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梨润三秋!秋天来了,吃点梨吧!

2022-09-26 16:25

民间有“一梨润三秋”的说法,进入秋季,天气开始转凉,空气也变得干燥起来。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感到口鼻干燥,咽喉肿痛,皮肤干涩、发紧、脱屑,大便干结等现象?

这其实是“燥邪”侵体所致,而梨清甜多汁,素有“天然矿泉水”、“白果之宗”的美誉,很适合秋季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营养元素。

今天就来看看“秋吃梨”会给你带来哪些好处吧~

润温燥

梨水分含量可达90%以上,且能提供一定量的维生素C、钾、镁,有“天然矿泉水”之称,可谓润燥佳品。

但梨子本身偏凉,对温燥的人非常适合,但不适宜润“凉燥”。

“温燥”发生在初秋,干燥的症状偏重,会有口干舌燥、舌边尖红、心烦等表现;“凉燥”常见于深秋,除了干燥外,还会有流鼻涕、晨起喷嚏连连等情况。

润肠通便

中国食物成分表的数据显示,梨的膳食纤维含量在3%左右,个别品种能到6%、9%。

吃梨的时候能感受到那种硬渣的感觉,这就是梨果实中特有的一种叫“石细胞”的结构,其主要成分是木质素,是不溶性膳食纤维的一种,可以通过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抗氧化

梨含有绿原酸、熊果苷、表儿茶素、原花青素等丰富的酚类物质,具有抗过氧化的作用;又富含甲基化的酚酸,其能更好的帮助代谢酚类物质,提高吸收利用率。

梨,生吃、熟吃有不同,看你适合哪种?

《本草通玄》对生吃、熟吃梨的不同功效做了简明扼要的归纳:“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也就是说,生吃梨子,清六腑的热气;熟吃梨子,滋阴养五脏。

生吃清热力更强

梨是一种寒凉的水果,生吃清甜爽口,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它能帮助清除燥热,改善身热烦渴、咽喉干痛、口鼻干而呼吸觉热等情况。

但由于新鲜的梨偏寒凉,脾胃偏寒、大便软烂的人,不适宜过多食用。

熟吃养阴效果更佳

新鲜的梨偏寒凉,那么可以把梨炖煮成汤、或者隔水蒸熟后食用,这样梨的寒凉之性就会有所下降,又能滋阴润肺、缓解咳嗽的好处。但依然要注意,脾胃虚弱或体寒的人尽量少吃梨。 

【小吊梨汤】

【做法】黄芪2~3片加水泡半小时,然后放入雪花梨1个、银耳2~3朵、百合7~8片,炖煮半小时。这是2~3人份的量,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加减。脾胃虚弱的人可以加入桂圆调和梨汤凉性。

【好处】梨汤偏凉,针对中老年人多有慢性咳嗽、气短、咽干口渴的情况,在梨汤中加入黄芪,可以润肺补脾;加入百合、银耳,增强梨汤润肺的效果。

【注意】梨皮具有润肺消风的作用,所以煮梨汤时不要去皮。爱上火的人不宜吃黄芪。

梨皮也是宝,千万别扔

梨果皮中的酚类物质含量在比果肉中更高,去皮可导致总酚类物质含量下降25%。此外,梨皮自古以来就是入药用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药用价值更胜于梨肉!所以吃梨的时候,皮不要扔掉。

姜枣梨皮汤,散寒

【做法】大枣5个、生姜3片、梨皮适量,将它们一起放入茶杯中泡水代茶饮,坚持服用。大枣、生姜具有很好的益气、散寒、健脾胃的作用,尤其适用于手脚发凉、嗓子干燥、脾胃不好的人群饮用。

二根梨皮水,清热

【做法】鲜芦根30克、鲜白茅根30克,共同放入锅中,加水后用大火烧开,小火煎煮10分钟,随后再加入梨皮60克泡水。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呕;茅根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搭配上梨皮,适合秋季口干、咽痒、咳嗽痰多的人群服用。

枇杷梨皮饮,止咳

【做法】取适量梨皮和6克枇杷叶,泡茶或煮水代茶饮即可。

枇杷叶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将其与梨皮搭配止咳效果更好,但脾胃虚寒的人不宜长期饮用。

登陆评论 我要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新闻
热点视频
专题推荐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