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10-23 14:53:16
今年正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为深入挖掘并展现脱贫地区在五年过渡期间的有效做法和创新实践,农视网特别策划《五年答卷》专题报道。本期报道,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乡理乡亲》栏目记者走进山西大同长城里社区,这个曾陷“一人挣钱全家花”困境的搬迁社区,用五年实现从“稳得住”到“能致富” 的跨越——就业倍增、“家门口就业”兴起。背后的变化源于国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东西部劳务协作政策落地,也离不开人社部派驻书记杨长明与干群的实干。

(长城里社区;摄影:申洪超)
2025年8月的清晨,山西大同天镇县的风里还带着几丝凉意,长城里社区的共富工坊却先热闹起来——窗台上的中国结流苏被风吹得轻轻晃,穿红马甲的居民围坐成圈,跟着老师念直播话术,偶尔有人举着手机录屏,笑声裹着 “这个词怎么说更顺口”的讨论飘出门外。
拐进居民楼,三楼张大姐家的客厅亮着暖光,她左手抱着刚睡醒的小孙子,右手捏着彩线穿针,茶几上摆着半成型的流苏挂饰,“等会儿接大孙女放学前,还能再做两个,不耽误看娃,还能挣零花钱。”
“万家乐移民新区”是山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之一,长城里社区就在其中。如今家家户户亮着的“就业灯”,藏着五年过渡期里最实在的温暖——从2023年到2025年,就业人数从865人涨到1520人,人均收入多了2000多元。而这一切的开始,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派驻的帮扶干部杨长明,想帮居民们圆一个“既能顾着家,又能挣着钱”的简单心愿。

初入社区:
过渡期里的“就业堵点”与政策锚点
2023年9月,杨长明从“杨处长”变身为驻村“杨书记”,进驻长城里社区。彼时,社区已在2019年依托“五个一批”易地搬迁工程完成入住,“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全面落地,学校、医院、超市等公共服务一应俱全,但“稳增收”的核心诉求仍悬而未决。社区书记郁志鹏的一句话点破关键:“不少家庭是一人挣钱全家花,就业水平拖了后腿。”
作为人社系统派驻干部,杨长明深知过渡期“防返贫、促增收”的政策要求——国家明确将“就业帮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举措,尤其针对易地搬迁安置区,强调要 “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他起初信心满满,依托人社部门政策资源,联合企业办招聘会、协调外地岗位、招商引入两家企业,可“三把火”烧完,仅新增10个就业岗位,近乎零增长。“政策方向没错,可为啥落地没效果?”杨长明的困惑,指向了政策与群众需求的 “最后一公里”。

(杨长明向群众了解社区情况;摄影:申洪超)

摸清需求:
政策下沉破解“四不”困境
“要让政策管用,得先懂群众的‘放不下’。”杨长明带着工作队员逐户调研,终于摸清了“堵点”:社区常住居民中,老人、妇女、儿童占比超70%,多数家庭面临“放不下家务、撇不开家人、离不开家门、走不出家乡” 的困境——张大姐要接送孙子上学,没法去离家较远的工厂;李阿姨要照顾卧床老人,连半天离岗都难;王大爷身体不便,想干活却没合适门路。
这一发现,让杨长明重新锚定政策方向。国家在过渡期内强调“精准帮扶”,就业帮扶不能“一刀切”,必须贴合搬迁群众的“家庭责任”实际。他立刻向派出单位汇报,借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东西部劳务协作”政策,奔赴浙江义乌、东阳考察,目标很明确:找能让居民 “居家干、灵活干”的产业。为了对接订单,他跑了20多家企业,甚至有次洽谈至后半夜,终于拿下首批10万个中国结加工订单——这正是“产业帮扶政策”与群众需求结合的最佳切入点:技艺简单、无需重投资,在家就能操作,兼顾增收与顾家。

(杨长明到浙江义乌考察;图源:杨长明提供)

精准施策:
政策创新织密“就业网”
订单有了,新的问题又来:培训场地布置好,仅来了4位居民。杨长明没有气馁,而是从“政策服务适配性”入手,推出“三多”举措,让就业帮扶真正走进居民生活:
多办几期培训:避开居民接送孩子、买菜做饭的高峰,将培训拆成“碎片化课时”,上午9点到11点、下午2点到4点随来随学,用“小而频”代替“大而全”,积少成多吸引参与者。
多布几个场地:把“加工厂” 搬到社区门口,在3个居民楼片区设加工点,还将模具、线团送到行动不便的居民家中,落实 “贴身服务” 政策,让居民 “能在哪干就在哪干”。
多找几类订单:除了中国结,又对接流苏、书包缝制等不同难度的订单,按居民年龄、技能、时间灵活匹配—— 老人能做简单的穿线,年轻人可学复杂的刺绣,实现 “能干啥活就有啥活”。
杨长明还带头学编中国结,“大男人都能做”的消息传开,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参与。他自费买剪线器、绕线盘等 “提速神器”,手把手教学;又借着“数字乡村”政策东风,带领居民搞直播带货,既拓宽销路,又吸引新订单。渐渐地,一个“1个共富工坊+1所公益课堂+N个家庭工作室”“居家散工+基地集群” 的就业网成型,“技能传授+来料加工+产品包销+直播带货”的帮扶新模式落地,居民实现了“炕头就业、楼洞增收”。

(杨长明给居民培训中国结编织技艺;摄影:申洪超)

振兴蝶变:
政策实效点亮“新生活”
就业活了,社区的变化不止于收入。
村容村貌更暖了:居民用增收的钱装点自家阳台,社区广场上多了休闲聊天的欢声笑语;共富工坊的玻璃门上,贴满了居民的“增收喜报”,成了社区的“风景线”。
文明乡风更浓了:曾经因“没活干”产生的闲言碎语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谁编的中国结好”“谁直播卖得多”的良性比拼——居民们聚在工坊里交流技巧,谁家忙不过来,邻居会帮忙捎带加工材料。
精神面貌更足了:以前见人低头走的妇女,现在能自信地介绍自己的手工作品;以前觉得“搬迁后没奔头”的老人,现在会主动问“下次培训啥时候开”;甚至有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变化后,选择回来加入直播团队。
2025年,长城里社区的就业格局已实现 “更充分、更高质量” 的目标,2846名居民中,留守妇女、老人及残疾人群体(占比约 65%)大多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杨长明说:“不是我做得好,是政策找对了方向,群众愿意跟着干——易地搬迁社区的振兴,关键是让政策接住群众的‘放不下’。”

(“家门口”就业成果显著;摄影:申洪超)
记者手记
政策落地的“温度”,藏在“贴合民心”里
离开长城里社区时,共富工坊的直播还在进行,主播是曾经因照顾老人无法外出的居民李大姐,镜头前的她笑容灿烂:“在家编中国结,一个月能挣3000多,既能顾着家,又能挣钱,这政策真是暖到心坎里!”
这一刻忽然明白,过渡期里的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政策的“单向输出”,而是像杨长明这样的驻村干部,把国家“防返贫、促增收”的大政策,拆解成“送订单到家、送培训上门”的小举措——让政策贴着民心走,让搬迁群众从 “搬得出”真正走向“能致富”,让楼洞里的每一盏灯,都成为照亮民生希望的“增收引擎”。
长城里社区的故事,是过渡期内就业帮扶政策持续落地的缩影。当政策不再是“纸上条文”,而是能接住群众的“急难愁盼”,就能激活无数个“家门口”的振兴可能,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暖、底气更足。
记者 |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乡理乡亲》栏目 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