贫困户把羊养大,把钱装进兜里,挺直了腰杆。于晨光总是将不可能变成再进一步,八年如一日的劳作让羊舍的灯火连成了山间最亮的星。

图片

(马庄村兴旺的羊产业;摄影:李涛)


记者手记:我触摸到乡村振兴最朴素的逻辑

756户村民按红手印挽留于晨光的场景‌,印证了“金杯银杯不如口碑”。于晨光垫钱为贫困户看病、帮残疾村民养驴、带动全村发展羊产业。他用行动诠释“能帮人时一定要伸把手”的家训‌。

在马庄村的羊圈里,我触摸到乡村振兴最朴素的逻辑:真正的帮扶不是施舍,而是点燃每个人心中的火种,乡村振兴不是把城市搬到农村,而是把农村托举成它该有的样子。

记者 |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乡理乡亲》栏目 陈晓玥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