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瑞克 2022-05-05 14:42
当前生猪市场处于异常复杂的内外环境当中,产能去化和需求疲软交织,饲料市场巨幅震荡,疫情防控严峻程度为近两年之最,强力扰动了生产、物流和消费秩序,政策调控和企业扩产之间的博弈也是暗流汹涌。按照2021年能繁母猪存栏的变化趋势,现阶段应为市场供应量顶部和价格底部;但见底之后,猪价回升的强度和节奏,则受到上述因素的持续影响,其不确定性大大增强。我们认为,在市场反复筑底的过程中,后市尚难言乐观,管理层和企业都有必要在生产端和需求端做好预期管理,防止或避免市场大起大落。
目前生猪产能还在去化的过程中。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2月份能繁母猪存栏4268万头。3月份产能去化有加速趋势,因饲料原料价格居高不下,近期虽有回落,但整体价位仍明显高于年初。饲料成本在养殖成本中比重上升了5-10个百分点。猪企在猪价低迷和成本走高的积压下,亏损情况有所恶化,一部分企业在改善母猪存栏结构的同时,也开始被迫淘汰繁育指标正常的适龄母猪。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差和资金不足等原因,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和散户的去化程度还要高于规模场。估计3月底能繁母猪存栏在4200万头左右,环比下降1.5%左右。自2021年7月以来已经连续9个月环比下降,累计降幅约为8%。
根据2021年能繁母猪存栏的数据推算,今年4-5月份应为育肥出栏量的顶点,也即猪价的绝对底部,这一点基本成为市场共识。在这个微妙时刻,管理层进行生猪市场调控,多次强调要保持生猪生产稳定,而不是单纯强调去产能,反映出政策导向既要让产能和价格回到合理区间,从业者能有利可图;又要防止猪价过快上涨,以免和粮价形成联动,造成通胀压力。3月份以来猪粮比价持续低于5:1,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3批5次冻猪肉收储活动,收储量接近12万吨。从收储的政策效果来看,猪价并未有明显回升,但收储力度和频率却并没有因此加码,相反还有减弱的迹象。第4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的消息在4月初就公布了,总收储量为4万吨,但实际执行时间则为4月14日。这说明政策面在调控时已经相当审慎,尽量避免释放后市过分乐观的信号。
实际上,按照2021年9月发布的生猪产能调控方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正常保有量为4100万头;当月度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95-105%区间(含95%和105%两个临界值)时,为调控的绿色区域,以市场调节为主,不需要启动调控措施。按上述数据估算,2月末存栏量为正常保有量的104%,3月份估计只有102%,已经处于绿色区域。
我们看一下市场调节下的上市猪企的销售业绩:
2022年3月份,牧原等10家上市猪企销量合计约1150万头,为历史最高纪录,环比增幅超过60%,同比增幅超70%。1-3月累计,销量接近2900万头,同比增幅超过50%。其中牧原股份在3月份销售598.6万头,同比增长111.3%,为单月生猪出栏量最高的一个月份。另一个同比翻番的企业是温氏股份,本月销量144.8万头,同比增幅高达143.6%。可见生猪市场供应压力还在继续增加。
从销售体重的数据来看,3月份牧原、温氏、正邦等平均销售体重相比2021年夏秋时期下降明显,但与年初相比则已经开始回升。国家生猪市场发布的成交均重数据在3月份约为115公斤/头,明显低于2021年上半年130公斤/头的水平,变化趋势和幅度均大体相符。这说明前期大猪已经基本出清,销售体重的下降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销量增长对市场供应的压力。但由于销量增幅过大,我们认为这种抵消作用是有限的。
从销售结构来看,仔猪销量占比有增加趋势。其中牧原在1-3月累计销售81万头,占比约为6%,虽然大大低于去年同期的148万头和19%;更远不及2020年一季度的40%,但相比去年第三、四季度则有大幅上升。这一数据也得到了机构调研的验证。在头均亏损500元的利润水平下,往年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都会严重受挫。但根据新牧网的调研结果,目前仍有部分种猪场的种猪和仔猪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排期甚至到下半年。7公斤仔猪的售价在280-380元不等;15公斤仔猪售价则在350-460元之间,较年初普遍上调50-100元。这说明尽管目前仍然亏损,但部分外购育肥养殖户对后市已经趋于乐观,对仔猪采购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升。这些猪场通常能够有效控制养殖成本,有效对冲饲料原料价格上涨风险,在非洲猪瘟防控方面也有成熟的方法体系。此外部分规模企业在资金方面仍然游刃有余,已经在着手逆势扩张抄底布局。
但这一判断是否正确,仍有待于市场的检验。按目前仔猪价格,仍需上涨至少100元/头,繁育利润才能回到盈亏平衡线。而对于育肥环节,即便按当前最乐观的成本数据推算(即15公斤仔猪价350元,料肉比2.8,饲料成本4元/公斤,其他成本350元等),按出栏体重130公斤,其完全成本也不低于2000元/头,即保本猪价应在15元/公斤;如果考虑到仔猪涨价、饲料物流受阻等风险因素,保本价估计不低于16元/公斤。这就意味着,如果下半年猪价回升幅度不及预期,现阶段积极补栏的养殖户将陷入更严重和更长期的亏损。
我们认为在调控生猪市场的同时,必须要防止生猪生产的大起大落,也就是要加强预期管理。
从产能预期管理的角度看,当前收储力度过大,或者产能去化速度越快,市场对猪价后市的预期就越乐观,试图抄底市场进行扩产的势头就越猛,从而再次陷入亏损泥潭。而且由于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猪周期长度会明显缩短,可能每隔一两年就发生一次市场超级大震荡,这样就完全背离了产能调控政策的初衷,更不利于生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需求预期管理的角度来看,由于化肥及能源涨价、天气干旱、乌克兰减产等方面的影响,2022年国际粮价大概率是要继续上涨的。特别是大豆,还迭加了美国玉米大豆竞争面积的问题,由于种植收益预期的差异,今年大豆肯定要减面积。中国作为主要的大豆和玉米进口国,如何管控饲料成本上涨风险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去产能速度过快,虽然短期内会形成对饲料需求的抑制,但同时意味着后期猪价很快回升,各类养殖主体会开始大规模补栏,对大豆和豆粕的需求会报复性增长。这样国外供应减少迭加国内需求快速走强,豆粕和玉米价格可能会直接爆炸,最终损害的还是生猪产业本身。
豆粕数据:现货波动大,关注疫情影响域供需
【肉牛大数据】肉牛产业或将维持超长景气周期
江苏盐城建立水产养殖和苗种生产单位监管数据库
农业农村部印发《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管理规范》
衡水王同岳镇抓实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动力
如何预防生猪呼吸道疾病
海关总署:四方面推动实现“进出口保稳提质”的预期目标
应急管理部:全国森林草原火灾24小时扑灭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