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 2025-11-12 11:11:01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考察广东,为广东把脉定向、掌舵领航,寄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基础上,实施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重点抓住县域这个发力点,推进强县促镇带村。经过近3年探索实践,广东“百千万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和成效,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即日起,本报连续推出系列报道《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实践(上中下)》,敬请关注。
岭南立冬,金柚果香。
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考察,和乡亲们亲切交流,“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发展有不平衡的地方,这也是我的牵挂。”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六次到广东考察调研。从清远连樟村,到潮州广济桥,再到茂名古荔枝林,总书记步履遍及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始终深情牵挂着广东的父老乡亲、山山水水,深切关注着广东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023年,总书记明确要求,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此次考察再次强调,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平衡”为何如此重要?这是因为,广东不仅有经济发展“一骑绝尘”的珠三角,也有国土面积占全省近七成、经济总量却只占两成的粤东西北;有源源不断吸纳高新人才的广深一线城市,也有人均GDP低于全国水平、多年人口净流出的山区县。
怎样提高发展平衡性?2022年12月,广东启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025年,“百千万工程”迎来“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节点。近3年来,广东做出了哪些探索,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秋末冬初,我们探访岭南大地,一路行思,发掘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中的广东探索和经验启示。
为何把县镇村一体贯通作为着力点?
有人曾用飞鸟来形容广东——珠三角是飞鸟的“头”,粤东粤西是飞鸟的“两翼”,粤北山区是飞鸟的“尾巴”。广东不可能光靠“头部”高歌猛进,只有“两翼”和“尾巴”都“硬”起来,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但这又谈何容易?
某种程度上,广东正是中国的缩影。综观全国经济大省,江苏也有苏南和苏北,山东也有鲁东、鲁中、鲁西之间的差距。与之相比,广东的挑战更为艰巨。除了经济总量上的悬殊,广东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还与城乡发展不平衡绞缠在一起。2022年,广东57个县(市)的县域面积占全省70%以上,但经济总量仅占约12%;省内的全国百强镇全部在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粤北普遍乡镇经济较弱,公共资源配置失衡,村集体收入整体不高。
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如何改变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县镇村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从空间尺度上对“核”“带”“区”进行深化细化,从互促共进角度对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对县镇村各自的功能定位科学把握,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统筹起来。
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基础上,创新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将着力点落在县镇村,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之所以叫“百千万”,就是要全面覆盖省内的122个县(市、区)、1612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指出,实施“百千万工程”可以做强县域支点、培育新增长点,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强力支撑,努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
县镇村一体贯通,建设、发展、治理一体抓,一幅协调发展的广东画卷徐徐展开。
如何以头号力度破解头号难题?
难,是很难,但越是突破难题,越能释放改革红利。
从问题导向出发,广东省委、省政府拿出“啃硬骨头”的改革勇气和“饮头啖汤”的创新精神,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分解部署了近100项改革任务,以头号力度破解头号难题。
头号力度,首先体现在“一把手抓”。正如一把手亲力亲为抓改革,“一把手亲自抓”是“千万工程”一条重要经验,“百千万工程”自实施以来,始终坚持高位统筹,强力推动。省委书记黄坤明每到一个地方调研,必问“百千万工程”、必看县镇村建设发展变化情况;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也都紧抓县域发展,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遮浪街道四石柱片区风貌。汕尾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 供图
头号力度也体现在指挥体系上。广东成立由省委书记任总指挥、省长任第一副总指挥的“百千万工程”指挥部,设立实体化运作办公室。21个地级市、122个县(市、区),全部设立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挂帅的指挥部。各省直部门牵头成立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等10个专班,做到“党委管总、指挥部主战、职能部门主建”。
头号力度还体现在要素保障上。开展强县扩权改革,出台财政“省直管县”实施方案,将新增财力九成留给县里。省级财政安排“百千万工程”专项资金,各地市县统筹安排财政资金配套,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投资基金,“真金白银”保障“百千万工程”实施。
头号力度更体现在改革探索上。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集约用地。出台全国首部专门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实施“千名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计划”。
除了这些体系性的探索,头号力度其实已融入全省工作的方方面面。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同志介绍,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全省每年上半年召开推进会、下半年召开现场会,专题部署推动;每年年初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也都设有“百千万工程”分论坛。
一子落,满盘活。2022年以来,作为经济总量第一大省的广东,发展重心已开始从过度依赖少数大城市、大平台的“单点突进”,转向激发全省“百县千镇万村”的“万马奔腾”。
“百千万工程”最可贵的成效是什么?
从粤北、粤东到粤西,“百千万工程”带来的喜人变化数不胜数。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直观说明——
全省57个县(市)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实现整体人口净流入;惠州博罗县、肇庆四会市、惠州惠东县上榜“全国百强县”,134个建制镇入围“全国千强镇”;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基本清零,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高于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
有这样两个村庄可以生动写照——
粮仓改成书店,米厂改成剧场,傍晚时分青年们开起“稻田音乐会”,这是如今的江门开平市塘口镇。然而这里曾是个废弃侨乡,深受“空心村”困扰。“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当地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创基地,吸引2000多名“新塘口人”进驻。
如果说塘口镇主打青年文创,那么黄槐镇就是以军旅为主题。位于山区的梅州兴宁市黄槐镇,曾因煤炭而兴、因资源转型而衰,近年来受益于“百千万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除了看得见的变化,更可贵的是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
一些长时间发展滞后的县域,如果和发达地区放在一个赛道,不仅不公平,也容易滋生“躺平心态”“过日子思维”。
为此,“百千万工程”设计专门“赛道”,全省65个区和57个县(市),被划分为创先、进位、消薄三类;1612个镇(街),被划分为城区镇、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普通镇5类;约2万个行政村,被分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一般发展、搬迁撤并等5个类别,让大家能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各展所长。
赛道设计合理,定位不同的县镇村都有了动力,“过日子思维”变成“发展思维”“产出思维”。
在粤北,韶关市仁化县整体打造环丹霞旅游线路,纳入沿线镇村,创新开设夜游丹霞项目。今年1至9月,全县旅游收入逆势上扬,过夜游客同比增加了11.24%,总计超过21万人次。
在粤东,汕尾市城区马宫街道抓住长沙湾高速服务区开通契机,提前外出考察产业,引入佛山运营团队,将长沙村等多个村庄“连线成片”,打造交农文旅融合片区,吸引40多名青年返乡。
在粤西,位于茂名信宜市的马安村,曾经一度因山高路远而发展落后。“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信宜市谋划马安竹海文旅项目,起初很多人质疑。“担心这是山区,交通不便没人来,项目后续运维也不知道怎么办。”站在入夜的山村,看着云雾缭绕、竹林苍翠,民宿灯光星星点点,马安村驻村第一书记莫桂萍感慨地回忆起当初。
面对困难,县镇村干部和村民一起想办法。村里老党员张可才带头做文旅,还动员两个儿子回村发展。党员干部带领下,村里人积极参与进来。项目运维的问题,则是靠创新机制、引入企业来解决。最终,马安竹海项目建成运营,马安村集体收入也从2022年的17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220多万元。
百校联百县、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百千万工程”的对口帮扶协作机制,把珠三角地区发达的产业、科技、人才引入粤东粤西粤北,引入广大县域,“输血”更“造血”,激发了其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珠三角地区有哪些“化学反应”?
表面上看,“百千万工程”是让粤东粤西粤北等不那么发达的地区得实惠,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大家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协同合作的视野下,珠三角不只是资源输出方,而是共建共享的产业合作伙伴;粤东粤西粤北不只是被动的承接方,更成了新的增长极。
不只是单向帮扶,更是双向奔赴。
有这样一对新能源的故事。“百千万工程”推动下,一面是汕尾与深圳签订2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合作共建协议,每年可为深圳提供60亿千瓦时绿电;另一面是在河源、潮州,“深圳标准”的新能源超充站,给当地居民带来“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便利。
不只是虹吸效应,更是辐射带动,是拓展战略空间。
潮州与深圳市罗湖区联手打造“潮州-罗湖创享岛”,12家潮州企业入驻设立研发机构;清远和广州共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探索“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广州研发+清远制造”“广州孵化+清远产业化”等模式……近年来,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共建“反向飞地”超150个,更多企业有了走进大湾区的“桥梁”,珠三角地区趋紧的空间资源约束也得以缓解。
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清产业园。清远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 供图
产业布局深度重塑,资源流动格局深刻重组。广东的发展,既要有珠三角“高精尖”的拉动力,也要有粤东西北补短板的推动力。
近年来,珠三角良好的营商环境被复制推广到粤东粤西粤北。汕头上线“秒批秒报”事项608项,打造“类深圳”营商环境;阳西县为重大项目配备“特派员”“服务员”,定期走访企业解决问题,助力调味品企业集聚发展,生产的调味品占全国1/10。这些地区又成为有序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巨大空间,释放出高质量发展的“化学效应”“乘数效应”。
阳江阳西产业园区。阳江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公室 供图
融珠入湾,山海联动。“百千万工程”的视野中,广东不只有珠三角,还有粤东粤西粤北,更与粤港澳大湾区联通,发展纵深大大拓展,潜力无限,生机无限。
这是广东实践,也是中国缩影。“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沿着既定目标久久为功,广东必将把短板变成潜力板,书写更加动人的“春天的故事”。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白锋哲 李竟涵 吴砾星 梁冰清 李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