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12 16:11:04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地处闽赣两省交界处的福建省南平市,茶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乌龙茶、白茶、红茶发源地和万里茶道起点。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平市武夷山燕子窠绿色生态茶园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我们始终牢记嘱托,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推动文化赋魂、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全力打造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先行区。”南平市副市长魏敦盛说。
2024年,南平全市茶园面积74.4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12.33%,较2020年增长47.2%。全市85%的乡镇、50%的行政村、45%的农户、近40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茶叶收入约占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小茶叶”成就“大事业”,茶产业已成为南平市成色十足的富民产业。
筑牢生态根基,守护绿色茶源
虽然已是初冬时节,武夷山的茶山依然绿意盎然,云雾缭绕,茶园、山峦与村落构成一幅怡然秀丽的山水田园画卷。
武夷山市生态茶园。南平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比起前几年,茶园可是大变样!”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农艺师徐茂兴说,过去茶园里杂草除得干干净净,现在却要适当保留,茶林结合、茶草共生成了常态,立体式的生态茶园随处可见。
好山好水出好茶,为守住南平市得天独厚的好生态,南平市全力推广“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绿色生态茶园模式,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推广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编制印发《绿色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工作指引》,从源头上确保茶叶绿色、优质。全市现已推广建成54万亩,打造绿色生态茶园示范基地30个,燕子窠绿色生态茶园列入国家“三茶”统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谁的品牌就更有价值确认感,谁就更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对茶叶品牌体系的建设,南平市始终未敢松懈,通过加强七大体系建设力度,全市创建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武夷岩茶等6个品牌多年入选中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上榜数量居全国设区市首位,武夷岩茶品牌价值超750亿元。全市10县(市、区)有6个县获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福建全省第一。同时,全市认证茶叶类绿色食品172个、有机食品51个。
茶树品种差异直接影响茶叶的色、香、味、形,种质资源保育在茶产业发展中起着夯基固本的作用。南平市大力推进中国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圃等“1+N”种质资源圃建设,创新开展新品种选育。6个茶树新品种获得国家、省级品种登记,70余份资源入国家种质库,建成福建省茶种质资源圃闽北保存中心,28个茶树种质资源圃(基地)纳入省级保护,全市茶树良种覆盖率达98%,为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种源基础。
注入科技动能,推动绿色创新
“种油菜和大豆以解决土壤退化和虫害问题,在保证产量的同时,还能提升品质。”2018年,南平市农业农村局与福建农林大学廖红团队合作,在武夷山燕子窠开展无农药无化肥种植试点。
“从观望到尝试到坚定,在以廖红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的指导带领下,科技种植、绿色种植在武夷山茶农心中生根发芽,千年茶乡焕发出新的生机。”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戴树彪说。
推动绿色生产技术突破攻关,南平市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势,设立5个涉茶科特派院士专家工作站,选派(选认)省、市级个人科技特派员96人,团队15个、法人3个服务茶产业链。采取重大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加强与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等科研高校合作,组织实施金花红茶、智能化采茶、茶叶摇青机器人等一批前沿项目,大力推进茶企生产线“智改数转”。
为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新路径,为茶园碳汇交易等生态价值实现方式提供精准数据支持,促进茶园生态价值的市场化转化,南平市围绕茶产业链部署茶科技创新链,推动营生态、建载体、强服务协同发力。组建成立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 、国家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加工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福州)武夷山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平台,制定发布全国首个《茶园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在全国率先研究发布“武夷岩茶”“武夷红茶”白皮书,制定发布岩茶、红茶、白茶标准茶器皿,制定茶产业新标准93项。
武夷山市生态茶园。南平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科技革新、产品创新是产业持续向前的不竭动力,依托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南平市结合莲子、薏米、百年蔗、黄精等优势土特产,研发推出低嘌呤大红袍茶啤酒、茶树灵芝胶囊、冻干果茶块、茶酵素等多元化、高附加值绿色健康产品。让资源消耗的持续减少科技力量,为茶产业带了多样的效益,于2025年1月上市,利用酶发酵技术创新研发的低嘌呤大红袍茶啤酒,销售超30万瓶。
深化产业融合,激活绿色经济
“‘缘聚武夷·茶和天下’,第十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将于11月16日至20日在武夷山市举办。”在11月7日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南平市副市长魏敦盛说,“茶博会期间还策划了20项系列活动,全面呈现一场集展览展销、文化交流、产业合作与茶旅体验于一体的行业盛会。”
“吃有茶宴、住有茶宿、行有茶径、泡有茶汤、赏有茶戏、学有茶艺、梦有茶景。”围绕这一茶文融合体系,近年来南平市深度融合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优势,结合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打造采茶制茶体验、星村茶香径徒步等生态旅游线路,串联和激活沿线万里茶道遗产点和自然景观,布局倍受消费者青睐的茶足径、茶驿站、茶诗乐营地、茶空间、茶庄园、武夷茗宿、茶研习所等茶旅融合项目。
在营销体系方面,南平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全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线上打造武夷山抖音、三简茶界等一批服务全国的茶产品电商直播基地,孵化涉茶电商超2万家、年网络零售额超100亿元。线下已在全国43个城市布局“武夷山水·茶空间”569家,并拓展设立澳大利亚、法国、韩国等海外营销推广中心;推进武夷茶交中心、中国白茶城开展大宗茶交易,开辟新茶饮赛道,累计交易额超28亿元。
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才能获得更持久的竞争优势,为推动绿色产品创新研发,延伸生态产业链条。南平市实施“链长+链主+专班”工作机制,推进茶包装、茶机械、茶食品等142个总投资超250亿元的产业链项目建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培育茶业龙头企业84家、规上加工企业96家、产业化联合体11家,打造5个“全国茶业百强县域”及60个茶叶类“一村一品”专业村,形成了“龙头引领、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茂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