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5 20:08
9月12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在北京开幕。
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以“未来小麦: 韧性和可持续性”为主题,在接下来的4天里,围绕六个专题领域进行交流:
1、多样性进化和种质资源
2、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学
3、育种与新技术
4、气候变化下的作物管理
5、逆境抗性与生理学
6、加工品质营养与人类健康。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武维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国际小麦大会国际组委会主席Curtis Pozniak,CGIAR执行主任Claudia Sadoff,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等领导和专家在现场和线上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来自67个国家的900余名小麦科研和产业相关人士注册参与了本次大会。
开幕式由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主持
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并为未来小麦的研究、技术和应用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小麦在可持续粮食供应体系和粮食安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小麦是世界性的粮食作物,全球约有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作为人类重要的能量来源的同时,小麦还可提供大量的蛋白质、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微量营养元素。同时,小麦也是国际粮食贸易中的主要商品粮之一,在可持续粮食供应体系和粮食安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两年来,新冠疫情流行、地区冲突、极端天气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全球饥饿人口大幅增加,营养不良问题加剧,全球粮食贸易紧缩。如何提高小麦产量,降低环境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产品营养品质,是国际小麦育种普遍关心的问题。
武维华副委员长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采取有效行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到2021年为止,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今年夏粮又喜获丰收,小麦总产量达到了1.36亿吨,比去年增加了1%,而且今年的秋粮也已经丰收在望。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生产了世界1/4的粮食,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屈冬玉总干事代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致辞中呼吁,各国科学家齐心协力,转变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方式,推进转型,建设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和更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他同时强调,源头要从种子抓起,需要保护和利用小麦种质,培育适应当地生产系统、环境和市场的优良品种,确保农民和粮食加工商能够获得各类新品种。
为应对全球粮食生产挑战,吴孔明院长在致辞中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加强新品种、新的耕作制度和减少水肥、农药投入等方面的研究,共同促进具有气候适应性、可持续和营养型生产技术的发展;
二是建议继续加强国际各研究机构在种质资源创制与交流新技术应用研究和人员培训、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加快生物组学、基因编辑、智能信息等前沿新技术的创新,使小麦科研和生产实现由“经验”向“精准”的转变。
CGIAR执行主任Claudia Sadoff在致辞中提到,我们今天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粮食产量的遗传增益效果、持久抗病性、环境适应性和品质营养,通过现代化育种技术提高品质应对全球以小麦为核心的粮食危机。
万建民院士在致辞中介绍,民以食为天,保证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未来我们要以绿色为引领,中国要牢固树立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多的关注选用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小麦新品种,集成配套栽培技术,丰富品种的多样性,稳步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不断优化提升品种的品质自给,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不懈努力。
我国科学家在小麦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全球小麦平均产量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两项技术的突破,
第一次是以矮化育种为基础的“绿色革命”;
第二次是小麦与野生近缘种的远缘杂交。
我国科学家在这两项技术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培育的含矮秆基因的矮丰3号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通过远缘杂交获得的小偃系列等品种兼顾了丰产性和抗性。
近些年,我国科学家在小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了从资源收集保存到创新利用的小麦遗传育种和品种推广技术体系,;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小麦遗传研究模式品种中国春、带独特糯基因的白火麦等为中国特有。
中国发现的太谷核不育基因是优异和珍贵的基因资源,在此基础上,把不育和矮秆2个基因紧密连锁在一起的“矮败小麦”正在育种中应用。
在小麦基因组学研究中,中国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和D基因组的精细图谱绘制,参与了“中国春”六倍体小麦精细图谱的部分绘制工作,育成并推广了3000多个高产、优质、节水、抗病小麦新品种。此外,中国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为全球小麦耕作模式植入了新的内涵。
大会颁奖环节
开幕式上,大会组委会为我国已故著名小麦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庄巧生和澳大利亚国家科学院院士、悉尼大学终身教授、世界著名植物育种学家、国际小麦抗病育种协调人、世界小麦基因命名委员会主席Robert McIntosh博士颁发了“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们为全球小麦科研事业和产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本次大会的主办将有助于加强我国小麦科研与产业方面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展示我国小麦科研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提升我国小麦科研队伍的国际合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小麦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整体实力的提升。
据悉,第三届国际小麦大会将于2024年在澳大利亚召开。
北京:科技创新热潮涌动
2022年玉米适期晚收小麦适期晚播技术意见
秋收将至,北京市、区联动开展“三秋”农机安全普法宣传
天津市“中国农民丰收节”9月23日开幕——130余场活动庆丰收迎盛...
塔吉克斯坦面粉进口增加,小麦进口减少
北京土壤学会土壤健康与生态修复工作委员会成立
农户花一万元自己爆改农机,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都能收
北京发布交通拥堵红色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