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1 02:14
2020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庆祝建党百年大会上,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再次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中国电影人将镜头聚焦这场历时8年、史无前例的艰苦战役,用光影见证了这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的诞生,深情讲述了一个个真实而鲜活、平凡而伟大的扶贫、脱贫故事。从李保国到廖俊波、从黄文秀到李长庆,一个个脱颖而出的扶贫楷模形象在银幕上熠熠闪光,照亮了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和伟大进程。从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到宁夏西海固闽宁镇、从四川大凉山三河村到山西阳城县皇城村,一个个艰难脱贫的乡村拼贴成了脱贫攻坚的辽阔版图和宏大现实。
在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第四届电影节开幕式现场,“脱贫攻坚主题电影推荐活动”公布了最终推荐的十部影片名单。作为脱贫攻坚电影集体亮相的高光时刻,代表了中国电影人交出的一份关于时代之问的答卷,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崭新的乡村振兴的伟大工程中。
创新乡土电影的表达
2016年《幸福快车》拉开了脱贫攻坚电影的序幕,此后创作数量不断增长,成为电影创作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到近两年终于形成“井喷”之势。5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立项备案、创作生产了近两百部脱贫攻坚电影。其中《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十八洞村》等电影,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各级各类电影生产主体都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这一历史壮举的光影见证中,既有国有制片厂和民营影视传媒公司或独立或联合制作的类型片和文艺片,也有各级政府牵头、影视公司承制的以宣传为主要诉求的主旋律影片。参与度之广泛,几乎涵盖了我国当前影视创作的主要力量,体现了我国当下影视创作的基本格局。
脱贫攻坚电影从生产内容上来说,主要聚焦于乡村叙事,延续了中国乡土电影的传统,但切入的角度、表现的维度、思想的深度、美学的风度,相比传统乡土电影,有了令人欣喜的创新和拓展。
一是新时代精神。贫困乡村如何走上致富道路,中国农民如何映射社会理想,“乡土中国”如何丰富自身的价值意蕴……这些更富时代感的命题,是脱贫攻坚电影紧跟国家政策、紧扣时代脉搏,超越传统乡土电影,在思想层面着力思考的出发点,也是在影像层面着力表达的落脚点。《十八洞村》源起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此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影片以真实故事为原型,不喊口号不做宣教,而是接地气地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等贫困户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因地制宜、填土造田的脱贫故事,生动体现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电影无不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人民群众,自觉以“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皈依,有意识地将一村一地的脱贫经验和治理实践上升到国家发展的层面,共同描绘了新时代新农村蓬勃发展的精神图谱。
二是新乡土主题。脱贫攻坚电影将一度边缘化的农村电影重新拉入到主流电影的阵营中,这和影片主题的创新息息相关。以中国影协推荐的10部“脱贫攻坚主题优秀电影”为例,这些影片不再是传统农村电影以愚昧落后引人怜悯、以炫苦卖惨赚人眼泪,而是将现代意义的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编织进故事的肌理中。《我和我的家乡》探讨医疗、教育、交通、治沙、扶贫等农村发展极为关切的问题。《千顷澄碧的时代》创新性地引入“金融扶贫”概念,讲述扶贫干部带领兰考县人民奔小康的历程。《扶贫主任》以产业扶贫扶智,表现了基层扶贫干部努力工作和无私奉献的风范。《春天的约定》采用大学生的视角记录扶贫干部的日常,《我的父亲焦裕禄》从儿女的视角讲述焦裕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两部影片小切口大情怀强代入,深化了英模传记片的主题。《又是一年三月三》《伊水栾川》《后池新愚公》不约而同地聚焦交通问题,扶贫干部带领贫困户开山凿路,打通致富路,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真问题。《青春作伴好还乡》和《一点就到家》以返乡青年为主角,追逐梦想、激情创业成为了青春的主题。这些影片大多改编自真实人物故事和真实案例,对脱贫扶贫、乡村有效治理和农村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挖掘新时代“乡土中国”的文化意蕴和话语意义,阐释农村发展新理念,拓展了中国乡土电影的新主题。
三是新农民形象。在脱贫攻坚电影谱写的扶贫干部和乡村人物群像中,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返乡青年”所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形象。他们有的大学毕业后回乡担任村官,在扶贫工作和家乡建设中挥洒青春激情,如《秀美人生》中的黄文秀、《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管松江,不一样的奋斗和成长故事体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崭新风貌和时代担当。他们有的回乡创业,在广阔农村寻找商机,救赎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如《一点就到家》中的三个年轻人,利用互联网思维创立乡村快递公司、运用新营销方式培植咖啡新品牌。这些年轻人用新观念新技术为家乡脱贫和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用热血和燃情的青春语态塑造了影片的时尚感和时代气息。还有的引进外国人,巧妙地利用跨国族跨文化冲突建构影片的戏剧冲突,如《村里来了个洋媳妇》,去非洲打工的男青年带回一个黑人媳妇,影片在轻松幽默的轻喜剧氛围中传达了中外文化交流、建设美丽家乡和生态农村的新理念。
四是新乡村空间。脱贫攻坚电影的空间主体乡村,不再是传统乡土电影所灌注的旧道德批判、苦难伤痕、文化寻根等语义,而是在新时代语境下生成为绿色生态、现代乡愁等新语义。不再是城市和农村的二元对立叙事和背乡离土、进城务工、走出农村的梦想,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建设浪潮中,转化为都市人心生向往的世外桃源和不断梦回的家园故乡。脱贫攻坚电影抓住新的文化思潮和消费时尚,突出叙事空间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以此网住人们的乡土情结和家国情怀。好山好水好风光的“美丽乡村”从而成为热门度假村,诗意浪漫唯美的山水田园成为网红打卡点。脱贫攻坚电影用风光秀美的乡村田园刷新了农村脏乱差的空间视觉形象,助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些片名直接采用地名,将该乡村打造为当地的休闲旅游品牌、地方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战狼2》《流浪地球》《长津湖》等中国新主流电影将意识形态、主流观念和商业类型片融合,不断创造票房神话,产生了巨大的市场影响力。这对脱贫攻坚电影有着巨大的启示。《我和我的家乡》继《我和我的祖国》之后,以28.29亿的高票房收获成功,示范了脱贫攻坚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正确打开方式。《一点就到家》以3.12亿的票房表明了中小成本的脱贫攻坚电影也能跑出市场黑马,收获高关注度。《十八洞村》以1.07亿的成绩证明了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脱贫攻坚电影也能撬动市场。
主旋律的类型化表达早已有诸多成功案例。合理融入类型片的元素和范式,遵循类型片的创作方法和规律,将高大上的国家宏大叙事转变成接地气的个人小叙事,将严肃冷峻的政治话语转换成年轻人喜爱的轻松活泼的话语,是主旋律电影具有艺术表现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基本策略。《我和我的家乡》和《一点就到家》均以喜剧类型完成脱贫攻坚的主题叙事,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如《我和我的家乡》观众热评的猫眼云图显示,“笑点多、泪点多、看点多、剧情感人、画面唯美、主演给力、影片好看、沈腾完美、范伟不错”等高频词表明了影片的可看度。《我和我的家乡》中的短片《神笔马亮》,没有设置常规的扶贫干部帮扶贫困户,而是别出心裁地设置为扶贫干部的夫妻伦理,套用喜剧中常见的“妻管严”和“母老虎”人物关系,以夫妻由误解到理解的爆笑故事从侧面来透视扶贫工作的成就。喜剧明星沈腾和马丽的黄金搭档演出吸引了足够的人气。
图:猫眼观众热评云图
《一点就到家》用青春励志喜剧的范式,讲述了三个有梦想肯实干的青年合伙人疯狂、荒诞的返乡创业历程,轻松幽默的台词巧妙地转化了政治话语,让观众在谐谑的笑声中思考在脱贫路上遇到的诸多现实问题。可以说,脱贫攻坚电影当以类型片的叙事范式构建人物关系、叙事结构和戏剧冲突,以现实主义精神面对扶贫脱贫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讲述具有独特实践经验的中国故事,从中凝聚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文艺片因为尖锐的思辨性和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很难与主旋律对接,但《十八洞村》走出了一条文艺片融入主旋律的路径,其影像制作的精致度和视觉观赏性不输于商业大片。在青山梯田、诗意田园、苗族古寨的外包装下,散发着泥土清香的脱贫故事,洋溢着现实主义芬芳的美学风格,满足了观众观影的审美需求和回归田园的情感需求。
头部和腰部脱贫攻坚电影的市场影响力不仅建立在坚实的内容生产基础上,在营销策略上更是匠心独运地打出了许多新玩法。2020年国庆档期的《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在后疫情时代和链路营销时代的双重背景下,将线下的营销转往线上,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平台,打造链路营销生态矩阵,精准触达到目标观众。《我和我的家乡》推出“万店齐播”直播卖票活动,辐射范围稳居同档期榜首。在天猫万店齐发产品,极短时间内实现了全网超一亿次的曝光量。与此同时,利用短视频宣发,联动平台技术能力、明星主创、平台用户等多方优势资源,创造出170亿次的超高话题播放量。《我和我的家乡》和《一点就到家》还利用节日氛围,大力渲染“中秋回乡”各种互动活动,将营销的触角精准地深入到观众最为柔软的情感层面。
小成本影片在宣发费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尽量拓宽播映渠道,网络播出、社区放映、组织包场,利用长尾效应线上线下联动。《十八洞村》和《秀美人生》就这样踏踏实实地走出了“小而美”的营销路线。
毋庸讳言,脱贫攻坚电影中现象级的“高峰”作品稀少,头部和尾部电影相差悬殊。以票房前十的脱贫攻坚电影为例,只有3部影片过亿,4部影片过一千万,3部影片过百万。从28.29亿到485.3万,这种断崖式的下跌并非良好的影片市场生态,更何况大量的是,只发布了首映消息、院线“一日游”后杳无声息的零票房电影。从口碑上看,票房前十中只有5部有豆瓣评分,点评人的数量差异也很大,可见绝大部分脱贫攻坚电影的观众认知度小,传播力和影响力较低。这些小而弱的电影大多只是被简单地当作一项“政治任务”,重复生产,以宣教为主要诉求,叙事模式老套,人物形象扁平,话语方式刻板,缺乏商业化元素,因而无法链接观众的观影心理,无法获得市场反响。
对乡村振兴电影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虽说在不同的社会进程和历史阶段,不同的政策理念和时代主题构成了乡土电影不同的意义系统,但乡村振兴电影接续脱贫攻坚电影而来,有着诸多的共同点和成功经验可资借鉴。站在新起点新形势新语境下的乡村振兴电影,将进一步创新表达,深化内涵,升华主题,升级制作。
首先,敬畏电影,心怀人民。数据表明,脱贫攻坚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体下沉到四线城市和乡镇。熟悉和研究目标观众的观影趣味,精准卡位观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整合电影生产优势资源与区域性具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杜绝资源浪费型的同质化生产。遵循电影艺术创作和传播规律,不管是类型化还是文艺向,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落地附丽于鲜活的人物和好看的故事。切勿简单的政策图解和生硬的比附,融合日常话语和政治话语;删剪悬浮空中、不接地气的叙事,将荡气回肠的英雄叙事、榜样叙事融入有温度有厚度的平凡生命和细腻生活中;充分发挥媒介融合的优势,用真实、真情满足目标观众的娱乐、审美需要,努力达成宣传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壮举的创作目标。
其次,热爱土地,培根铸魂。在叙事策略和戏剧冲突设置上,抓住乡村振兴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大背景下,重新思考现代文明与农业文明、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关系,将二元对立转向多元融合。重新挖掘农业、农村、农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价值内涵,真切关怀农民所思所想,真实表现乡土文明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下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尽可能地展示其丰富性和深广度。重新体验永恒的土地作为国人的根与魂所承载的情感意味,以及土地对“三农”发展的多层意义,不再将农村作为背景板式的美术装置和装饰一新的度假村,而是作为独具特色、表意繁复的空间主体融入到“乡土中国”的叙事中,以此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兴盛乡村文化,大幅度提高乡村振兴电影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最后,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百年中国电影留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共情,成为电影每一次获得轰动性效应、获得全民关注的不二秘诀。在满满的人间烟火气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电影人永远保持创作的激情、艺术的青春。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希望的田野上几亿农民在默默耕种幸福。中国电影人行走在广漠的天地之间,开始新的集结新的创作。迈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电影人,必将和中国农民一起,经山历海,丰收在望!
(作者:杨柳)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促进竹农稳步增收致富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北京新发地部分蔬菜批发价连续下降
广西钦州: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河南牢牢守住脱贫成果——尽锐出战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重庆今年77万多脱贫人口外出务工
国家发改委:帮助革命老区脱贫家庭主要劳动力就近获得稳定就业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前三季度脱贫人口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农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