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美英:构建乡村振兴的“亮色”和“底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9-26 09:45

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地域社会文化资源是乡村振兴的最大潜力和后劲,充分挖掘和利用其蕴藏的文化富矿和禀赋优势,大力传承其蕴含的优秀传统,可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和“扩面提质”,为乡村振兴打好“底色”、增加“亮色”。让地域社会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全面打牢兴村振兴的文化根基,既是积极响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自觉,又是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行动自觉。

地域社会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塑形”。资源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要素禀赋。乡村是蕴藏着地方社会文化资源的巨大宝库。乡村资源种类和形态多样,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物化资源,如耕地、村落、遗迹、宗祠等构成乡村社会文化的有形资源。二是文化资源,如乡风民风、节日习俗、村规民约、道德规范等构成乡村社会文化的无形资源。三是人才资源,如乡贤权威、乡村能手、乡村非遗传承人等构成特殊人力资源。三种类项立体化构建地域社会文化资源的乡村图谱,从历史前提、精神涵养、道德规范和发展前景等方面,为乡村振兴历史塑形、空间塑形、环境塑形和发展塑形。这是深入打造乡村振兴亮色”名片的前提基础。

地域社会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多面“塑形”要因地制宜。一是规划先行按不同禀赋优势,目前我国乡村可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种。通过全面“诊断”、科学“把脉”、立体“塑形”,不同类别乡村资源大体蕴含古色、绿色、红色和特色文化底蕴。二是分类推进。根据乡村具体禀赋特征,予以分类构建、层级打造,有序推进。一方面,要在乡村文化构建和历史保护上下功夫、做文章,充分体现乡土文化历史特色;另一方面,乡村能源富矿要融入现代经济要素,促进不同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新动能。保护传承和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打造现代不同类型的“富春山居图”,为乡村振兴全面科学“塑形”。

地域社会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铸魂”。乡村是地域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地域社会文化资源蕴含乡土文化的灵魂。一是村落空间自然布态孕育了乡愁文化。村落自然布态对人们具有感染、感化、认同和教育等重要功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凝聚代代情义相系的乡愁文化元素。二是农民日常生产生活承载地域社会优秀文化传统。乡村的耕种收获、节令活动、人情礼仪等,丰富着中华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农民通过生产生活,不断增进平等互助、诚信笃实、友善乡邻、仁爱孝悌等观念的认同,充分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生产生活的“时令语言”,不仅有助于村民通过诚实劳动以实现求富共富的合理表达,而且反映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乡村振兴强大内生动力的“底色”所在。

乡村振兴的文化铸魂是一项长期工程,如何才能为乡村振兴“铸魂”,“聚力”打好底色?一要积极培育乡土情怀和乡土认同。大力营造“关爱乡村、关心农民、投身农业”的社会氛围,选树乡村各类人物典型,鼓励乡贤回乡创业,增乡情、强振兴。二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乡土社会文化资源。如“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与举办,既传承古代农事节庆传统,又顺应地方农事节庆活动要求,充分调动各地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聚人心、聚民力、崇劳动”的乡土文化不断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要强化乡土文化传统的代际传承。乡土社会优秀文化是家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代际传递中巩固着乡土情怀、乡民情义和家国责任,不断凝聚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之“源”和振兴之“魂”。

地域社会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扩面提质”。保护性开发传统古村落,助力乡村新貌沾“旧颜”。传统村落是乡村的历史物证,它们跨越时空,以古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族风情村落等不同形式体现地域社会文化风貌。“望得见青山,看得到绿水,记得住乡愁”是特色保护类传统村落开发利用秉持的重要原则。为了实现“面子”修旧、“里子”宜居的效果,需要对传统村落统筹保护规划编制,加大保护投入与扶持。一是通过文创下乡提升“旧貌”人气。文创专业团队入村,画写村落,再现古村落人居和谐之美。二是以科技下乡提高“旧貌”品质。“科创特派员”长期驻扎村落,提升相关传统产业品质,实现科技助力传统村落发展新面貌。三是引导农民归乡回村增强“旧貌”活力。村庄不再是“空巢”,而是“新巢”“暖巢”和“爱巢”。传统村落新貌沾“旧颜”,融入现代文明、科技与生命。乡村振兴扩面提质的文化发展目标清晰,“亮色”更亮。

传承红色文化,激活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民生得“民心”。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初心使命、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红色基因。激活红色基因,发展富民强民产业,是得民心的民生工程。一要保持乡村“红色”不褪色。随着国家投入巨资开发和保护散落乡村各地的红色遗迹旧址,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二要充分释放乡村“红色”魅力。乡村基层通过“红色+生态”“红色+民宿”和“红色+电商”等发展新业态。三要实现“红色基因”代代传。乡村基层组织通过红色文旅和红色走读等形式,实现红色文化的引领、教育、预防和警示作用。四是培育“红色”民心助力乡村“良性循环”。国家对乡村红色遗迹旧址的投入改造,体现了我们党一直坚守的人民情怀。红色产业催生新业态,红色基因引领基层党建,红色资源反哺乡村,助力乡村民生得民心,筑牢乡村振兴扩面提质的文化思想基础。

打造山水田园绿色文化,助力乡村生态变“宜居”。山水田园是乡村的自然肌理,承载农民的生命根脉。乡村振兴最大的希望在田野。一幅《富春山居图》,浸满山水田园的诗意和向往。打造山水田园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生态宜居,一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地域生态紧密相连。乡村生态宜居,实现乡村生态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协调,体现乡民生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一体。二是落实好生态修复和补偿的治理机制。生态修复需要长远规划。长江十年禁渔、新安江跨省保护、鄱阳湖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等重大国家保护性和修复性举措,涉及地域性村落的千家万户利益,需要全面引导和落实好。三是激发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行动自觉。农旅融合、稻虾共作,充分体现农民对田园山水的劳动创造,把生态宜居“盆景”变成宜居“风景”。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为乡村振兴的生态宜居扩面提质而持续发力,增“亮色”作“底色”。

利用好新乡贤文化特色资源,助力乡村民风转“文明”。乡贤是农耕文化产生的典型。传统乡村文化重视那些有本事、会办事的能人强人,他们或经济致富、或从教读书、或从政为民。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乡村,乡贤能利用身份优势获取一些经济社会资源为本村发展服务,还可为乡邻之间的纠纷进行道德调解和道德裁判。通过乡村基层党组织积极引导,充分利用新乡贤社会文化资源力促乡村振兴:一是建立乡村振兴新乡贤理事会,以组织凝聚人才人心;二是邀请新乡贤人物回乡创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用汗水和劳动成果回报乡村;三是聘请新乡贤“能人”回乡任职,增强“贤资”的乡村社会关联功能;四是定期评选新乡贤人物,发挥乡村“口碑”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合理利用好新乡贤资源,彰显新乡贤文化,和谐敦睦,促进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扩面提质拓宽人才新资源,实现“亮色”更美和“底色”更重。

登陆评论 我要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新闻
热点视频
专题推荐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