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抓好秋冬生产 夯实粮安根基——黄淮海秋冬种进行时
  • 希望的田野——衔接五载 振兴新程
  • 1
  • 2
  • 3
  • 1
  • 2
  • 3
新华时评丨为中医药文化注入“时代流量”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题:为中医药文化注入“时代流量”新华社记者田晓航近期,中医药文化频频“出圈”:系列短视频《古典医籍里看中国》刚一上线便迅速登上多个视频平台热榜,全新视角引发不少网友对中医药的兴趣;刚刚闭幕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陆氏针灸疗法、海派膏方、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等中医药非遗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体验。中医药文化“破圈”传播的背后,是把握时代脉络的创新探索。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古籍是中华之瑰宝,但深奥的内容令其难以走入大众视野,制约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影响到中医药技术传播与应用。《古典医籍里看中国》通过活泼的动画演示、巧妙的AI生成,让古代医疗场景、炮制工艺、针灸铜人等经典内容跃然面前,以“小快灵”的轻体量传播形式和生活化语言“拆解”中医药古籍知识,中医药文化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可亲。中医药主题集市受年轻人追捧,冬奥会、亚运会上掀起“中医热”,中药茶饮成为养生新时尚……近年来中医药文化“破圈”传播的背后,是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和对中医药文化认同增强的“双向奔赴”。然而,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群众多元化的需求仍有距离,较强的专业性也抬高了其传播的门槛。融入生活、走近大众,传统文化的生命才得以延续。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让中医药文化走得更远、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就必须为中医药文化注入“时代流量”,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医药文化搭上“流量快车”,要加快数字融合,用好现代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中医药古籍、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等进行抢救性保护,搭建中医药知识数字化服务平台;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创新传播形式,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品牌活动、精品力作,激发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与认同;还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医药科普队伍,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播领域的“跨界”人才。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群众需求,善用科技赋能,才能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增强文化自信贡献更大力量。
人民网评:以刚性约束把教师非教学负担减下去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紧扣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具体举措,以期为广大教师真正减负。“教师减负”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教书成副业、杂务为主业”的畸形现象,严重削弱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成为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为破解这一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当下,社会事务进校园等得到有效规范,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得到有效减轻,但部分地区、学校的减负工作仍存在“表面化”“一阵风”问题,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过重的顽疾未得到根本解决。《通知》的出台正是立足于加强教师减负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以注重机制创新和量化管理,实现精准减负、长效减负。巡河护林、上街执勤等是不是教师的职责?《通知》明确“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非教育教学任务”。各类打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名义的“进校园”活动,学校如何应对?《通知》明确“如课程已涵盖类似内容,原则上不再专门进入校园,应当与课堂教学、班团队会、主题教育、课后服务等学校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机融合”。同时,对进校园事务“白名单”进行总量控制,如省级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总量一般控制在10项以内,每所学校每学期各类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教师假期值班、社会考试监考、校园外开展活动、社会调研、教师培训等活动,应该如何组织开展,存在一定的争议,困扰着基层学校。对此,《通知》进行了规范,明确“法定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无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不安排专任教师值班值守”“严格规范管理中小学校承担社会考试和教师监考任务,每校每年承担社会考试次数不超过5次”。如何抵御外部非教育教学事务对学校、教师的侵扰,把过多的社会事务挡在校园之外,是为教师减负的关键。职责界限不明确,甚至存在争议,是制约减负落地的一大原因。对此,《通知》着眼于为教师职责划定清晰的界限,消除模糊空间,强化总量控制,将减负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操作、可核查的硬标准。此外,为学校办学、教师教书营造一方宁静的育人天空,保障教师从事主责主业,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行各业真正认识到为教师减负的重要意义,理解教师的职责边界,构建一个真正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社会生态。应该说,《通知》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既回应了广大教师的迫切期盼,也为基层落实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有利于避免“模糊地带”带来的负担反弹,能够让减负更加精准、量化,更有实效。
新华时评·整治形式主义丨岂容“数据美容”,“纸面发展”要不得!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题:岂容“数据美容”,“纸面发展”要不得!新华社记者郭翔、张博群有的地方不顾当地实际规划建设产业园,夸大数据,虚报产值;有的地方在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上盲目进行数字攀比;有的地方为了项目上马,在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数据造假……记者近期在采访中发现,通过“堆数字出业绩”搞“纸面发展”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尚未根除。统计数据本应客观反映一地发展真实情况,一旦被“美颜”“整容”,就会失真甚至贻误发展。日前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明确指出,要纠治统计造假问题,查找深层次原因,增强制度执行刚性。“数据美容”背后多重问题交织:一方面,一些干部受“数字出官”的畸形政绩观影响,不惜弄虚作假;另一方面,一些地方考核评价指标层层加码甚至脱离实际,有些干部为完成指标不得不给数据“涂脂抹粉”,修饰真相。账面上一时的“花团锦簇”,不仅会掩盖矛盾、误导决策,更会扭曲干事创业的价值导向,让“真功夫”吃亏、“假把式”吃香,侵蚀干群关系的根基,损害政府公信力。杜绝“数据美容”,要坚持实事求是。靠“精修”数据撑起的面子、得来的位子终将被戳破。唯有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才能看清群众的急难愁盼,更好地把功夫下在解决问题上,以真抓实干取信于民,推动发展。杜绝“数据美容”,要纠正考核加码。以官僚主义的考核倒逼,就容易出现以形式主义的数据回应。对基层的考核评价必须从实际出发,严防盲目下指标、随意搞加码,要看结果,更要看效果。杜绝“数据美容”,要强化监督检查。事关民生改善、发展质量的“刚性”数据容不得半点虚浮冒进,要形成内部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合力。通过大数据等多种技术手段,让虚假现出原形。虚花结不出实果。用实干取得实绩,群众自会看在眼里、念在心里。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