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接受记者采访。作为疫情处置的见证者、参与者、经历者,我认为我国的“动态清零”政策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负责的做法。我国的社区疫情防控最具有中国特色,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制度文化优势。在疫情防控中,我们都牢记一个宗旨,就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我们也在不断地总结、丰富、调整措施和方案。比如在武汉疫情防控时,实行了社区封闭管理、小区网格化管控。在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疫情时,首次采取了大数据精准流调,使用了健康码,开启了精准防控之路。在去年的广东疫情处置中,首次提出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概念和方案,并对不同风险人群采取分色赋码。在去年9月处置厦门疫情时,首次利用了国土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和大数据精准流调相结合,在一个潜伏期内控制了厦门疫情。今年年初,北京多点出现散发性聚集疫情,同时面对冬奥会的挑战,我们首次利用了电子围栏技术,成功地在超大型城市不大规模限制人流活动的情况下,对风险人群进行风险管控,高效处置了疫情。这些疫情的处置都是我们不断优化、调整和丰富的结果。未来我们将更加高度关注疫情走势变化,动态研判,统筹好生活和生产,力争做到科学精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减少对社会的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二中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李有毅接受记者采访。“双减”这个词很热,作为一名从教四十多年的老师,除了1978年恢复高考之外,从来没有感受到哪一项改革如此受关注。越是这样,我越深感它的重要和它背后深刻的社会变迁。在我教师生涯的前半程,一直以为学校就是学知识的主渠道,可渐渐地我发现,很多知识课堂上老师还没讲,学生就已经知道答案了。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倒也不难理解,互联网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知识获得的渠道多了。然而真相就像大家看到的,超前培训、机械刷题,学生放学后不是上培训班,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为此我们很担心,尤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认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仅仅获取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更要保持好奇心,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才能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双减”的实施就是推动教育回归本质,让学生有时间、有动力全面发展,把基础教育引向培养德才兼备、创新人才的正确轨道。“双减”之后,校园里正在悄悄地发生很多变化,北京十二中联合学校总校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人均图书借阅量从不足2本增加到了5本,体测优秀率增加近10%,视力不良率下降8.63%,超重率下降1.81%。学生笑声多了,腰板直了,脚下有根了,自主时间多了,学习效率高了。这比过去上辅导班对学生一生的受益多得多。“双减”减去的是不必要、机械的、重复的学业负担,而个性、创造、责任、梦想和爱不会减。“双减”不是突击战,老师、家长和社会要拧成一股绳,共同帮助学生去开发自己、成就自己。除此之外,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还就载人航天、制造业、文艺工作、冬奥会场馆再利用等回答了记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