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丰 2022-08-03 10:55
7月4日,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高乐山镇老寨村3组烟农老蒲迎着初升的朝阳,吮吸着清新的空气,巡视在烟田边,看着一片片逐渐成熟的烟叶不时在晨风中摇曳,仿佛几十年来的种烟经历总是在眼帘浮现。
被大家尊称为老蒲的烟农名叫蒲国珍。他勤劳朴实,是该县拥有多年种烟史老把式。今年,他虽年满六旬,但身板硬朗,下地干活仍然是一把好手,让不少中青年人望尘莫及。
1986年,老蒲怀揣着脱贫致富的梦想,在生产经营中撸起袖子加油干,尝到劳动创造财富的甜头,但为了开辟新财源,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他便开始在自己的责任地上种植烤烟。
“当初只栽三五亩地的烤烟,虽说是肩挑背驮、用石头砌黄泥巴糊的烤房,费时费力,但相比之下比种其他作物划得来,值得继续种。”老蒲的想法,也是该县有着眉毛胡子一把抓,盆大刮得来稀饭想法,把烟叶产业当做辅助产业来发展的村民们真实写照。
据该县县志记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县竟有近3万户烟农种植烤烟,户均种烟面积在几亩之间徘徊。八十年代末,一条爆炸式的新闻在该县广为传颂,清坪镇烟农冉启明种植10亩烤烟,交售烟叶3000多斤,中上等占86%,被省烟草专卖局表彰为“种烟能手”,成为了该县敢吃螃蟹的第一人。
冉启明的“明星”效应,在该县烟叶生产这条长河中激起波澜,让小打小闹的烟农们看到了希望。
九十年代中期,在国家实行“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指导方针指导下,该县确立了由分散种植向专业村、组转移,由不适宜区向适宜区及种烟能手、种植大户转移的工作思路,大刀阔斧地迈出了逐步改变烟叶生产种植模式的步伐,并在随后的生产进程中,应运而生的职业烟农称谓,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
认识到专业化种烟有钱赚的老蒲自然不甘落后,他借乡亲们纷纷结伴出行,热衷外出务工增收,致部分宜烟土地闲置的机遇,在烟草部门帮助和烟技员指导下,择优租赁土地,签订种植合同,把种烟面积保持在60亩左右,收入维持在20万元上下,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职业烟农。
经过培植,该县烟农的烟农户数由当初的2万多户,逐步优化到如今的800户左右,户均种烟面积也由原来的几亩地,逐步发展现在的40亩左右,户均种烟收入也由以前的几百上千元增加到现在的近20万元。烟叶产业成为了烟农脱贫致富,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大支柱产业。
深谙种烟是技术活的老蒲,在烟叶生产的五关十二环中,一丝不苟地按照烟草部门制定的技术方案,技术员教给的方式方法,移栽、管理和采烤大田烟叶。随着生产水平和烟叶质量逐年提升,他家的种烟收入也越来越高。
“现在每年种的几十亩烤烟,亩平收入超过了4000多呢。”老当益壮的老蒲说起种烟总有使不完的劲,说不完的话。
仅去年,他种植的近60亩烤烟,除了因灾害损失的10多亩地,还卖了近20万,除去卖肥料、燃料和请劳力的开支还有10多万元进腰包。
这些年,老蒲家盖“洋房”,买小车,银行卡上阿拉伯数字逐年递增,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都与种烟密不可分。
在县烟草部门把生产路修进烟田,智能烤房修在家门口,合作社专业化播种育苗,烟技员“保姆式”的服务等的支持下,把烟农轻松种烟变成了现实,老蒲坚持规模化、专业化种烟的信心有增无减。他伸出右手拍着胸脯说:“照目前的身体状况,我再当10年职业烟农不成问题!”
弹指一挥间,老蒲种烟的经历虽是过眼云烟,但他坚信,在烟草体制日益完善,计划种植更加规范的如今,有烟草部门的帮助,烟技员“保姆式”的服务,他的职业烟农名号会更加响亮,幸福生活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通讯员: 周方奎
记者: 覃明
咸丰旅游推介活动走进江城
科特派李新岗: 把硬科技种进枣园,让冬枣夏季也飘香
让盐碱地稻谷飘香!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成立
大足45万亩水稻长势喜人 稻谷飘香丰收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