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 2022-07-17 05:35
一双巧手,条条竹藤,上下翻飞间,红色的篆书字体浮现于藤面上,精致而典雅。6月29日,记者走进福建泉州安溪竹藤编技艺传习所,2022年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溪竹藤编技艺传承人陈红萍正忙着编织她的新作品《三字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安溪竹藤编) 市级非遗传承人 陈红萍:“现代人他所吸收的一些信息都是片段化的,都很片段。但是我们这是要做一个长期的。这个技艺没有练,这个收口是怎样做的,会做了你要给它做得更美、更细,其实也是一个练静心的一个过程。”
安溪竹藤编技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上千年。竹藤编的编织造型丰富多彩,用料考究,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2014年,竹编(安溪竹藤编)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提及安溪竹藤编,便不得不谈到陈红萍的父亲,已故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劳动模范陈清河。陈清河一生专精竹藤编工艺,他将一根根不起眼的竹藤,变成了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工艺品。陈红萍从七岁开始,就在陈清河的耳濡目染下学会了简单的竹藤编技艺。
陈红萍:学了那一些、那些基础的东西,但是每一年的假期都被我妈妈“抓”去磨光(抛光)。我小时候就是假期就做了很多很多这一方面的工作,就可以说是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一年的假期我都不是很开心、过得、那一种。
成年后的陈红萍也没有离开这一行业。成绩优秀、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她投身市场大潮,从事安溪藤铁工艺制品的外贸工作。2019年,陈红萍放弃了收入颇丰的工作,回到父亲身边重新学习竹藤编工艺。
陈红萍:(2019年)我们给他(父亲)过八十大寿的时候,然后我们这些子女、这些女儿,就给他做了一个跪拜的仪式。我跪下去的时候我爸哭了。那当下、那时候就是好像有一个念头就好像飞到我的脑袋里面说,你如果是真的孝顺的话,你还是答应他回来接传承。
在陈红萍眼中,非遗技艺传承人不仅要会做,还要会教,会说,会写。在忙碌的创作之余,她为安溪竹藤编技艺编写了校本教材,更时常到传习教室、非遗馆亲自教导学生。
陈红萍:你会不会这个技艺是一回事,你会不会去教人又是另外一回事。不是所有的会技艺的人,都会去教人,不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一个也是我们在非遗传承,很多人遇到的一个问题,可以是这么说,是普遍的问题。不是说这个东西做出来人家就看得懂,不是的。必须要把它用现代的语言你要表达出来。让所有的人,接触到这个东西、有这个基础,做起来就得心应手。
柯宁 吴冠标 福建泉州报道
[原创评论] 保护传承好地名文化这块“活化石”
庆云大姐变棒皮儿为宝 工坊内巧手编织就业梦
福建省晋江市:心无旁骛做实业 坚定不移抓创新
激发“活力因子”推动多元共治——福建乡村治理经验综述
全国第三!福建14地入围“数字乡村百强县”
三部门联合印发《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
福建省领导调研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 命名“福建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