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抓好秋冬生产 夯实粮安根基——黄淮海秋冬种进行时
  • 希望的田野——衔接五载 振兴新程
  • 1
  • 2
  • 3
  • 1
  • 2
  • 3
人民网评:民声汇智,“十五五”文化规划问计于民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推动文化既能“入心”也能“入市”,打造向善向美的网络空间……人民网自10月27日受权开展“我为‘十五五’文化发展规划建言献策”征集以来,收到各界网友的大量留言。这些带着温度与思考的声音,不仅是百姓心声的真挚表达,更是汇聚民智、凝聚共识的生动实践,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集思广益。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发多元且迫切。留言征集活动是百姓需求的“晴雨表”,展现了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一位农村老人写道:“希望村里能建个文化广场,让大伙儿跳跳舞、唱唱歌,别让麻将桌占了全部时间。”一位年轻母亲则呼吁:“儿童读物要更多元,别让‘公主与王子’的套路困住孩子的想象力。”这些留言,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指文化供给痛点。它提醒我们,文化发展务须根植于百姓日常的烟火气。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对接“一老一小”需求,文艺创作跳出“流量至上”桎梏,都是焕发文化生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网络技术的普及,不仅拓宽了建言献策的渠道,更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块留言板,是一座信息桥,更是一座连心桥。从城市书房的服务升级到乡村文化站的功能完善,从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到数字文化的规范发展,网友们的留言跨越地域、涵盖不同群体,形成了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这种“线上直通车”式的互动,既让决策精准捕捉到基层群众的文化诉求,也让普通民众感受到自身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问计于民与执政为民的同频共振。 在整理留言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有关文化发展的金点子。网友们有的提出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让文化服务覆盖每一个角落;有的提出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吸引和留住优秀文化人才;有的建议关注文化创新,鼓励文化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毫无疑问,这些“干货”为“十五五”文化发展规划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有益参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为未来五年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意见征集,广泛听取民意,进一步彰显了我国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本质属性。 当百姓的智慧融入国家战略,当百姓需求成为政策导向,我们必将看到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活力四射的文化中国。 (责编:徐玉涵、曲源)
评论:大陆“组合拳”引发岛内积极面对统一前景
中新社北京11月9日电 题:大陆“组合拳”引发岛内积极面对统一前景中新社记者 容海升大陆近期推出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便利台胞入境新政、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等系列举措,被岛内舆论称为“组合拳”,“象征大陆对台政策进入新阶段”。国务院台办新任发言人张晗近日的回应进一步阐明了大陆方面的原则立场与良苦用心。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清晰划定了反“独”促统的底线与红线,更在岛内社会激起了对两岸关系未来的深层思考,尤其是促使越来越多台湾民众开始理性审视赖当局执政危机,并对和平统一的前景进行客观探究。民进党当局长期进行“去中国化”宣传,曲解“一国两制”,制造民众“拒统恐中”心理。然而,大陆的系列举措始终基于清晰原则,铭记光复历史是捍卫国家主权,便利台胞政策体现“两岸一家亲”,打击“台独”则是维护台海和平的必要之举。这套“组合拳”目标明确——反“独”促统、增进福祉、清除乱源。岛内舆论场正悄然变化。有资深媒体人注意到,过去台湾网络空间多被“武统”“拒统”等情绪化议题主导,和平统一之声“被边缘”。如今,在知名网络社区中,探讨和平统一的帖文热度正显著上升,年轻人开始主动追问:“难道只有战争?只能‘独立’?不能和平统一吗?”这显示民进党长期“洗脑”的效果正被瓦解。这一转变在于民进党当局“抗中保台”和谋“独”挑衅并未带来所谓“国际空间”,反使台海风险攀升,民生经济受损。对比之下,大陆持续释出两岸融合发展的善意,不断提供台胞同等待遇。现实让岛内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开始理性判断、客观衡量,认清“台独”是绝路而非出路。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一贯的,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团结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岛内民意的理性转向,是对这一系列政策的积极回应,反映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才是台湾真正的主流民意。历史大势不可阻挡。当更多台胞走出误区,理性看待统一前景,共谋复兴、共享荣光,才是两岸同胞应有的共同未来。(完)
人民网评:智能向善,数字未来的智慧盛宴
“墨子”具身机器人用机械手臂抚平褶皱后叠好一件件衣服,售货机器人灵活穿梭货架为顾客拿取商品,机器人按摩师精准拿捏穴位并根据“顾客”反馈调整按摩力度……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一个个原本冰冷的钢铁机器人,融入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让不少参会者感叹机器人越来越有“人情味”了。 人工智能的出现源于人类对提升生产效率与改善生活品质的持续追求,其发展要以服务人类、增进福祉为核心。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乌镇峰会上这些浸润着人文关怀的有“人情味”的数智科技,以可见可感的形态,勾勒着数智科技赋能美好生活的未来新图景。 数智科技要更有“人情味”,首先就要学会“人”、懂得“人”。机器人通过传感设备和“主人”建立连接,就可以执行“主人”的动作,完成家务琐事,是生活的最佳帮手;“高情商”机器人“夏起”发现“主人”情绪不好,会主动递上一杯水,并提供暖心的陪伴与安慰,是朋友也是家人……构建一个以人为中心、拓展人类能力边界的人机社会系统,让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人情味”的科技创新,始终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出发点。AI赋能让监控更“聪明”,在厂区安防、生态监测、园区防控等多场景下,能够精准检测污水异常、烟火隐患等关键目标,自动识别隐患问题并实现实时预警;AI+医疗,融入导诊、问诊、报告解读等核心场景,还能深度对接医院HIS系统,实现病历质控、风险评估等智能化应用;在教育领域,通过AI技术精准研判学情,并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可以实现智能辅导与错题解析等功能……扎根现实需求,用技术手段破解民生痛点,科技创新正以务实姿态,为群众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科技创新要成为织密美好社会网的纽带,让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能被看见、被听见、被照顾。乌镇峰会上,仿人肌腱驱动式五指灵巧手能够辅助残障人士穿衣洗漱;AI透明屏打破沟通壁垒实现听障人士手写交互;脑控主动康复训练轮椅为行动不便者提供出行方便。这些设计始终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用科技填平差异鸿沟,让特殊群体平等享受发展红利。科技创新成果的深度转化与实践应用,为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拓展了更广阔的实现维度,凝聚起社会向善的强大力量。 科技创新的浪潮奔涌向前,最终的落脚点永远是“人”。乌镇峰会上那些有“人情味”的科技成果,让科技浸润人文关怀,让创新真正赋能美好生活,正是“智能向善”理念的生动实践。 (责编:赵春晓、曲源)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