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希望的田野——衔接五载 振兴新程
  • “塑强品牌助振兴 提振消费增活力”——2025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 1
  • 2
  • 3
  • 1
  • 2
  • 3
新华时评·整治形式主义丨装点门面的钱,能减就减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题:装点门面的钱,能减就减新华社记者陈诺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施行以来,进一步拧紧了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螺栓”,再次传递出一个鲜明信号:政府的每一分钱,都要省在明处、花在实处。尤其那些为“装点门面”而产生的不必要开销,更要能省则省、能减尽减。近期中央通报以及媒体曝光的不少典型案例显示“好面子”之风并非鲜见:有的城市以文旅为名“掏家底”大搞景观工程,最终沦为“烂尾风景”;在部分乡村,新建的农村公厕外表光鲜,却因水电贵、清洁难等问题长期锁门,沦为无用的“样板间”;有的地方在政务大厅斥巨资安装炫酷大屏,却只在参观时打开……这些“面子工程”的新变种往往披着“创新”“民生”“高效”的外衣,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不仅浪费宝贵的财政资源,更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和群众获得感。“面子工程”的本质,是政绩观跑偏、责任心缺失。一些干部习惯于“花钱造势”,认为大手笔才能出大成绩,不顾实际需要和财力,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结果往往是“开工热热闹闹、后期冷冷清清”,不仅面子没挣来,反而丢了里子、寒了民心。真正的面子,不是靠花钱堆出来的,而是靠实干赢回来的。为百姓多做事、做实事,把更多资源用于扶持就业、改善教育、提升医疗、强化养老等民生领域,实实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把资金更多投向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等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这样的投入才有价值,这样的面子才真正有光。遏制“为面子花钱”的冲动,党政机关就需“坚持从严从简,带头过紧日子”。要强化监督问责,对热衷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单位和个人严肃查处、通报曝光,真正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同时,要推动干部考核机制改革,突出实绩导向,让那些埋头实干、群众认可的干部有舞台,让喜欢搞形式、做表面文章的人没市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是不花钱,而是不乱花钱。省下虚浮排场,把党政机关的紧日子过成百姓的好日子,就会让百姓真切感受到政策温度,赢得民心所向。
文旅融合为文明捡秋开出新方
金秋时节,捡秋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体验丰收的热门休闲活动方式。这项源自农耕文明的传统习俗,本是捡拾田间遗落作物、感受丰收的诗意活动,如今却因攀折树木、践踏植被等不文明行为变了味。这不仅违背了捡秋的原本内涵,更折射出生态保护与休闲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捡秋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破解这一矛盾提供了新思路,在规范行为的同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为秋日休闲之旅注入文明底色和发展活力。捡秋这项传统活动在部分人手中异化为毫无节制的破坏行为。无论是手持长竿敲打攀折树木,还是翻越围栏进入科研用植物区翻捡栎果,都逾越了休闲活动的边界,不仅违反《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保护生态环境的明确要求,而且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潜在伤害。捡秋乱象滋生的根源在于公共规则意识的缺失与自然敬畏之心的消解。在部分人心中,无人看管便等同于可以随意攫取,这是一种对公共资源的认知误区。生态环境的和谐有序,依赖于每一个人的自觉守护,而少数人将个人私欲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最终让文明休闲沦为生态破坏的借口。面对捡秋乱象,单纯的禁止与批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将其纳入文旅发展规划,通过场景精准设计、规则深度嵌入和体验品质升级,让文明捡秋成为一种必然。内蒙古武川县规划了5条特色捡秋路线,在田间设置免费烤土豆点,既为游客提供了场景体验,又强化了生态保护意识;河北承德围场推出的“捡秋+美食”套餐,将游客捡拾的食材转化为特色农家饭,不仅丰富了游玩体验,而且带动了当地农特产品销售。这种多融合模式,既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又通过制度设计规避了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在文旅融合的深度赋能下,捡秋这一传统习俗正突破单一休闲属性,被转化为生态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践载体。各地通过创意设计与科学规划,将季节性自然资源转化为兼具文化内涵与经济价值的文旅产品:锡林郭勒盟开发4条挖土豆特色线路,引导游客从被动观光者变为主动参与者,直观体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法则与农耕智慧;福州闽江滨江公园推出落叶创作活动,游客将捡拾的落叶拼成创意图案,使简单的捡拾行为升华为低碳环保的文化表达。这种创造性转型,构建起“生态体验—文化传播—价值转化”的良性循环,为传统习俗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要实现捡秋文明与文旅发展的双赢局面,离不开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在文旅融合提供的有效路径基础上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制度约束、意识引导与实践创新多元发力。执法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掠夺公共资源的行为依法处置;景区与乡村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设置提示牌、划定专属区域、安排专人巡逻等方式,明确捡秋的行为边界;公众应提升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尊重自然和他人产权的前提下理性感受自然馈赠的喜悦。秋日的累累硕果与捡秋的融融乐趣,既源自于季节的厚爱,更离不开文明的守护。唯有各方久久为功、协同发力,才能让捡秋真正回归“捡拾馈赠,体悟自然”的本真,才能让每一年的金秋都能既有丰收的喜悦,又有文明的底色。 (姬源)
“体育外卖”热的冷思考
轻点手机屏幕,下单一份“外卖”,订购的不一定是热腾腾的饭菜,还可以是一堂体育课。一段时间以来,名为“体育外卖”的上门服务悄然兴起。体育教练带器材走进家庭或指定场所,为青少年等群体提供个性化体育训练。一家专做“体育外卖”的平台上线10个月以来,用户已突破30万,覆盖全国超百个城市,复购率约45%,可见“体育外卖”的市场热度。增强青少年体质,体育锻炼是最有效的手段。前不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提出,“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随着全社会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越来越重视,“体育外卖”应运而生。从体适能训练到田径、跳绳、搏击等专项技能学习,从一对一私教到多人拼团课……“体育外卖”形式灵活多样,消费市场很快从青少年拓展到更多健身群体。“体育外卖”蓬勃发展,满足了市场需求,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教练资质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认证体系;临时运动场地的安全标准不明确,风险预警机制亟待建立;意外伤害发生时的责任认定与救济渠道有待畅通;等等。如何趋利避害,让更多人获得更加专业、科学、安全的体育训练,是行业发展面临的必答题。“体育外卖”的走红,本质是体育培训和“上门经济”深度融合的结果。让新赛道的竞逐更有序,相关引导和监管措施需及时跟上。目前,有的平台对线上教练设置资质证书、教学案例、身份证及人脸识别等“四重审核”,从源头优化服务;有的平台为学员投保意外险,若在课上发生磕碰或损伤可申请理赔,为运动安全添保障。从制定专项服务标准,到利用新技术监测服务质量,再到明确界定平台企业、教练员和消费者的权利与责任……唯有立体施策、精准发力,以绣花功夫完善行业规范,才能为“体育外卖”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重智轻体”的情况有所改善,但学生学业压力大、体育锻炼时间少等问题依然存在。“体育外卖”的兴起,折射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锻炼需求,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在湖南岳阳,小学三年级以上班级从三大球等项目中选取一个以上项目建立班级代表队,班级比赛、校运会、三大球联赛定期开展,浓厚的赛事氛围调动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在四川成都,千余名体育教师已接受专项培训,将飞盘、跑酷、腰旗橄榄球等新兴运动项目引入校园,激发了孩子们的体育兴趣。让体育教育更加契合青少年兴趣所向、成长所需,才能有效引导他们动起来、跑起来,进而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养成运动习惯,既要靠在学校里上体育课、参加体育活动,还要保障课外时间的运动量。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都要为青少年增强体魄创造条件。当参与体育活动成为生活日常,广大青少年将拥有更加健康、有活力的人生。(孟繁哲)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