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6 09:23
九月的马卧泥小雨绵绵,空气中弥漫阵阵稻谷的清香,一片片的稻田绵延开来。以天地为幕布,以稻田为教室,9月1日,一场形式新颖、泥土味十足的党课在夷陵区马卧泥村拉开了帷幕。
青年干部学员与村民在稻田的田埂上相向而立,聆听着这片稻田的故事。金黄的稻子在风中微微起舞,轻轻点头。
“在我们这样一个海拔九百米以上、山地多、可耕地少的村种植优质水稻,是我们反复考察才敲定的。受条件限制,我们可选择的经济作物非常有限。接近两百多亩农田旱改水是个大工程。尤其是赶上今年这样百年一遇的大旱,如果在其他地方,可能这个项目就会夭折。但我们的村“两委”班子有决心、也力量,为了保住水稻田,我们自己掏腰包引水抗旱,度过了难关。”郑小群娓娓道来,向学员们介绍这这一片片金灿灿的水稻田背后的艰辛。
“做基层工作不难,难的是坚持。与老百姓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把每一件事情落到实处。”郑小群向学员们传授着自己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经验。
郑小群是夷陵区雾渡河镇马卧泥村的党支部书记、主任,也是全镇唯一一位女村支书。马卧泥村是夷陵区的省级贫困村,4年前年近五旬的郑小群,在马卧泥村脱贫攻坚面临出列验收最艰难的时刻,被任命为村里的书记。她带着队伍和驻村工作队不分昼夜地访农户、跑资源、拉项目,对接各路帮扶力量,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终于在2018年完成了让马卧泥村从贫困村出列的光荣使命,而她的双鬓却新添一缕缕白发。
“所谓满罐子不荡半罐子荡,我认为只有空罐子才不会荡。只有常怀空杯心态,才能让我们始终不忘学习,不忘初心。”王建华深入浅出地讲道。
驻村第一书记王建华是宜昌市委党校派驻的青年教师,今年已是他驻村的第五个年头了。不论走到哪里,他都愿意用心用情俯下身、弯下腰,携手乡村党员干部去服务一方百姓。王建华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与学员们探讨如何调整心态与工作方法,在工作中做到忙而不乱、苦中有乐。
“群众工作的价值在哪儿,工作的意义在哪儿?我认为,价值和意义在于你所赋予它的含义。你如果能多维度地去看清每一项工作的价值,把每一件小事落到实处,那它就有了价值和意义”。“作为青年干部,我们是组织的一砖一瓦、一螺一钉,虽然微不足道,却是保证组织有序运作的关键环节。大家一定要认真研究国家方针政策,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洞悉全局,我们才能做一枚有思想、有灵魂的螺丝钉。”王建华的话掷地有声。
稻田边上流水潺潺,鸟儿低语,青年干部们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尽情地汲取着思想之钙,进取之钙。细雨微斜,但王书记讲得动情,学员听得用心。
“千年古银杏,是我们村发展旅游的卖点,一定要建设好银杏树周边配套设施,如布置好石桌椅凳,搞好标准民宿,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发展农业,品牌、品质是马卧泥要把握的重点。打造水稻品牌,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我也会尽全力为马卧泥引进省里的农业专家来指导”。“我建议利用政府资源争取低利率贷款,采取分红形式壮大村集体经济。”青年干部刘雯静、吴明凤、汤星等分别结合自身的工作所长,积极为马卧泥村的发展建言献策。
“这些年轻干部们能吃苦,愿意帮我们干农活,替我们谋发展,真想让他们再住上一阵子。”乡亲们纷纷说道,脸上尽是不舍之情。
田间地头说党课,稻花香里话振兴,让青年干部走进群众,真正融入到乡村振兴之中。宜昌市夷陵区委党校创新课程形式,开展“四同”教育,让青年干部走进偏远山村,与老百姓同吃、同住、 同劳动、同学习,为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增添了新活力,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生机。
通讯员:尹钰蓉 陈支礼 杨宏音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孙朝阳
监审:卜庆鹏
声明:该账号所发布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原创文章相关权益归作者及数字乡村品牌运营中心联合所有;转载文章会标注来源,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数字乡村频道的立场及观点。如有其他需求,也可与我们联系,邮箱:ishuzixiangc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