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网 2025-11-01 10:06:03
在宁夏某复合光伏基地,连片的光伏板和输电线路织就一张绿色电网。据了解,该基地总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每年可发电37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15万吨、减少碳排放约315万吨。
戈壁好“风光”变为“塞上绿电”,正是我国深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缩影。一组充满“绿意”的数据,印证着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显著成效: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7.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分别增长9.2%、10.1%、24.2%。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催生出大量绿色就业岗位,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山东大学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够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产业改造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展开我国“能源结构图”,大片绿色极为亮眼,全国各地积极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绿色能源逐渐融入百姓生活,赋能产业发展。
发展清洁能源,能源体系“绿”意浓。在辽宁抚顺,某矿业企业建立起光伏发电项目,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项目平均每年减少碳排放约3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约3170吨、氮氧化物排放约4760吨。与此同时,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光伏板下悄然生长的农作物,让传统光伏发电项目变身高效光伏农业园。
进行技术创新,能源生产、消费更加低碳、智能。当前,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入关键期,智能技术加速发展,逐渐与能源行业深度融合。
在甘肃酒泉一座电厂的集控室内,大屏幕上的各项数据平稳,操作人员通过智慧系统精准监控机组运行状态。机组全部投产后,可实现火电与新能源“打捆”稳定送出,每年能促进周边新能源电量超100亿千瓦时消纳。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新能源发电受限于电网的调节能力,存在“弃风弃光”现象,该电厂通过智慧系统精准控制,大幅提升了新能源外送调峰能力。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抓手。一个个能源转型项目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推动供能结构持续优化,促进能源产业“抽绿枝、发绿芽”。
虽然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转型过程中仍有诸多挑战。在高明看来,关键核心技术仍待突破、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协同、电力系统稳定性尚待提高、人才较为匮乏。
下一步,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技术创新是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是破解‘安全-低碳-经济’问题的关键所在。”高明建议,一要持续攻关关键技术,降低新能源的发电成本,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二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认证体系,加强碳市场、电力市场、绿证交易等政策间的有效协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要发展灵活性调节资源,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智能电网、智能微电网等,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四要构建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物理、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电气等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能源转型研究主任杜尔顺认为,进一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需要进行系统性思考,既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释放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也要通过产业政策与社会政策化解转型过程中的阻力,还要提高国内能源资源与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