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专家在线 2022-11-28 23:42
在花卉市场,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介绍说:这个是从某某国引进的“稀有”品种,有哪些哪些的优势,商家在介绍过程中还透着自豪。
但是人们不曾想过,
某些物种的引进,
如果控制不好,
很可能会形成灾难。
“引进物种”为何会引起灾难?
一些国外物种进入我国之后,由于气候土壤条件合适、缺乏天敌等原因,大量疯狂生长,挤占我国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这就是所谓的外来物种入侵现象。
我国具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适宜的气候条件,这些都为外来入侵物种的肆意蔓延和扩张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从巴西远道而来的美洲斑潜蝇,1993年首次在海南出现,1994年在云南和浙江就有报道了,1996年在内蒙古发现,到2003年就遍布我们国家的大陆地区。
这些外来生物给原本的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震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同时,迅速蔓延的外来物种极大地挤占了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使我国原本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系统不可逆转,因此给我国造成的生态损失难以估量。
所有的外来生物都是“入侵物种”吗?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来的生存地,经过自然的或者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并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者生态灾难的过程。
对于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息环境来说,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做外来生物,但是外来生物与外来入侵物种并不是一个概念。
外来物种入侵到新的地区后通常会有三种可能:
一是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二是因为新环境中存在天敌及竞争者而被控制住。
三是因为缺乏天敌及竞争者而失去控制,大量繁殖增长,破坏原有生态系统,降低物种多样性。
入侵后能够造成危害的外来物种被称为外来入侵物种。
“臭名昭著”的外来物种有哪些?
据统计,我国发现了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小农给大家例举一些曾造成重大危害的:
紫茎泽兰:
原产于墨西哥,自19世纪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种后,因其繁殖力强,已成为全球性的入侵物种。
大约20世纪40年代紫茎泽兰由中缅边境传入中国云南南部,现云南80%面积的土地都有紫茎泽兰分布。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地都有分布,大约以每年10~30公里的速度向北和向东扩散。
天然草地被紫茎泽兰入侵3年就失去放牧利用价值,常造成家畜误食中毒死亡。
非洲大蜗牛:
上个世纪30年代在福建厦门被发现,主要是作为人类的食物、宠物以及动物的饲料等用途,后逃逸为野生。其卵体和幼体随观赏植物、木材等迅速传播,可咬断各种农作物的幼芽、嫩枝、嫩叶、树茎表皮,可谓“吃遍天下无敌手”。
非洲大蜗牛繁殖力强,而且生长速度快,5个月即可交配产卵,可活5~7年。为了铲除这种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的“害虫”用尽方法,可它依然不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牛蛙:
牛蛙,俗称“美国水蛙”,因其鸣叫声洪亮酷似牛叫而得名。个体硕大,生长快,产量高,是各地食用蛙中的主要养殖种类。
这种1959年从古巴引进的“盘中美味”,在我国由于天敌较少,它以旺盛的生命力排挤了众多土生土长的两栖类动物,使之面临减少和绝灭的危险,同时一些昆虫种群也受到威胁。
水葫芦:
这种来自委内瑞拉的水生植物,在引入我国后,却接天蔽日地大肆生长,不但逼死了水域中原有的水生植物,还先后堵塞了云南滇池和黄浦江的入海口,成为我国最臭名昭著的外来入侵物种。
加拿大一枝黄花
“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是菊科一枝黄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洲。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我国华东地区,主要是种植在上海、南京等地。
加拿大一枝黄花自20世纪50年代起,从栽培地逃逸到自然环境,成为杂草。到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一枝黄花已呈扩散蔓延态势,上海、江苏多地的河滩、路边、疏林下、果园、苗圃等区域广泛分布。
目前,在我国安徽、湖北、河南、浙江等多地都发现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并已对当地生态系统形成一定的危害。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王瑞副研究员在采访中表示,“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状茎发达,种子小、产量高,极易随风力、水流、物流、车辆等扩散传播,一旦定殖就很难根除。”这也就是为何前不久加拿大一枝黄花被“全网通缉”的原因。
在野外发现“外来物种”应该怎么做?
专家呼吁大家要多了解外来入侵物种、重视外来入侵物种,积极参与到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和防控工作中来。
一旦发现身边有不认识或新出现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时及早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让专业人员进行鉴定和治理,避免再次传播扩散,为降低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实现治早、治小的防控目标贡献力量。
说蒜丨为何古人不愿上街买腊八蒜?
龙眼和桂圆究竟有何区别?
短视频MCN媒体运营中心《你不知道的库布其沙漠生物多样性》推荐
农业科普融媒体工作室 生物多样性公约宣传片推荐表
谁知盘中餐《“丑苹果”为何不丑了》推荐表
种子生物多样性:粮食生产的生命保险
马来西亚计划年底全面实施B20生物柴油强制掺混
沙漠、戈壁、荒漠 为何备受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