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希望的田野——衔接五载 振兴新程
  • “塑强品牌助振兴 提振消费增活力”——2025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 1
  • 2
  • 3
  • 1
  • 2
文化·视点|扎根时代场景 抒发人民心声——业界人士共话现实题材影视创作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题:扎根时代场景 抒发人民心声——业界人士共话现实题材影视创作新华社记者邢拓从书写时代变迁的《大江大河》《山海情》,到展现人间真情的《奇迹·笨小孩》《我的姐姐》,再到反映社会议题的《我不是药神》《第二十条》……近年来,影视行业工作者潜心创作,推出了一批扎根时代、扎根生活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积累了哪些创作经验?如何深入新时代生活场景,提升影视原创能力?日前,由中国文联指导,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场景里的新时代:现实题材影视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围绕现实题材影视创作建言献策。与会人士认为,要聚焦承载国家发展成就和人民奋斗足迹的时代场景,深入现实生活,不断丰富内容创作。现实生活永远是孕育精品的沃土。“一段时间以来,一批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聚焦‘国之大者’、民生关切,打造时代场景,提升思想深度,取得了一定成绩。”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创作者不仅要体验生活,还要真正沉下去、扎根生活一线,了解新时代正在发生的故事,才能写出好作品。“《我不是药神》追问的是‘谁能救人’,《抓娃娃》讲的是‘如何教育孩子’,现实题材就是要叩问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编剧张珂表示,创作者要走出书斋,捕捉当下观众的所思所想,将公共议题转化为不枯燥、有魅力、能共情的影视语言。与会人士认为,现实题材创作要着眼于人,善于捕捉人性光辉,展现人文关怀。“时代场景的核心是人。影视内容创作要避免陷入题材决定论的误区,除了抓好重大题材、重要事件,还要对人物塑造下足功夫。”尹鸿说。导演刘家成以其执导的《生万物》为例,分享了人物塑造的方法:“在创作中尊重真实历史,对人物不做脸谱化处理。剧中农民既有吃苦耐劳的正面形象,也有游手好闲之辈,体现了这一形象的多样性,让人物更具亲和力。”“如今年轻一代观众的审美偏好越来越多元。”编剧游晓颖建议要塑造丰富多元的人物形象,展现主人公人生的更多可能,为年轻观众带来更多体验感。类型创作是当前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的一大特点。“混合类型成为值得关注的现象,比如战争与喜剧、科幻与悬疑等多类型的融合碰撞出新火花。”编剧李萌说,多类型融合赋予现实议题更强的戏剧张力,编剧应该在扎根现实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张珂提出现实题材作品要让“深刻与好看并存”。“要向类型片汲取灵感,将社会思考融入强情节、强节奏叙事,探索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眼球。”与会人士表示,要坚守人民立场,遵循艺术规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创新艺术表达形式,以崭新场景和精品力作充实新时代艺术画廊,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图景。
新华时评丨为粮安天下注入中国智慧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题:为粮安天下注入中国智慧新华社记者第45个世界粮食日之际,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一幅严峻的图景在眼前展开:地区冲突、极端天气、经济冲击等多重危机交织,全球粮食安全持续恶化,数以亿计的人口仍在饥饿中挣扎。如何破解饥饿的挑战,确保“人人有饭吃”,是关乎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也是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始终将解决本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生产出约占世界四分之一的粮食,成功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在此基础上,中国高度关注全球粮食安全挑战,近年来持续向遭受自然灾害和人道危机的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积极分享农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与实用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自身粮食生产能力。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在世界粮食安全的版图上,书写着充满温度的中国故事。这份中国贡献,源自凝聚共识的担当。粮食安全是全球发展倡议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中国积极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在二十国集团、中非合作论坛、中拉农业部长论坛等国际场合,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呼吁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畅通,不让贸易壁垒成为饥饿的“帮凶”。从《中国—太平洋岛国农渔业合作南京共识》到《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一份份凝聚共识的合作文件,呼吁国际社会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作战”,共同筑牢抵御粮食危机的堤坝。这份中国贡献,体现于授人以渔的理念。中国不仅为面临燃眉之急的国家提供粮食援助,更致力于通过技术合作与知识分享,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粮食生产的“造血”能力。在南非、卢旺达,来自中国的菌草技术,成为当地百姓口中的“致富草”和“幸福草”,小小的蘑菇撑起了无数家庭摆脱贫困的希望。在布隆迪的田埂上,中国农业专家与当地农民并肩劳作,通过一次次试验,成功培育出7个最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的水稻新品种,实现年均增产2.85万吨、增收1425万美元,不仅让无数家庭的粮仓充实起来,更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土技术队伍。这份中国贡献,彰显于科技创新的力量。自2021年9月以来,中国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举办了超过300期农业技术培训班,内容涵盖从生物技术到粮食产后管理的全链条,惠及近150个国家的上万名政策制定者与农业技术人员。同时,通过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机构的合作,中国将“节粮减损标准体系”“害虫防治技术”等一批实用型知识成果,通过“云学校”等数字化平台向全球分享。这不仅是技术的输出,更是一种发展经验的真诚分享,帮助更多国家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快。中国的实践深刻表明,粮食安全不仅是简单的物资供予,更是关乎能力建设、技术合作与经验分享的系统工程。它超越了单向援助的传统模式,致力于探索一条以发展促安全、以合作谋共赢的路径。这背后,蕴含着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邃思考和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未来的坚定承诺。世界粮食安全,终究要靠全世界人民携手守护。中国的努力,正是希望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守护好我们的“天下粮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期待,这种以发展为本、以行动为要的合作精神,能汇聚成更磅礴的力量,推动世界早日实现“零饥饿”的目标,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免于饥饿的权利,共享温饱和发展的尊严。
新华视点丨“科技游”持续升温,如何开辟文旅新蓝海?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题:“科技游”持续升温,如何开辟文旅新蓝海?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何磊静夜空为幕,景区千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编织出如梦似幻的光影奇观;戴上VR眼镜,沉睡的兵马俑仿佛在眼前“复活”;火星主题基地里,孩子们穿上宇航服,开启一场激动人心的“太空任务”……这并非科幻电影,而是在全国多地真实上演的“科技游”场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不断迭代,正催生出大量可感知、可交互、可延伸的文旅新体验,逐渐打破“隔着玻璃看、跟着导游走”的传统旅游模式。“科技游”为何能持续走红?“诗和远方”插上科技翅膀后,又将飞向怎样的未来?当“科幻片”走进景区夜幕降临,江苏无锡拈花湾景区内,一座高约25米的AI塔被点亮,15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光影与水雾交织,夜空化身“奇幻剧场”,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惊叹声此起彼伏:“这简直像在看科幻大片!”这座AI塔是拈花湾景区融合多种数字技术打造的虚实交融演艺项目,一经推出便“出圈”。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景区入园人数同比增长14%;每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长三角地区游客复游率超过50%。从灯光秀到无人机编队,从VR探秘到与机器人互动,越来越多景区与文化场馆打造的科技场景,成为游客“触摸未来”的打卡地。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扩展现实(XR)技术复原秦陵地宫,让沉睡千年的历史奇观“活”起来;南京博物院的“坤舆万国全图”VR展,带游客“穿越”回大航海时代,开启沉浸式地理探索;在无锡惠山古镇,人形机器人化身“服务官”,与游客对答如流,千年古街与具身智能碰撞出奇妙火花。科技馆与科普场所,也成为家庭出游热门之选。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福建省科技馆变身“科技幻境”,“钢铁侠”与观众热情互动,“智趣AI幻夜奇旅”活动单日吸引线上线下超百万人次参与;深圳科技馆的“宇宙探源”展厅,让青少年“漫游”太空;青岛科技馆的“浪浪开海节”上,小朋友戴上VR眼镜,化身“水下考古学家”。从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到甘肃金昌的火星主题实景体验基地,更“硬核”的科普旅游目的地同样受到追捧。“今年暑期,特意带孩子去看火箭发射。他对航天特别着迷,还说未来想去太空旅行呢!”江苏家长王鑫说。曾经“闲人免进”的科技企业工厂,如今也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携程数据显示,高科技与重工业研学游成为今年国庆假期游的一匹“黑马”,航天与汽车工业游关注度占比超20%。“大量外国青少年也对中国的前沿科技感兴趣,尤其是AI在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江苏某研学机构运营人员徐子慧说。“科技游”,为何自带“爆款基因”?专家指出,“科技游”自带“新、奇、特”属性,它的走红是游客需求升级与技术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结果。近年来,AI、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等领域突破不断,极大激发公众对科技的好奇;而“科技游”将“高冷”科技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体验,让旅游从“感官消费”升级为“探知价值”,正成为文旅产业创新升级的新支点。“以前旅游多是走马观花,现在既能‘穿越’历史,又能‘上天入地’,旅游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参与。”南京游客李冉冉感慨。“科技与文旅融合,把抽象的科技内核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让游客身心愉悦、开阔眼界。”扬州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李广春说。杭州推出“杭州科技旅游十景”,深圳发布“最in十大工业科技旅游路线”,江苏发布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各地正紧抓“科技游”热潮,积极布局推动科技与旅游深度融合。“现在的游客越来越追求‘高情绪价值’和体验式消费,互动性强的科技场景成为文旅发展新‘刚需’,很多项目精准契合‘Z世代’‘社交打卡+文化沉浸’的偏好。”无锡市旅游业协会会长吴国平分析。“高视觉冲击、高科技感的场景容易产生传播裂变。”抖音生活服务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5G、AI等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景区规模化应用科技已成为可能。“以前无人机表演还是‘奢侈项目’,现在越来越普及。科技正帮助景区打造差异化产品,进而创造二次消费、提升品牌价值。”对青少年而言,“科技游”更是连接知识与兴趣的桥梁。“许多科技馆推出的互动活动,让高深科技可触可感,尤其能激发青少年的科学热情,推动科普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变。”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说。未来已来,如何挖潜“科技游”?受访人士指出,“科技游”从小众探索走向大众消费,正成为激活文旅市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以工业旅游为例,全球工业旅游产值平均约占旅游总收入的10%至15%,我国目前还不足5%,增长空间广阔。吴国平认为,“科技游”有望催生更多沉浸式、互动型消费场景,推动文旅业从“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同时,技术应用也将倒逼景区升级设施与服务,带动无人机、AI、数字内容等关联产业发展。“尽管前景广阔,但仍面临现实挑战。”吴国平指出,比如景区引入高科技需承担较高前期投入与后期维护成本,中小景区可能面临部署难、回本慢的问题。季节性与区域差异也会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易造成资源浪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丽云表示,目前部分“科技游”资源在空间上相对分散,整合难度较大。一些旅游产品同质化显现,盈利模式较单一,可能影响企业投入积极性。专家建议,政府与企业应在资源整合、模式创新、技术迭代等方面形成合力,推出更多个性化、有特色的“科技游”产品。科技与文旅融合,也不应止步于“简单参观”或“炫技”。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分析所所长张杨指出:“科技赋能的终极目标,不应只是提升效率或创造新奇体验,而是通过技术创新,让文化拥有更富生命力的现代表达。未来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属于那些能以技术激活文化基因、以生态培育创新土壤的先行者。”高质量、好口碑的“科技游”,不是简单的“科技馆+工厂”,而是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激发游客探求科技奥秘的冲动,获得高附加值体验。“当科技不再是锦上添花的工具,而成为驱动文旅质变的引擎,在传统的山水景观之外,必将开辟出一片以创新为底色的文旅新蓝海。”李广春说。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