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2022-09-24 06:48

        贵州从江侗乡稻一鱼一鸭系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源于溪水灌溉稻田,随溪水而来的小鱼生长于稻田,侗人秋季一并收获稻谷与鲜鱼,长期传承演化成稻鱼共生系统,后来又在稻田择时放鸭,同年收获稻鱼鸭,形成了在水稻田中“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农业生产方式。

        从空间上看,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占有不同的生态位。水上层的水稻、长瓣慈姑、矮慈姑等挺水植物为生活在其间的鱼、鸭提供了遮荫、栖息的场所;表水层的眼子菜、苹、槐叶萍、满江红等漂浮植物、浮叶植物靠挺水植物间的太阳辐射及水体的营养生长繁殖,从稻株中落下的昆虫是鱼和鸭的重要饵料来源;鱼主要在中水层活动;底水层聚集着河蚌、螺等底栖动物、细菌以及挺水植物的根茎和黑藻等沉水植物,一些螺、河蚌等可为鸭所捕食。
        从时间上看,侗乡人根据稻、鱼和鸭的生长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宜的时段使它们和谐共生。在雏鸭孵出3天后放到田里,一直到农历三月初为止;之后播种水稻,在下谷种的半个月左右放鱼花;四月中旬插秧,鱼的个体很小,可以与水稻共生;稻秧插秧返青后,田中放养的鱼花体长超过5厘米时放养雏鸭;水稻郁闭、鱼体长超过8厘米左右时放养成鸭;水稻收割前稻田再次禁鸭,当水稻收割、田鱼收获完毕,稻田再次向鸭开放。

        每年春天,谷雨季节的前后,侗乡人把秧苗插进了稻田,鱼苗也就跟着放了进去,等到鱼苗长到两三指,再把鸭苗放入稻田。稻田为鱼和鸭的生长提供了生存环境和丰富的饵料,鱼和鸭在觅食的过程中,不仅为稻田清除了虫害和杂草,大大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而且鱼和鸭的来回游动搅动了土壤,无形中帮助稻田松了土,鱼和鸭的粪便又是水稻上好的有机肥,保养和育肥了地力。

登陆评论 我要评论
热点新闻
热点视频
专题推荐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