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金山 2022-06-30 14:02
6月26日清晨,在金山区枫泾镇盛新村的30多亩玉米地里,上海枫乡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勋带着工人们,冒着高温,开始了今年首批玉米的采摘,“早就盼着收获了。你看,今年长得特别好。”虽然额头上都是汗水,却难掩陈勋激动的心情。
这1万根玉米,都是来自上海农科院的“申科甜1号”,采收完后紧接着就被装车,送进食品加工车间,制作成开袋即食的真空玉米棒。
“粽子大王”
改种玉米了
今年2月初,年还没过完,陈勋就找到了枫泾镇盛新村、下坊村和泖桥村的几个农户,与他们商量开春种玉米的事。3月初,惊蛰刚过,近140亩“申科甜1号”被陆续分批种了下去。克服重重困难,4个月来,田间管理一丝也没有懈怠,近日终于迎来了丰收。
说起陈勋,其实他有一个与玉米完全不“搭界”的身份——枫泾粽子的第4代传人。江南稻米、枫泾黑毛猪、清香的箬叶,组合成属于长三角地区人共有的,关于粽子的美食记忆。陈勋将传统手工制作的粽子带进了生产车间,用搅拌机、自动化蒸煮机、高温灭菌锅炉、冷却传送带、抽真空包装机等设备,实现了粽子的半自动化生产,产能达到了每天3万多只。
“粽子达人”跨圈种玉米,“缘”于枫泾镇对于农创项目的选培孵化。在2020年举办的长三角优质农创项目路演上,“申科甜1号”首次出现在农户们的面前,优质多抗,口感极佳,是个看起来很不错的农产品项目。但农户们却犹豫了,枫泾镇的气候适合大面积种水稻,玉米能不能种好?种出来谁来买?问题一个接一个,如果说,种水稻是“舒适圈”,那么种玉米就是谁也没有探索过的“盲区”了。陈勋在当时敏锐地抓住了专家介绍里的一个要素,从中嗅到了商机。
走出“舒适圈”
挑战“连轴转”
“每年端午前后都是粽子的热销期,端午过后则会进入淡季,而春播的玉米恰好在端午后成熟,正好可以取代粽子。”陈勋找到农创项目中心负责人陈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于是,在2021年,陈勋引种了一小批“申科甜1号”。玉米成熟后,陈勋利用自己现有的生产车间,摸索合适的加工方式,制作出了几千份真空包装玉米棒,一推上市场,立刻销售一空。在得到喜人的市场回馈后,陈勋决定将“摊子”铺得再大一些。2022年春天,陈勋与枫泾镇几个村的农户们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农户们种植玉米,他则负责收购、制作、销售环节。“3月初种玉米,6月中上旬可以收获,紧接着6月下旬就种晚稻,10月下旬成熟开割。多种一茬玉米,每亩地能多500块的产出,相当于翻了一倍。”盛新村农户周金弟说。
当然,也有人担心,连续播种会让土地得不到休息,前后两茬作物都种不好。这时,农创项目中心又请来上海农科院专家向大家推广“连作”。有了“神技”加持,土地可以实现全年“连作”,种上三四茬,收入就能翻三四倍。后来,陈勋又向市农委申请了冷库,预备用来存储成熟的玉米。
农创路演路走宽,
促成转化金额超1亿
这近140亩的玉米,是陈勋与农户们磨合的试验,也是枫泾镇实现更大规模土地“连作”的探路之举。上游解决了种植技术,下游卖货、生产、销售的路也打通了,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将枫泾镇现有的39000多亩水稻田都充分利用起来。“粗粗一算,反而是全镇农户的人手不够了,那就上大机械,把产能提上去。”
本来是农户们利用休耕时间增收,“粽子达人”陈勋则是寻找新项目,消化自动化生产设备过剩的产能,在农创项目中心的牵头下,众人“不小心”把需要补的“短板”补成了“长板”,这使得其他生产要素又成了“短板”。“那就继续补,在不断弥补不足的过程中,把质量和体量都拉上去,不断打开种田人的新世界。”
据了解,以农创路演的方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上海枫泾科创小镇的创新,自2015年12月30日尝试第一场农创路演以来,因其高效整合供给侧和需求侧资源而受到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并迅速辐射到长三角。至今已经举办了45场活动,促成了70多个农创项目转化,转化金额超过1个亿。
近年来,农创路演路子越走越宽,走上路演平台的,除了新技术也有农业品牌。2018年,上海海洋大学签订科技成果转让与技术合作协议,由苏州西风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独家获得中华绒螯蟹“江海21”品种的商品蟹销售权和品牌使用权,转让期限10年,转让总金额达1500万元,创下至今为止国内水产品种转让的最高价。
通讯员 范黎平 朱丽燕
编辑 沈彦菲
责编 陈薇婷 何小燕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振奋人心!听听来自现场的金山党代表心声
130家企业报名,38个项目角逐!今天,金山举行了…
昨晚下雨了!武城玉米该咋种?
金山这里出现了一群“红马甲”,他们在干啥?
金山高温预警高挂!“非典型梅雨”撒辰光走?
晋中市太谷区召开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解决方案试验示范暨无人...
阮万超按“颜值”卖玉米
泾县:举办玉米秸秆打捆现场会暨农机手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