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希望的田野——衔接五载 振兴新程
  • “塑强品牌助振兴 提振消费增活力”——2025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 1
  • 2
  • 3
  • 1
  • 2
  • 3
人民网评:明底线划红线亮利剑,清朗让全运会更精彩
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自11月4日至12月20日,集中整治散布涉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及相关地区公共政策、社会民生领域虚假信息,片面、歪曲传播赛事期间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信息等6类突出问题,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切实守护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期间网络生态环境。 随着十五运会与残特奥会热度持续攀升,赛程安排、比赛精彩瞬间、运动员动态、城市风貌等多元信息突破物理空间限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让亿万观众得以感受盛会魅力。 然而,流量聚集之处亦成乱象滋生之地,在信息送达密度攀升的同时,也为不良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因此,需要注意有一些人借赛事热度“兴风作浪”:或编造传播虚假赛事信息,混淆公众认知;或煽动“体育饭圈”互撕谩骂,污染公共讨论空间;或利用AI技术伪造赛事视频、仿冒官方账号,以假乱真误导舆论。这些乱象与“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背道而驰,不仅会干扰赛事正常传播秩序,浪费社会公共资源,更会消解体育精神,对盛会品质造成严重冲击。 危害不容小觑,治理刻不容缓。此次专项行动剑指六大突出问题,聚焦治理、精准打击,正逢其时,是守护赛事品质,维护风清气正网络环境的关键之举。 此次专项治理工作紧密结合赛事特性与联合办赛实际,更加强调靶向发力。例如,将片面、歪曲传播赛事期间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信息,假冒当事人或相关人员身份发声,关联翻炒旧闻旧事;散布有关人群、民族、地域歧视的信息,挑拨地域对立、煽动群体对立等问题均纳入集中整治范畴。充分彰显瞄准重点难点,靶向施治主要矛盾,以达到有效遏制乱象发生,治出效果、管出成效的目的。 此外,专项行动明确要求要畅通网络举报渠道,在各级网络举报平台开设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举报专区,组织网站平台在显著位置设置专项行动举报入口。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直击乱象病灶、精准“开刀”,既以实效筑牢治理根基,更为赛事营造出有活力、守边界的清朗网络空间,为盛会平稳推进筑起坚实网络屏障。 激情燃动全运,活力绽放湾区。十五运会与残特奥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精神传承的载体。以明底线、划红线、亮利剑的态度涤清网络生态,让赛事精神在清朗网络空间激荡出磅礴力量。 (责编:徐玉涵、曲源)
人民网评:“智慧供暖”,城市治理有精度更有温度
近期,我国部分地区持续降温,提前达到入冬气象标准。多地打破供暖“时间表”,提前供暖,带来的不仅是体感温度,更是温暖人心的民生温度。 “百姓冷不冷”,是启动提前供暖的重要决策依据。今年10月以来,接连有较强冷空气席卷我国北方地区,一些区域经历了“断崖式”降温。在寒潮之中,多地提前启动供热,这份提前到来的温暖,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背后是政府细致、综合的考量。换句话来说,科技赋能让越来越多地方实现“智慧供暖”,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精度和温度。 落实机制保障,为“温暖提前到来”奠定基础。地方有关部门主动研判天气形势,联合会商、综合调度,提前调试供热设备,做好管网检修维护……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确保暖流提前抵达。 从“按时供暖”变为“按需供暖”,老人和孩子不会冻得缩手缩脚,上班族忙碌一天后回到温暖的“港湾”,让增进民生福祉的举措更加具象。多地还明确,提前供暖不向居民另行收费,让暖意中更添民心温度。 科技创新赋能,智慧供暖更贴心。从供热管线加装智能监测调控装置,到居民家中安装室温采集器,供热管理由群众反映问题的被动处置,向事前智能预警的主动解决转变。在黑龙江哈尔滨,通过智慧供热平台,能直接查看长达172公里的南北两条主干线、四条联络线的实时状态,实现高效巡检,防患于未然。在河北承德,居民家中的室温采集器实时盯着供热温度,并把数据及时传给控制系统,一旦温度出现异常,管理部门会自动派发督办工单,督促供热企业及时上门解决。此外,居民可以通过手机远程调节温度,避免“楼上开窗、楼下穿袄”的冷热不均。技术手段让供暖从“粗放供给”转向“精准滴灌”,增强保障韧性,减少能源浪费。 提高供热服务水平,还要做好一系列工作。比如,在城市更新中,更换地下老化管线、为老楼加装保温层等,从根本上解决老旧小区取暖难的问题。还要抓好供暖季能源供应、应急调度等工作,确保民生用能保供稳价。总之,要将供暖保障作为城市管理精细化的重要一环抓紧抓实,以更加充分的准备应对寒冬的考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提前到来的暖意驱散冬日的寒意,科技的精度呵护民生的温度,软硬件升级提高保障的韧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供暖方式的革新,更是城市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 (责编:王帅、曲源)
新华时评·整治形式主义丨警惕“智慧门面”沦为新形式主义秀场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题:警惕“智慧门面”沦为新形式主义秀场新华社记者张丽娜有的地方精心打造“智慧门面”,但漂亮的机器人和炫酷的大屏主要用于接待来访参观,平时基本处于关闭状态;有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建成后就停用,或未有效运行,变为“僵尸”平台……记者在基层走访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进政务服务提升过程中,把新技术当成门面和摆设,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从建设智能审批系统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到利用大数据预警民生痛点,当前多地通过“AI+政务服务”提升服务水平,为企业和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但一些地方出现“智慧门面”中看不中用的情况,背后反映出的形式主义等深层次问题,必须予以警惕。个别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急于求成,以完成上级考核任务为导向,建设政务服务平台时单纯追求“有没有”“多不多”,却忽视“好不好用”,导致建设方向出现偏差;有的干部缺乏求真务实精神,片面追求硬件设施“高大上”,热衷于搞“面子工程”,把“看起来很美”“说起来好听”当成绩,华而不实、铺张浪费,忽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感受。“智慧门面”不是简单地把硬件设施搞上去、把系统和平台搭起来,重要的是依托政务服务平台,让服务更好地转起来、把服务质量提上去,既要“可用”还要“好用”。能不能打破“孤岛”,真正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数据互通?政务平台是否及时维护更新,可登录好办理?压缩人工窗口后,老年人等群体能否无障碍操作智能数字终端?这些政务服务场景的实现,才代表着政务智慧化的成色。追求表面功夫,讲究场面,这样的“面子”经不起群众检验;多在实效上用功、少在形式上费劲,做好政务服务的“里子”,让“智慧门面”真正发挥实效,方能更好服务公众与社会,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