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汇川 2022-10-28 08:17
人文蔚起诗潮涌,美汇百川鹿凤鸣。
近日,中华诗词学会印发通知,经考察验收认定,汇川区为“诗词示范区”;泗渡小学、遵义市第三十三中学(泗渡中学)、汇仁中学为“诗教示范学校”;汇川区法院为“诗教示范单位”。
作为遵义市的经济、科教文化中心,汇川文化底蕴深厚,自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启动以来,诗词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诗词创作成果不断丰硕,全区人民爱诗、诵诗、写诗氛围日渐浓厚。
深厚的人文底蕴营造了汇川生生不息的诗词文化氛围。
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核心腹地的汇川,是黔北综合经济区的核心区。
这里人文厚重,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此挥毫写就《忆秦娥·娄山关》豪迈诗篇,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见证700多年土司文化,“三线”文化哺育了开拓奋进的代代汇川人。
这里人才辈出。贵州晚清著名教育家、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萧光远名列《续遵义府志》“文学人物”首位,与郑珍、莫友芝鼎足并称当时学界泰斗。
这里诗韵不断。大娄山下,李白留下“随风直到夜郎西”千古诗篇,西南巨儒郑珍留下许多诗作,更有无数革命先辈挥毫写就不朽的长征诗篇。
扎实的创建举措成为汇川诗词文化不断前进的强劲动力。
在“中华诗词之乡”创建过程中,汇川区成立创建“中华诗词之乡”领导小组,累计投入近500万元,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
同时,汇川以诗词“六进”为载体,让诗词文化走进社会各界,融入百姓生活。
通过诗词进校园强基础,课前三分钟的“诗词朗诵”“诗词大会”、诗词讲座、诗词采风,在试点学校创办诗词类校刊、编写诗词校本教材和教案……丰富多彩的读写诗活动不断培养师生诗词兴趣。
通过诗词进机关强素质,诗词文化与机关文化一体建设,在诗词文化的浸润中,一面面“诗墙”潜移默化熏陶着机关干部人文素养,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持续提升。
通过诗词进社区重普及,把诗词文化融入百姓生活,让诗意浸润汇川这座文明之城。在大连路街道航天社区,群众性活动区域被开辟出“诗墙”,社区居民成立馨苑诗社,持续开展诗词书写大赛、诗朗诵等活动,在读诗、诵诗中提高了文化与文明素养。
通过诗词进企业树典型,诗词文化成为打造企业文化、展示企业形象的有力抓手。位于团泽镇的乡村企业梦润公司成立乡路诗社,编辑诗刊《乡路》,实现了诗词文化氛围构筑与企业发展“双赢”局面。
通过诗词进乡镇重引导,泗渡镇以楹联和家风传承为核心打造乡村文化示范村寨,在全省率先编写乡镇文化艺术志,投入创建经费150万元,常态化组织会员开展诗教采风、联谊采风活动。毛石镇投入300万元打造文化古镇,店铺和住户门前悬挂的对联,成为群众参与乡村文化和乡风文明建设的见证。
通过诗词进景区晒亮点,娄山关景区成立娄山诗社,创办诗词专刊《大娄山》,以诗词形式传承红色文化。海龙屯景区作为贵州省诗歌学会创作基地,完成了105首海龙屯诗词稿件的创编及收集工作。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创建工作带来的不仅是文化的推动,还有人才的振兴、经济的发展。
全区诗词队伍不断壮大。330名区级会员、292名市级会员、75名省级会员、33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成为推动全区诗词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2019年以来,汇川区三次被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授予诗词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全区活动开展富有特色。多姿多彩的诗教活动、主题采风、作品征文竞赛、诗词授课培训等活动,不断推动创建工作纵深发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红色遵义‘六个一’宣讲”成为汇川推动诗词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同时,依托重要传统节日和农民丰收节开展的各类诗词活动,既繁荣了乡村文化,又助推了乡村振兴。
全区创建成果越加丰硕。随着创建工作推进力度加强,全区诗词创作积极性高涨,众多诗词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大娄山》《乡路》等诗词创作载体不断涌现,娄山关管理处和泗渡镇人民政府获“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和“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汇仁中学等7家单位获“贵州省诗教先进单位”称号,大连路街道等三个镇(街)获“贵州省诗词之乡”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汇川最雄浑的诗篇,也是汇川最豪迈的诗意。
获评“诗词示范区”后,汇川将继续打造这张靓丽的新名片,在传承诗词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推动诗词文化建设为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更加温暖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记者:赵小菲
【二十大代表风采】袁雅冬:我是医生,我是老师
喜迎二十大| 涿鹿县开展本土化宣讲,让党的好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
喜迎二十大 | 张家口堡:老住户来看家乡新变化
【欢度国庆节 喜迎二十大】我在达拉特,向祖国表白——
[二十大代表风采]刘桂珍:为民纾困最幸福
湖北省公安县:献礼二十大《赞赞新时代》
凝聚党心民意 推进复兴伟业——党和国家领导人当选党的二十大代...
这些地标农产品喜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