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横行”上市,今年价格如何?

农视网 2021-09-18 22:00


秋天,是属于螃蟹的时节

临近中秋

大闸蟹陆续开湖上市了

入秋后的大闸蟹膏满黄肥

今年的价格怎么样?

阳澄湖的大闸蟹

现在吃得到吗?

又如何挑选大闸蟹呢?

随小编走进市场,一探究竟!



大闸蟹“横行”上市,售价50-100元/斤!


9月18日,记者来到北京大红门京深海鲜批发市场,从探访情况看,简单概括有两点:一是螃蟹个头比去年大;二是节前价格与往年持平,目前还在上涨。


摊主告诉记者:“前天刚刚到货的今年首批大闸蟹,产地为江苏昆山市,价格在50元到260元不等,高于去年同时期价格。3两母蟹80元/斤,4两公蟹65元/斤,4两母蟹120元/斤,5两公蟹90元/斤。而1两、2两的小蟹,基本论只卖,价格在10元-25元不等。”

该摊主表示,按照往年规律,市场里主打的大闸蟹规格是3两母蟹和4两公蟹,而今年的情况是,4两母蟹和5两公蟹的货源比较多。


在上海市黄浦区的江南菜市场,入秋后的大闸蟹也已经陆续上市了。

摊主陶老板告诉记者:“刚刚到货的今年首批大闸蟹,来自太湖东山,总共进了300只,第一天就被老顾客分完了,所以又去进了一批。”他介绍说,由于天气原因,公蟹总体品质尚未跟上,因此目前以销售母蟹为主,二两半的25元/只,三两的45元/只,三两半的55元/只,每只都经过精挑细选,确保质量可靠。


陶老板告诉记者,公蟹售价100元/只,属于已经长熟的精品蟹,每100只同等分量的公蟹中只能挑出5、6只,由于价格较贵,一般都是熟客预定。

另外,由于现在大闸蟹刚刚上市,所以售价总体偏贵,等中秋过后,一般价格会便宜20%-30%左右



买到阳澄湖大闸蟹?可能是假的!


“我就搞不懂了,冒牌货咋就管不住呢?”作为皖北一个产粮大县畅销小麦品种的销售总代理,崔先生现在最头疼的就是“白皮袋”种子打着该品种的旗号对外销售。他介绍,这几年该品种销量逐渐上升,去年全县销售70多万斤,今年已经销售150多万斤。令人气愤的是,去年“白皮袋”种子不超过10万斤,而今年与正规包装种子销售量差不多。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郭文华表示,有的流动商贩走街串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农民经熟人介绍联系外地经销商,完成跨区域买种。

“问题种子”并非个案。今年以来,宿州市组织开展了打击假冒伪劣“春风行动”、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和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围绕种子、化肥、农药等重点产品,聚力打击各类“三无”农资交易。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宿州市共立案查处包括种子在内的违法案件145起。


乱了市场——是“白皮袋”种子带来的一大危害。据受访者反映,这类种子“横行”乡村,劣币驱逐良币,滋生正规种子被“三无”种子挤出怪象。灵璧县一家农资经营店负责人无奈地说,以华成865品种为例,由于在当地很畅销,一斤便宜0.5元的“白皮袋”种子大都以该品种之名对外销售,往年该品种能销售五六万斤,今年只卖了2万斤,部分市场销量被“白皮袋”种子挤掉了。

伤了科研——“白皮袋”种子的生产者无视种业知识产权,损伤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育种研发积极性。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认为,“白皮袋”种子在乡村大量存在,是一种极其不良的现象,不需要拥有知识产权就可以模仿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品质也没有保障。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我国种业发展不可能走远,“因为你的原创得不到尊重和保护,必然会损伤原创者的积极性。”

坑了农民——是“问题种子”带来的危害。怀远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一中队中队长杨小山说,不少“白皮袋”种子来路不明,一旦出现事故,容易给农民造成减产损失,农民也很难维权。若售种范围较广,粮食生产风险就会增大。



为何“问题种子”监管难?


既然“白皮袋”种子危及农民、种子经销商、研发生产单位等多方利益,监管部门为何没能将其扫灭呢?


多位监管部门干部认为,当前,种子市场全链条、全流程监管仍存“盲点”。种子市场监管涉及生产、经营、使用等多个环节,生产、经营环节被纳入监管范畴,但使用环节尚未纳入监管范畴,存在监管“真空”地带,而大量“白皮袋”种子的产销者正是钻了这个空子。


“心有余而力不足。”多位监管部门干部表示,监管部门主要对生产经营主体——种子经销商等进行监管,而难以对终端使用者——用种农民进行监管。有的农民图便宜,绕开正规渠道经销商从外地直接购买“白皮袋”种子,如果没有投诉举报,监管部门往往“爱莫能及”,这也导致相关违法行为“发现难”。


一位执法干部坦承,开展检查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农资经营户,无权到农户家里开展调查,因其不属于监管对象。到农户家里开展检查超出监管范围了,如果发现买卖“白皮袋”种子行为,需要请农户配合。


由于都是点对点联系,容易出现证据缺失,导致监管部门往往难以追溯“白皮袋”种子源头,违法行为难以“断根”。灵璧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一中队中队长王智广表示,外地流动商贩向当地农民推销“白皮袋”种子,若减产农民投诉,但受限于没有完整的票据信息,证据不好收集,监管部门无法溯源。




重拳出击,全面根治“三无”种子


为推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坚决堵住“盲点”,消除粮食生产的潜在隐忧,变被动为主动,当务之急是开展“白皮袋”种子“断根”行动。


对于“三无”种子问题,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对“三无”种子问题开展调查,要求有关部门严格执法,重拳出击,决不能让“三无”种子坑害农民,威胁粮食安全。



9月12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该厅组成两个调查组,对蚌埠市、宿州市等地有关乡镇进行实地暗访,了解真实情况。蚌埠、宿州两市成立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从上到下,由点到面,全覆盖拉网式排查“三无”种子。目前,“三无”麦种排查工作进展顺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宿州市组织公安等部门查处违法制售“三无”种子案件2起,对相关涉案人员进行了拘留,目前正在进一步侦查中;蚌埠市排查“三无”种子数量11575千克,立案调查种子企业4家。

此外,蚌埠市农业农村局决定,从9月10日起,以县区为责任主体,以小麦、蔬菜、油料作物为主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活动。9月20日前完成全面排查,坚持边排查、边整治、边执法,整个活动到秋种结束时为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类问题并非只在皖北存在,在国内一些粮食主产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各地特别是产粮大县要高度警惕“三无”种子给农资市场和粮食生产带来的叠加影响,重拳出击整治种业市场怪象。

日前,农业农村部已经启动秋季种子市场检查,强化属地责任,从严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确保秋季农业生产用种安全。近日,将派出4个工作组,前往河北、安徽、湖北、贵州等地开展抽查检查,通过明察暗访等形式,推动案件线索查办,确保整治行动各项举措落实落地,加快形成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坚决让种业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

(点击图片查看“专项整治行动”原文)


现在正是秋种的季节
在各部门加大力度监管的同时
也提醒广大农民朋友
购买种子不可一味图便宜
应当检验种子包装、标签
与销售的种子是否一致
谨防被骗
保证来年有个好收成


来源丨农业农村部、新华社、人民资讯、经济参考报
编辑|康轩山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登陆评论 我要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新闻
热点视频
专题推荐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