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新闻联播 2022-08-29 01:06
大连大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健,早在大学期间就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24岁身家百万。此后数年,他辗转多地,做过国企总经理、政府副秘书长、大学教师、期刊主编,最终,来自山东农村的他选择回归农村再次创业,与大米打上了交道。
今年40岁的杨健出生于山东潍坊,2000年考入大连海事大学读书。彼时,互联网刚刚兴起,杨健凭借着对电脑的兴趣,自学编程技术,于硕士在读期间研发出全国第一款律师事务所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名动一时的大学生百万富翁。
初创成功的杨健并没有就此停止脚步,此后他先后任职长影集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政府副秘书长、高校教师、《世界海运》杂志执行主编,并在此期间完成了大连海事大学管理学博士以及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后学业。
兜兜转转,他还是觉得只有创业适合自己。2014年,博士后出站前,杨健决定再次创业。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后来的合伙人。“他是卖大米的,家里的五常大米质量很好但卖不上价,很苦恼。我拿了一袋回家尝了尝,满屋都是米香,一下子就打动我了。”杨健说。“不为别的,就为了这么好吃的米能让更多人吃到也要把这个事做起来。”于是,杨健创办大连大米科技有限公司。
当时市面上的五常大米假货横行,每年不到100万吨的产量流通着1000万吨的货,“能做假的就没人做真的,老百姓也分辨不出来”。
为了改变五常大米市场现状,杨健坚持卖真货,并像十年前抓准第一波互联网风口一样,这一次他又搭上了电商的快车,成为第一批将大米搬上电商平台的“新农人”。
“电商大米”这种新模式既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又可以保质保真,源头可溯,一经推出,很快赢得市场信任。
杨健在博士后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大数据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复出告捷后他开始思考如何将大米与科技紧密结合,“当时想做一款智能米桶,能实时监测米量,计算什么时间没米,及时为客户送米”。
按照这一思路,杨健带领团队不断研发测试、升级迭代,历经八代样机,idami智能米桶最终面世。
杨健介绍,这款产品能够防潮、防霉、防虫,根据人数定量取米,内置温度、湿度等传感器,可随时通过手机监测大米状态,计算余量,并一键购米,送货上门。
从最初的卖大米,到首创“物联网+农产品销售”模式,两年时间里,杨健团队在智能米桶、智能电饭煲等智能厨房设备领域取得了100余项国家专利,在央视《创业英雄汇》栏目中,大米科技项目也史无前例的赢得在场12位投资人的全部亮灯。
与过往的创业经历不同,这一次杨健并没有在成功后急于寻求新的挑战,用他的话说,他找到了一辈子的事业,那就是让更多人能吃上更好的大米。基于对此的执著,他又有了新的方向。
我国是糖尿病高发国家,患者基数庞大,包括杨健自己家里的亲属也都深受其苦。如何才能让糖尿病患者不再“望米兴叹”,可以放心大胆的吃?杨健开始带领团队再次投身到科技研发工作中。
他发现,在大米的加工过程中,往往只留下了米粒,而外壳和外皮都被磨掉了,“这其中有一个部位叫大米胚芽,它的营养含量很丰富,但却只能用作饲料原料”。
这引发了杨健的思考,“糖尿病人一边要控糖,一边要补充日常所需营养,大米胚芽作为一种全营养原料,可以很好地起到补充营养的作用。”
既然能从大米中提取到可以补充营养的胚芽,那能否从其他作物中找到可以控糖的原料?
杨健了解到,很多国家都在用异麦芽酮糖来代替蔗糖,异麦芽酮糖是一种天然产物,也可以通过生物技术用蔗糖来制备,属于“缓释糖”的一种。
“‘缓释糖’也就是消化吸收慢的糖,对糖尿病人来说,他们的身体需要糖,却又不能吃糖。‘缓释糖’既可以满足身体所需,又可以减少血糖的快速波动”。
但仅找到蔗糖的替代品还不够,米面等糖类来源的关键在于对淀粉的吸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健邀请了众多专家大咖一起来探讨研究“缓释糖”的组合方式,以提取出可以抑制所有糖类消化吸收的替代品。
最终,一款集合了异麦芽酮糖、L-阿拉伯糖、葡甘露聚糖、α-淀粉酶抑制蛋白等原料在内的“缓释型碳水化合物配方”诞生。
由“缓释型碳水化合物配方”为基础制作的人工合成大米、面条、粥、饼干等食品一经上市,深受糖尿病患者欢迎,“自己家人吃了以后也感觉很好,血糖很平稳,也不用再禁食了”。
近两年,杨健还先后收购了两家线下医院,改造成糖尿病专科医院,引入中医疗法,通过科学理疗管控,帮助患者调整生活状态和饮食结构,逐渐摆脱降糖药和胰岛素。同时,加大力度投入到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早期预防和胰腺癌的早期筛查中。
对杨健来说,他的创业生涯赶上了互联网、电商的每一个“风口”,而现在他正处在一个更大的“风口”之上。
“我相信未来的十几年,中国发展最大的空间和机会就在乡村振兴。”杨健说,“我也会继续扎根传统农业,从农村出来的,对土地还是有着天然的感情。”
去年春节,由杨健科研团队耗时7年改良培育出的盆栽樱桃量产上市,实现了国产大樱桃的冬季结果,改变了国内被进口车厘子垄断多年的冬季樱桃市场。
“传统国产大樱桃是大田种植模式,成熟期在夏季,但樱桃卖的最好的时候是元旦到春节。”杨健说,由地栽改为盆栽,既能解决水土气候环境的影响,满足樱桃“蓄冷冬眠”的习性,又符合果树矮化密植的发展方向,大幅度提升产量。
实践证明,盆栽樱桃不仅可行,而且果大、品质好,去年的单位亩产值已达百万元。
今年,杨健正着手在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推广盆栽樱桃技术,位于他老家山东昌乐县大东庄村的数百亩樱桃产业园和周边数千亩育苗基地也已落地,当地几十户樱桃种植户明年春节就能收获第一批果。
浙江,1000家乡村博物馆正在生长
山西省4100多万亩秋粮长势良好
考上大学给1000元,武城这个村的做法暖心了!
黑龙江扩种大豆进展顺利 新增1000万亩增了啥
恶劣天气影响头号出口国,全球大米供应面临风险
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超2100万人——广东聚力建设大湾区高水平...
云南:力争“十四五”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超过1000名
最高补助100万,孟津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