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抓好秋冬生产 夯实粮安根基——黄淮海秋冬种进行时
  • 希望的田野——衔接五载 振兴新程
  • 1
  • 2
  • 3
  • 1
  • 2
  • 3
人民热评:重庆孝子河污染,监管为何缺位
近日,“300万粉丝博主曝光重庆一河流污染严重”,引发关注。11月12日,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再次发布处置情况的通报:经排查,造成水质异常的直接原因系三河廊桥上游500米处溶洞的涌水。确定此次污染源主要来源于河段附近煤矿采空区和溶洞群中的蓄积污染物。河水黑色浑浊、泡沫漂浮“看不到一条鱼”,味道刺鼻恶心,“差点被熏吐”……不论是博主的镜头扫描,还是记者的现场探访,该段河流被污染的状况都触目惊心。尽管被污染的河段并非居民生活饮用水源,但孝子河是长江二级支流,其污染状况不仅关乎流域整体的环境质量,也可能因生态安全“失守”而引发连锁反应。如果污染持续蔓延,侵害的不只是当地生态环境,还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地介入排查、检测水质,承诺“绝不姑息”,彰显出对污染行为绝不手软的鲜明姿态。污染不可能凭空产生。相关信息显示,孝子河位于高山峡谷中,两岸青山连绵,峡谷中地形较为复杂。这在客观上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同时也给偷排污染等行为提供了某种天然的便利。目前已查清污染源头,给了群众和社会一个交代。但仍需追问的是,污染情况存在了多久?此次河段污染事件的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和反思。据报道,这名长期致力于环境污染曝光的博主接到粉丝求助,赶到现场探访拍摄,最终通过网络曝光引发了各界关注。在此之前,有没有居民向相关部门反映此事?相关部门是否掌握该河段的污染情况、有无采取监管行动?无论如何,这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当地在防污治污方面,存在预防摸排滞后、履职不到位不尽责的问题。这启示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畅通举报渠道,让各类“跑冒滴漏”的污染行为无处遁形;另一方面,监管的触角和责任也应精准升级,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追责。高山峡谷中,流淌的不该是乌黑刺鼻的河水。查清污染源、严格处罚到人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监管和治理的责任时时“在线”,让每一条河流都免遭污染。
新华时评丨让教师回课堂,让教育归本质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题:让教师回课堂,让教育归本质新华社记者郑天虹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围绕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清单、非教育教学任务、借调借用管理、数据填报、课后服务等提出硬性要求,明确不得将“留痕资料、台账记录”作为教师评价依据。通知指出了问题症结,也给出了解决路径。切实为教师减负,不仅需要明确举措,更要把制度刚性落实为基层常态,真正让教师回到课堂,让教育回归本质。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学校把看得见的“痕迹”当作抓得住的“业绩”,会议多、表格多、App多、打卡多,迎检迎评频次高;与教学无关的活动进校园、进课堂,层层摊派;公开课、评比展演不断“材料化”,本该是育人导师,却变成“表格战士”。这些非教学事务侵占备课、批改与辅导时间,挤压教师专业成长空间,削弱职业获得感,放大家校矛盾,最终会损害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校的育人生态。真正落实为教师减负,必须校准评价方向。对教师的评价要回归课堂与学生发展,而不是将参与非教育教学任务情况与考核评优硬性挂钩;课后服务要有益学生,也要尊重教师,规范总量与时段,保障合理补偿,防止课后服务异化为“自愿加班”。从“规定上墙”到“减负落地”,有不少具体工作要完成。为教师设立“合理拒绝”的通道,形成制度性保护。对强制打卡、积分排名等让广大教师头疼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整合相关应用与数据平台,统一入口、统一标准,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压减重复填报与多头报送,让教育数字化真正给教师做减法,而不是添麻烦。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教育回归本质、治理回归常识。将教师的宝贵时间还给教学和备课,就是让教师轻装上阵、静心育人,让学生体验更高效的课堂、拥有更良好的成长环境。
新华时评丨为中医药文化注入“时代流量”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题:为中医药文化注入“时代流量”新华社记者田晓航近期,中医药文化频频“出圈”:系列短视频《古典医籍里看中国》刚一上线便迅速登上多个视频平台热榜,全新视角引发不少网友对中医药的兴趣;刚刚闭幕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陆氏针灸疗法、海派膏方、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等中医药非遗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体验。中医药文化“破圈”传播的背后,是把握时代脉络的创新探索。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古籍是中华之瑰宝,但深奥的内容令其难以走入大众视野,制约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影响到中医药技术传播与应用。《古典医籍里看中国》通过活泼的动画演示、巧妙的AI生成,让古代医疗场景、炮制工艺、针灸铜人等经典内容跃然面前,以“小快灵”的轻体量传播形式和生活化语言“拆解”中医药古籍知识,中医药文化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可亲。中医药主题集市受年轻人追捧,冬奥会、亚运会上掀起“中医热”,中药茶饮成为养生新时尚……近年来中医药文化“破圈”传播的背后,是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和对中医药文化认同增强的“双向奔赴”。然而,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群众多元化的需求仍有距离,较强的专业性也抬高了其传播的门槛。融入生活、走近大众,传统文化的生命才得以延续。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让中医药文化走得更远、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就必须为中医药文化注入“时代流量”,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医药文化搭上“流量快车”,要加快数字融合,用好现代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中医药古籍、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等进行抢救性保护,搭建中医药知识数字化服务平台;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创新传播形式,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品牌活动、精品力作,激发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与认同;还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医药科普队伍,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播领域的“跨界”人才。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群众需求,善用科技赋能,才能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增强文化自信贡献更大力量。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