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专家在线 2022-07-17 06:10
春风来,百花开,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赏花季。
小农今天要来跟大家聊的这种花,
名忍冬。
它一蒂二花,成双成对,
极芳,香闻数步,
初开为白花,数日则变黄,
黄白相间。
“凌冬不凋,故名忍冬。”
——《神农本草经集注》
忍冬,又名金银花,金银藤,二色花藤(上海),二宝藤、右转藤,子风藤,鸳鸯藤,老翁须等。忍冬为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半常绿缠绕灌木,带叶的茎枝名忍冬藤,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不少地区已栽培生产,其中以河南、山东的最为闻名。
大家熟识的“金银花”一名,出自于《本草纲目》,由于忍冬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金银花。又因为一蒂二花,两条花蕊探在外,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状如雄雌相伴,又似鸳鸯对舞,故有鸳鸯藤之称。
天地氤氲夏日长,
金银二宝结鸳鸯。
山盟不以风霜改,
处处同心岁岁香。
金银花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它还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药材,全身都是宝,无论是花,还是叶、藤、种子都是可以当作中药材来使用。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普遍运用在痈肿疔疮、喉痹、血热毒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等疾病中。
在民间,流传着大量关于金银花治病救人的故事。
在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宋徽宗年间,因为蔡京、高俅专权,刀兵、祸患、天灾皆至。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为食物匮乏,苏州太平山白云寺的和尚们只能靠挖野菜度日。
一天,几名和尚在山上采了一种肥大鲜艳的蘑菇,吃起来肉厚滑嫩,十分美味。很快,就将蘑菇分吃完了。不料,他们采到的是毒蘑菇,吃下没多久就腹痛难忍,呕吐晕倒了。
这时,有个和尚想起当年寺中的豫章和尚云游时,曾用“鸳鸯草”治毒疮的事情,这个鸳鸯草能不能解蘑菇的毒呢?即使不能解蘑菇毒,也可一试。
于是他便上山采来鸳鸯草,煮好后就给那些中毒的和尚服下。结果喝了鸳鸯草汤的人得救了,而那些害怕药汤里的苦涩的人则一命呜呼了。
《夷坚志》:“中野菌者,急采鸳鸯草啖之,即今忍冬也。”——洪迈(南宋)
在民间,金银花还有个感人的小故事:
相传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大部分将士水土不服,中了山岚瘴气。经过一个小村寨时,见村民面黄肌瘦,诸葛亮顿起恻隐之心,发放军粮施救,村民十分感谢。
就在此时,一个白发老者发现许多将士患了“热毒病”,便叫自己的一对孪生孙女金花、银花去山里采几筐特殊的草药来给将士服用。然而三天后,姐妹仍未归来。人们多方寻找,终于在一处山崖上找到了两大筐草药,筐边还有被撕碎的衣服鞋子以及野狼的足迹......
将士们吃了草药,病很快就有所好转,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金花、银花,就把这种草药开的花叫做“金银花”。
热毒血痢,忍冬藤浓煎饮。”——《圣惠方》
随着农业的发展,金银花的产量大幅增长。如今,人们再也不需要去山里冒着生命危险去采摘了。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作为药食同源产品,金银花在人体摄入前经历田间采收、干燥加工、煎煮处理等一系列过程,了解金银花种植及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农药残留动态及代谢转化,已成为金银花产业健康发展和中药质量安全重点关注的问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质量与品质综合评价岗团队以金银花种植过程中11种常用的杀虫剂、杀菌剂和杀螨剂为对象,系统研究并揭示了金银花从田间到人体摄入过程中化学农药残留行为机制,明确了11种农药降解半衰期,阐明了金银花不同干燥及煎煮加工方式对农药迁移及转化的影响。
研究发现,金银花加工过程中,日晒方式农药富集率(5.57)显著低于阴干(7.08)和烘箱干燥(11.17)两种方式;农药的辛醇-水分配系数、水溶性和熔点是决定金银花干燥及煎煮过程中农药残留转化关键影响因子。研究还绘制了降解转化途径,对降解产物毒性进行了预测,对金银花中供试农药及转化产物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为中药材中农药残留膳食风险控制和农药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雨雪加降温,怎样保护农业生产少受损害?
这十年,总书记的两会故事
“中国之治”有着坚实的民主基础
习近平两会“讲故事”,一以贯之是“人民”
倾听人民心声 筑牢民主基石——全国两会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内蒙古“双碳”故事
今年夏汛情势如何?国家水网怎样建?——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谈水利...
第1视点丨两张照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