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电子版 2022-11-02 17:11
原标题:互利合作 共谱华章——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农业合作成果丰硕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2022年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30载风雨同行,从睦邻友好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30载春华秋实,中国同中亚五国贸易额增长100多倍,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存量超过140亿美元。
今年年初,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提出,“中国愿向中亚国家开放超大规模市场,将进口更多中亚国家优质商品和农产品,继续办好中国—中亚经贸合作论坛,力争到2030年将中国同中亚国家贸易额提升至700亿美元。”
如今,哈萨克斯坦的骆驼奶、吉尔吉斯斯坦的蜂蜜、塔吉克斯坦的干果、土库曼斯坦的棉花、乌兹别克斯坦的车厘子……日益多样的中亚特色农产品陆续走入中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持续向好,合作机制基本完善,在投资贸易、产能合作、农业科技、人才交流等领域互动频繁,成果丰富。
农产品贸易规模显著增长
建交30年来,中国逐渐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20年,中国成为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连续五年作为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连续10年保持土库曼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我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规模从1992年的1.75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10.73亿美元,约是原来的6倍。其中,中国从中亚五国进口的农产品规模从1992年的341万美元,提高至2021年的4.66亿美元,约是原来的137倍;中国向中亚五国出口的农产品规模从1992年的1.71亿美元提高至2021年的5.07亿美元,约是原来的3倍。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2014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农产贸易规模相比前一年分别增长39.6%、30.7%、14.7%、13.9%。2021年在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中,哈萨克斯坦位列第一,贸易总额为5.74亿美元,占53%;其次是乌兹别克斯坦,贸易总额为3.02亿美元,占28%。
从农产品贸易种类看,中国向中亚五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干果、鲜果、饮品等。2021年,中国从哈萨克斯坦主要进口小麦、油籽、大麦,从吉尔吉斯斯坦主要进口棉麻丝、杏干、樱桃,从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主要进口棉麻丝,从乌兹别克斯坦主要进口干豆和棉麻丝等农副产品。
农业产能合作喜结硕果
近年来,不少中国农业企业陆续赴中亚五国投资发展。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农业投资存量为1.23亿美元,涉及在哈萨克斯坦中资农业企业16家;中国对塔吉克斯坦农业投资存量为2.45亿美元,涉及在塔吉克斯坦中资农业企业4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农业产能合作项目涵盖小麦面粉及植物油脂加工、牛羊养殖及屠宰加工、棉花种植及纺织加工等领域。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菊集团”)2015年赴哈萨克斯坦投资发展,2016年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建设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是“中哈产能合作清单55个项目”之一,迄今累计投资2亿元人民币。目前园区占地5000亩,已建成年加工30万吨的哈萨克斯坦国内最大的油脂厂。爱菊集团办公室主任唐家龙说,“我们已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小麦、面粉和食用油超过15万吨,菜粕超过5万吨,休闲小食品超过百吨。”
此外,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推广种植150多万亩优质小麦、油菜籽等农作物,建立“政府+银行+企业+农场主+高校”的新型订单农业合作模式,通过中欧班列“长安号”运往阿拉山口保税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园进行精深加工和分拨中转,最后在西安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进行面粉、食用油分装销售,真正构建起“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位一体跨境农业全产业链模式,有力促进了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同时有效补充了我国粮食“缺口”。
“未来爱菊集团将继续在哈萨克斯坦推广订单农业种植,力求将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万亩,同时发展牛羊肉产业。并把中国的农机、农资、农技出口到哈萨克斯坦,提高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影响力。”唐家龙说。
农业科技合作持续深化
西安财经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农业国际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学会表示,中国与中亚五国主要通过海外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建设、高校间农业科研合作、农业技术培训及学术交流等形式持续深化农业技术合作。中国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参加中亚五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向中亚国家配备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农业技术、农业专家、供销中心等。
在产棉大国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建“中乌棉花联合实验室”,并建设1000亩科技示范园区,采用乌兹别克斯坦棉花品种,使用中国栽培管理技术,产量超过4200千克/公顷,较当地产量提升50%以上,且全生育期耗水仅为当地水平的1/3,获得高度评价。
2021年9月,在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公司(以下简称“杨凌国合公司”)开始建设总面积3500亩的中国—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公司副总经理陈兵对记者说,“我们希望通过园区建设推动中国先进农业技术和品种‘走出去’,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组织一批技术示范培训,促进一批经贸往来和产能合作,帮助中亚国家改良种植品种、提升生产效率。”
新品种农作物试种是中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的主要业务。今年3月起,杨凌国合公司陆续开始高油酸花生、油葵、大豆、玉米等新品种的种植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完成1260亩的试种示范。此外,园区还引进杨凌菲格无花果庄园自主培育的丝路红玉、丝路黄金等无花果新品种进行试种示范。同时,杨凌国合公司在园区进行新技术推广,已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光伏灌溉设备和杨凌本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防控技术设备——迷向散发器发往园区,并于5月中旬完成搭建并投入运营。
温州市金盛贸易有限公司已在乌兹别克斯坦深耕投资十余年,依托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平台,杨凌国合公司与温州市金盛贸易有限公司展开深度合作。陈兵表示,目前双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共同建设的方式,将中国先进的农业经营模式、新技术、新品种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试验示范,并派驻农业技术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另一方面是跨境贸易合作,推动中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品回流国内,促进绿豆、大麦等饲料粮进口。
农业人才交流如火如荼
2020年10月,经过与上合组织成员的多轮磋商和各部门的紧密筹备,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在陕西杨凌挂牌成立,主要面向中亚国家开展农业技术交流、教育培训、示范推广等工作,打造服务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经贸高地。
截至2021年底,基地共实施线上援外研修班8期,330余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开展农业技术远程培训10期,累计8000多人次在线学习。河南、山东、新疆、陕西等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先后举办“中国(河南、山东)—中亚五国农业国际合作论坛”“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一带一路杂粮科技创新论坛”“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国际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交流,就畜牧养殖疫病防控、小麦杂粮育种及病虫害防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农业科技前沿理论实践同中亚五国相关专家学者交流分享。
张学会谈到,建交30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未来基于各自农业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不断提升农产品贸易和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丝路跨境电商”等新业态,通过中欧班列(中亚)物流大通道,进口粮食、蜂蜜、乳制品、水果等更多中亚国家优质绿色农产品,不断扩大彼此农产品贸易规模。继续加强在种子资源、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土壤改良、旱作农业等领域投资与科技交流,探索农业全产业链合作新模式。利用好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等来之不易的平台成果,加强农业人才交流培训,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农业合作带。
中国粮食自信从哪里来——写在2022夏粮丰收之际
庞德良: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 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智利柑橘委员会:今年在中国市场重点推广柠檬
携手合作 开创未来 ——习近平主席引领金砖国家合作、推动全球发...
2022《丰收中国万里行》大型宣推活动暨《三农创客英雄汇》(第...
农业贸易百问|全球植物油市场是怎样的?
智慧农机“显身手” 农业尽显科技范
旬邑县农业农村局: 党政同责抓“三夏”党建领航保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