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丹霞赤:一副楹联里的山河密码

来源: 湖南日报 2025-11-12 17:13:04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雪怡 曹辉

高原的雪峰、河谷的葱茏、丹霞的赤焰,在此交织成一幅美的画卷。天地轮廓粗犷,黄河却以最柔韧的一脉在此蜿蜒,以亘古的耐心,滋养着这片土地的雄浑与灵秀。

九月下旬,《楹联中国行》栏目组走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于玉皇阁探寻那副动人心魄的联语:

听九曲涛声滚去;

看千山云气飞来。

高原“小江南”,入目皆画卷

秋分的阳光,追随着我们的旅程,越过海拔3500余米的拉脊山,抚过成群的牛羊,照亮了七彩峰丛,最终温柔地洒落在贵德这片河谷盆地。

“到了贵德,便到了我们青海的‘小江南’。”自西宁前往贵德的路上,青海省楹联学会会长张国云一语道破此地的独特。及至古城,高原的清寒果然被暖风渗入、化开,与空中舒卷的白云交织成一片和煦。远山如黛,为天际描摹出诗意的轮廓。我们怀揣着初访的憧憬,徐徐步入这幅高原江南的画卷。

踏上玉皇阁,耳边似有黄河涛声回荡,周身似有群山云气缭绕。“初见此联,最震撼我的,是那磅礴的动感与沉静山水意境的完美交融。”张国云说,玉皇阁的这副楹联,为整座建筑群乃至贵德的风貌“定调”,将访客自然引入其营造的文化与精神空间,沉浸于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之中。

9月24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古城内的玉皇阁。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萌 摄

他细细解析:上联“听九曲涛声滚去”,“九曲涛声”是听觉的指引,直指母亲河黄河,亦点明“天下黄河贵德清”的核心地理特质。“听”字,将人置于主动感知之位;“滚”字尤为传神,既模拟了黄河深沉厚重的轰鸣,又勾勒出其奔腾不息、雷霆万钧的气势,于静态的楼阁上,绘就了一幅动态立体的大河奔流图。

下联以“看”字起笔,由听觉转向视觉,引出“千山云气”的壮阔景象。“千山”既实指贵德周边绚若云锦的丹霞群峰,亦虚指苍茫无垠的青藏高原山系。“飞”字化静为动,令云霞雾气顿生灵性,仿佛正自天地间翩然舞来。

“先览山河之壮美,再悟人文之精深,终追天道之玄远,这是一个由实入虚、由物及心的审美历程。”张国云分享其品联心得,认为此联最妙在于营造了动静相生的意境,彰显了雄健的开拓精神与乐观豪情,与青藏高原的地域气质高度契合。

“此联尚有横题‘山河一览’,不仅精准概括了上下联的‘河’与‘山’,更展现了作者张荫西先生外纳百川、内养豁达的精神气魄。”提及这位本土文人,张国云言语间满是钦佩,深为其字里行间洋溢的昂扬精神与旷达心境所折服。

触河湟文脉,识赤子风骨

玉皇阁脚下,一道陈列青海文人作品的碑廊尽头,便是张荫西故居纪念馆。

张治铭(1906—1988),字荫西,号野逸,贵德古城关人。幼时家贫,七岁入塾,因天资聪颖得前清秀才宁赞臣悉心栽培,博览经史,精习诗律。而立之年后,曾任大通、同仁、贵德等多县秘书,于文史、书画、医道等领域皆有涉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贵德县城开设诊所,后并入县卫生院。特殊年代里,因历史问题辗转乡间任“赤脚医生”,直至暮年方得返城行医。

在乡邻的记忆里,张荫西更多是一位悬壶济世的郎中,却鲜少知晓这位每日把脉开方的先生,还是一位“高产”诗人。他创作的诗词作品达一千四百余首,多描绘河湟风物与人间百态,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格律严谨却气韵从容。

20世纪80年代,同为贵德人的青海日报文艺部记者王文泸,偶然发现一本油印的诗集《野愚吟草》,收录的正是张荫西的诗词。诗集中,“谈能损气言常少,食纵维身也怕多”“每想白云深处去,白云亦自在人间”“稚子耕读两俱误,老妻妆奁尽成空”“一天明月凉似水,半世襟怀淡若仙”……这些质朴凝练又空灵飘逸的诗句,深深打动了王文泸。他对张荫西进行了深入采访,采写出报告文学《从来沧海多遗珠》,让这位湮没乡野半个多世纪的古典诗人,第一次浮现在了世人眼前,宛若在广袤的文化原野上,终于辨识出一座瑰丽的山峦。

“纵观张荫西生平,此联的创作,正源于其对家乡山水深沉持久的热爱与自豪。”张国云说,其故居留存的百余幅书画与生活场景,共同构成了一部无声的自传——那磅礴的笔触,是家乡山河的倒影,亦是他穿越动荡岁月后,将个人沉浮融入天地壮阔的处世哲学。

溯天地之源,品文脉交融

青海地处祖国大西北,地广人稀,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历史上的贵德也是“诸羌环居,民不读书”的地方(见《西宁府新志》),为什么能孕育出张荫西这样的大文人呢?

王文泸先生在一篇回忆张荫西的文章中做过分析:青海的汉族人祖籍在中原内地,其中以南京后裔居多。经过千百年的辗转流徙,逐渐在这片不算肥沃也不算贫瘠的黄土地上扎下了根。即使在色彩绚烂的异族文化的包围中,他们依然恪守着从内地带来的生活传统,恪守着“诗书继世,耕读传家”的处世观念。许多胼手胝足的劳动者,感情上也像亲近知音一样亲近着李白、杜甫、苏东坡,居然也能用握惯了铁锨把子的手写出一些不甚押韵合辙的诗句。这是青海农业社会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张荫西之所以成为张荫西,除了天赋,更由于他对传统文化如同血脉亲情一样的本能依恋,以及后天养成的皈依宗教一般的虔诚情怀。

黄河之于贵德,是特别的。她没有壶口的雷霆万钧,不见下游悬河的沉疴隐忧,此地的她,清澈、温润、纯净,以近乎本真的模样滋养两岸生灵,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上,联结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促成了汉、藏、回、蒙等民族的交融。她是多元文化共生的母体,亦是其共存共荣的见证。

在张国云看来,张荫西此联本身便是文化交融的产物——形式是典型的汉族诗词格律,内容描绘的则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独特景观。联语熔铸中原文化经典意象,深情礼赞贵德山河,亦表达了人们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深切祈愿。

再者,楹联所悬挂之玉皇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儒、释、道及地方神祇共处一堂,超越了门户之见,是青藏高原罕见的人文地标。建筑与楹联相得益彰,共同诠释了中国古建筑中,楹联作为点睛之笔,实现“由俗入圣”的意境升华与功能复合的艺术价值。

“贵德的灵魂,或许正可从此联开始读懂。”张国云最后笑着总结:在雪域高原的褶皱里,珍藏着一块“高原江南”,黄河水以柔波写诗,丹霞山用赤岩作画,共同编织了一个超越想象的青海,一段值得被反复传颂的西部故事。

记者手记

一泓清流,长存心底

胡雪怡

走出玉皇阁很远,我仍忍不住回望。那座古建筑静静矗立于赭红丹霞的怀抱,檐角轻吻云端。夕阳为“山河一览”的牌匾镀上金辉,四周万籁渐寂,唯余黄河在远处低吟——此情此景,与楹联上的文字,达成了跨越时空的完美共鸣。

贵德之行,成为我解读青海的一把钥匙。此地既有江南水乡的温润旖旎,也拥有江南难觅的天地壮美;我们探寻的不仅是楹联,更是这片土地深层文脉的跳动。在与张国云会长的交谈中,我能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拳拳之心,他亦因我们的到来而由衷欣喜。从玉皇阁的“听九曲涛声滚去,看千山云气飞来”,到张荫西故居里那些被重新发现的诗稿,无论镌于木石还是书于纸笺,字迹依然清晰,宛如其笔下那条黄河,历经岁月而奔涌不息。

临别时,张会长真诚地说,交到了朋友。我想,这亦是我此行的珍贵收获——不仅寻得了知音,更在山河壮阔间,觅得了文字与大地最深刻、最动人的联结。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