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十年:种粮大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7-21 10:17

饿过肚子的人最知道“粮食”对生命的意味。贵州省遵义地区58岁的农民娄方书,20年前放弃在外打工,返乡务农。最开始就是把身边散户的土地集中在一起来租种。随后,几十亩、几百亩,一直发展到今天,成功流转土地近300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这20年,他走过了怎样不寻常的道路?又得到了国家政策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哪些大力支持?

从“在外打工”到“返乡务农”

娄方书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大集体”时代,父亲早逝,母亲一人在“集体”挣工分,每年分到的粮食不够一家四口吃,家里断粮,常以米糠、野菜充饥,所以即使经过了20年的努力,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但想起自己年幼时饿肚子的经历,仍难掩痛楚。

2017年,他因为在家种地成本高、产量低,无法解决还债和供养儿女读书、生活等问题,来到了湖北一处高铁项目的工地,搞起了电焊。但是到了第6天,娄方书接到了一个电话,他决定回家。

给娄方书打电话的是卢启坤,时任狮溪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从2009年到2022年,这位遵义农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基层农业管理者,始终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的发展工作。

时任狮溪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卢启坤:我就给他打电话,因为那时候我们县里有了一个政策,就是补贴。当时那个水稻要求是100亩补助3万块钱。

记者:这个是国家的直补政策吗?

时任狮溪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卢启坤:桐梓县的,县政府出台的文件,就是补助每户,有蔬菜、水稻、大豆,鼓励老百姓种植。

卢启坤主任说的补贴政策是2016年全国全面推开的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娄方书虽然知道国家从2004年就开始在全国实行了“粮食直补”,但这一年的力度这么大,还是让他惊喜。

尽管在当时,“在外打工”比“返乡务农”赚钱赚得多,但娄方书接到镇干部卢启坤的电话,还是决定回来。在娄方书返乡后,卢启坤提议他这次不要单打独斗,利用好国家的惠农政策,扩大种田规模,建立农业生产经营的合作社,进而实现机械化,走科学种田、大农业的路子。

此时,国家正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娄方书顺势而为,返乡不久就与人合作成立了“桐梓县狮溪镇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各村村委都在帮助娄方书获得更多的土地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鼓励乡亲们拿出闲置的土地交给“种粮大户”,如今规模早已不仅在“大兴村”本村,而是流转覆盖到了邻近的4个村庄。

不过第一家合作社“合作”得却并不顺利,一些股东不能忍受农业生产投入大、战线长、收效慢的特点,当年即提出退股,这使得娄方书陷入了极大的困境。退股?没有钱;不退?合作社也无法再更换股东接着办。怎么办?后来,当他终于清理好各种问题并重新再来的时候,已经两手空空,既买不起种子、化肥、农药,同时身上还背起了200万的银行贷款,进退两难。

娄方书当时面对的有“两大致命难题”:一是每个月的还贷压力;二是没有继续耕种的基本物资。

当时的桐梓县农商银行专门向人民银行桐梓县支行申请了一个“支农再贷款”项目。狮溪镇除了利用国家政策尽量为娄方书调低贷款利息,考虑到“不误农时”,还根据“耕地地力保护”,特别是“万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帮助娄方书解决了水稻种子、育苗农膜、肥料、农药、绿色防控技术服务,这无疑在生死时刻撑起了娄方书。

狮溪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 娄刚:比如说我们的一系列补贴,地力保护补贴也好,粮食直支补也好,这些都是党中央给予的实实在在的,对我们农民的帮助和支持。

让娄方书受益更大的是当地农业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善。2019年,狮溪镇利用贵州省“500亩坝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到2022年4月完成了大量机耕道、生产便道、排洪沟、排灌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方便了农用物资的运输和排灌,更为娄方书这样的种粮大户实现机械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传统农业“撞上”现代科技

作为对“农活”非常有经验的“老把式”,娄方书可以说对传统农业的耕种是非常有经验的,但是当流转的土地的亩数越来越大,对农产品追求更高的附加值的时候,全程机械化和更加科学地种田,无疑是更宽广的道路。那么,我们的“老把式”在面对“传统”与“现代化”种种观念和做法上,有没有经历过心服口服的“不得不变”呢?

2018年,一个年轻的农业科技人员走到了娄方书的身边,这个人叫邵鹏,贵州六盘水人,高考填写的7个志愿,当中有5个都是“要上农学院”,先后在农业大省“河南农大”读完了本科、研究生,后又参与到袁隆平院士主持的“超级杂交稻百千万”工程,近距离地感受了“杂交水稻之父”对科研的投入。

桐梓县狮溪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 邵鹏:就像袁老说的,在电脑里面是种不出水稻来的,只有到田间地头才能把水稻种出来。

邵鹏在袁隆平团队主要从事“水稻栽培”的研究,当后来他面对到底是去非洲推广杂交水稻,还是回到自己的家乡扶贫攻坚,发展高效农业的抉择时,他选择了后者。

招聘通过后,2018年1月,邵鹏来到了桐梓县最北部、最偏远的一个乡镇——狮溪镇,在农业服务中心工作。很多人不明白,“一个研究生跑到乡镇下面去干什么?”但邵鹏认为,“狮溪镇”作为全县的农业大镇,这地方恰恰有他的用武之地。

科学的“湿地育秧法”不仅让种苗生长得很壮实、很整齐,而且仅肥料成本就节省了20%。起初,并不认可“湿地育秧法”的娄方书在看到成果后,“心服口服”了,立刻在原地按邵鹏的方法进行补育,结果成功,这让他对“科学种田”更愿意接受。

过去娄方书收获后,在田边就将稻谷卖给了收粮人,这样收入低,更提不上高附加值。后来发展到大米加工,但谷子湿,仅有一台烘干机便不够用了,2020年,桐梓县利用“国家财政扶贫项目”无偿为他补齐到三台,同时又利用“2020年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为娄方书提供了50%的资金,帮助他添置了两座冷库。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这对娄方书这样的种粮大户又是一次重大利好。2021年,娄方书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他坚持认为,如此荣誉的取得,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努力,更有赖于各级党委、政府对他一路的支持。因此回到家,他很低调,甚至连女儿也没有见到过爸爸的“大红证书”。

树立榜样 众木成林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样实实在在的大道理,就是娄方书决定返乡务农的初衷。他之所以能够成为种粮大户,当然,一方面跟他的努力分不开,但同时更有地方政府为了树立榜样,悉心栽培,以达众木成林的结果。那么,现在娄方书的梦想已经初步达成了,但更可喜的是,他的身后已经有众多的效仿者,看到了拥抱土地的美好前景与出路。

记者:人们已经有风尚上的一种转变,过去认为种田除了苦,可能也没什么收入可赚,但是现在看到了种粮的前景还是不错的。

狮溪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 娄刚:不错的。整体这个示范凸显作用,这个凸显主要是体现在他的收入上,同时,今后高标准农田实施过后,我们的生产条件更加方便了。比如今年,我们的村干部还有一些村民到我们农业服务中心进行登记,明年进行土地流转,来发展水稻种植。

登陆评论 我要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新闻
热点视频
专题推荐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