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希望的田野——衔接五载 振兴新程
  • “塑强品牌助振兴 提振消费增活力”——2025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 1
  • 2
  • 3
  • 1
  • 2
“我敢闯,我会创”(短评)
赛场上摘金夺银,实验室里潜心研究,科技园里学习创业知识……校园内外,好一幅“闯”和“创”的图景!为何而创?源自青年人敢于闯新路的担当。充实海上粮仓、助力水电行业巡检、以人工智能守护生命健康……他们的初心,应着时代的脉搏。敢为人先、敢于突破,是青春远航的不竭动力。如何创新?在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是必由之路。正如同学们所言,好点子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绝非易事。学习前沿知识、开展工程实验、不断调整优化方案,在这堂“实践课”上,大家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懂得了实学实干的意义。怎样创好?离不开各方护航。浙江大学以科技园为平台,帮助创业学生找人、找钱、找场地;北京交通大学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投资资源对接等服务……全社会努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让广大青年在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我敢闯,我会创”,从教室到实验室,从赛场到工厂,青年学生正为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敢想敢为、善作善成,或许,下一个创业新星,就在他们中间!《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9日 06 版)
读懂学科专业调整的内在逻辑(教育时评)
“这两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很火,该不该让孩子选报?”“一些冷门专业会不会被调整撤销,将来就业受影响吗?”现实中,不少学生与家长在面对专业选择时,常常陷入这样的困惑。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学科专业调整力度之大:2023年以来,我国支持高校增设博士点1064个、硕士点2258个,新增本科专业点3715个、高职专业点1.2万个。调整背后,是一场正在高校中发生的结构性变化。高校专业设置,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一头关乎莘莘学子的前途。它的每一次“上新”与“下架”,都是教育体系对时代变革的深刻回应。一方面,这是知识演进的必然。当今世界,科技浪潮奔涌,知识迭代加速,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领域不断突破,催生出全新的产业形态。当专业所依托的学科前沿和产业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时,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也就要随之更新。另一方面,这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动作为。高等教育作为人才供给的主要源头,须敏锐捕捉变化,前瞻布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夯实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根基。理解了这一背景,便更能把握学科专业调整的内在逻辑:学科专业增减,绝非简单的跟风或淘汰,而是教育资源在国家发展大坐标中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保持健康活力的自我进化。学科专业具体怎么优化,怎样更科学、更合理?其中三对关系需要辩证把握。客观看待“冷”与“热”。学科专业的新设与退出,不能简单以热门或冷门来判断,也不能仅以短期就业率为标准。一些基础学科虽然不热,却是科研创新的根基;部分应用学科若脱离实际,即便一时火爆,也难有持续的生命力。认清“责任”与“优势”。全国高等学校3000余所,类型不同、定位各异。或侧重基础研究与前沿交叉,服务国家战略急需;或紧密对接区域产业,支撑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明白自己的责任在哪儿,优势在哪儿,才能避免“千校一面”,实现特色发展。审视“名称”与“内涵”。一个新专业的名称可以迅速设立,但其内涵——优秀的师资队伍、完整的课程体系、丰富的实践平台等要素,却需要长期积累。在增设新专业前,高校应认真审视自身是否具备相应的办学能力,不然就会落入“新瓶装旧酒”的形式主义。前不久,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这意味着,未来学科专业调整可能将更趋常态化、精细化。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其实无需过度担忧。因为选择一个专业,不只是学习一门技能,更是选择一个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角度。一个健康的学科专业体系,可以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成长路径,让每一个梦想都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而这,正是学科专业调整最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9日 06 版)
呵护每一份独特的热爱(师说)
怎样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在育人实践中,我们发现,构建健康的育人生态至关重要。构建健康育人生态,首先要尊重并唤醒学生的创造天性。我们要俯下身来,看见、理解并珍视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将其视为最宝贵的成长种子。我们也要真心接纳孩子那些“不一样”的声音,提供成长的沃土——创设开放多元的情境、提供丰富可选的资源、搭建安全试错的平台,让创造活力在实践探索中得以点燃和持续。我们鼓励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特长,因为每一份独特的热爱,都可能成为照亮未来的火种。这些年来,学校里涌现出不少有特长的学生,无论是在数学王国里探索哥德巴赫猜想的少年,还是在体育赛场上挥洒汗水的健儿,或是在学生社团中锻炼领导力与思辨力的实践者,学校都竭力提供专业的指导、搭建广阔的平台、给予有力的支持。因为我们相信,当学生的优势特长得以充分发展,个人的努力终将汇聚成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力量。健康育人生态形成的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真实学习、真实生活、真实创造,实现真实成长。参与社区调研,在与居民的交流中理解社会;投身科技创新活动,在无数次实验后取得突破……当课堂成为连接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学习成为解决真实问题的探索,学生们收获的便不只是知识的增长,更是生命宽度的拓展。当然,涵养育人生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心投入。与孩子们一起奋斗,在困惑时指引方向,在跌倒时伸手扶持;与孩子们共同创造幸福、享受幸福,见证每一个微小进步带来的成长喜悦……当各方携手,教育便会成为一场行稳致远的旅程。(作者为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本报记者丁雅诵整理)《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9日 06 版)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