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2022-12-07 12:10
10月13日下午,“鹤壁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专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也是鹤壁文旅蝶变跃升、奋勇争先的十年。十年来,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机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叫响“诗画鹤壁·封神之地”文旅品牌,“文化强市”建设出圈出彩,文旅产业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底,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433.76万人,比2012年同比增长40%;旅游总收入18.0012亿元,连续多年同比增长超过两位数;A级景区达到23家,是2012年的3.6倍,国家级文旅品牌26个,是2012年的4.2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迭代发展,打造了浚县古城、朝歌老街、龙岗人文小镇等一批文旅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旅游休闲消费街区,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成绩单。
过去十年,用心用情,公共文化服务持续为群众幸福生活添彩。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全面推进,全市5个县区均建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所有乡镇(街道)以及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为群众免费提供图书报刊阅读、电影欣赏、讲座培训、文物展览、电子阅览等多样性服务。推进全市各级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市图书馆作为我省第一家与国家数字图书馆、省数字图书馆互联互通的市级图书馆,建立数据库35个,每年读者阅读下载量达300万人次,淇县创建“河南省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试点县”。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开展,每年深入农村、社区开展“欢乐鹤壁广场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送基层”“芝麻官大舞台”“中原文化大舞台”“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艺演出450余场,惠及群众300万人次。线上公共文化服务普惠于民,免费开放存储资源数据库100多个,用户访问量达120余万次,提供电子书130万册,举办在线展览150多个,发布在线视频6000多个,在线课堂2000余课时。“文化强市”建设成效显著,建成淇河书屋64个,“微书吧”1000多个,全部实现通借通还。
过去十年,守正创新,文化艺术品牌持续提亮增色。
浚县连续2届成功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字号荣誉,浚县同时获(首届)“中国文化百强县”荣誉称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淇水亲子故事乐园”系列活动扎实开展,群众参与度持续增加。市、县区6个文化馆在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均被评为部颁一级馆。创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1个,示范项目2个。积极组织参加全省8项大赛,获奖100多项,在河南省第十四届群星奖音乐舞蹈大赛(决赛)中,鹤壁市选送作品《黄河老汉》获歌曲类第一名、《黎阳情》获舞蹈类第一名。连续4年,鹤壁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考核位列全省优秀。牛派艺术品牌越来越响亮,豫剧现代戏《大石岩》先后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和省人民会堂上演,荣获河南省戏曲大赛文华优秀剧目奖,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先后创作完成了戏曲电影《五岩山》《新七品芝麻官》,排演了新戏《青天鉴》《抬花轿》《穆桂英下山》,推出了一批展现鹤壁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大石岩》《许穆夫人》《千金要方》《五岩山》《姜子牙走淇河》等。豫剧电影《新七品芝麻官》纳入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演员优秀剧目数字电影工程,豫剧《芝麻官下江南》入选国家文旅部中国戏曲音像工程。农民兄弟乐队把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节庆作为创作主题,策划创作的《正月》《中秋》《重阳》等系列音乐影视作品,更是鹤壁市艺术作品创作的亮点,成为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点创作项目。
过去十年,与时俱进,讲好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的现代故事。
加强非遗传承与发展,推出“非遗+学校、+社区、+景区”等模式,泥咕咕、鹤壁窑等非遗活态传承效果明显。浚县泥咕咕、浚县社火、浚县大平调、浚县正月庙会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设立非遗扶贫工坊形成了“基地统一活动、家庭分散生产、业务整合联动”的特色模式,建立3个非遗研学旅游点。“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青年乡村营造行动成绩斐然,作为河南省唯一地级市入选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市,鹤壁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文物保护与创新利用高位推动,豫北文物整理基地顺利开工建设。辛村遗址考古发现超大型西周时期墓葬2座、车马坑1座,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专题播出。刘庄遗址、辛村遗址、黎阳仓遗址入选河南“考古百年百大发现”。大运河浚县段、黎阳仓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筹备召开辛村遗址考古发掘90周年暨中国两周(东周、西周)考古学术研讨会。文创产品出圈出彩,各县区、各级公共文化场馆挖掘自身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推广,截至2021年,新开发文创产品30多个。
过去十年,融合创新,叫响“诗画鹤壁·封神之地”文旅品牌。
全市A级旅游景区达到23家,4A级旅游景区达到10家。创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甲级旅游民宿等国家级文旅品牌4个,创成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省级文旅品牌69个,中国(鹤壁)樱花文化节已连续举办7届,每年参观群众达300万人次,成为鹤壁文化旅游新亮点。“中国诗河·鹤壁”诗歌大赛已连续举办8届,淇河被中国诗歌学会命名为“中国诗河”。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已连续举办8届,年观展人数110多万人次。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已连续举办13届,以浚县正月古庙会为依托,通过民间社火表演、地方戏曲展演、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集中展示中原民俗文化。制作推出新的鹤壁文旅宣传片、新媒体文旅宣传小视频等,打造了传统媒体、网络新媒体、本地网红文旅达人团等宣传推介矩阵。借助晋冀鲁豫文旅协作区、中原经济协作区等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构建了常态化、互动性文旅战略合作格局。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围绕文化遗址保护、文化传承弘扬、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培育等重点领域,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日新月异,投资约1.4亿元的鹤壁东区文化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2.8亿元的南太行休闲旅游度假、古城旅游客栈民宿、南太行民宿集群等项目签约落地,并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
鹤壁文旅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勤勉敬业,用实际行动交出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答卷。再启新程,鹤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在全方位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媒体提问: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中文就鹤壁文旅品牌创建、乡村康养旅游发展方面的工作亮点回答了媒体记者提问。
截至目前,鹤壁市共累积成功创建A级景区23家,其中4A级景区10家,3A级景区12家,2A级景区1家。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33个,河南省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单位12个,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9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12个,省级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7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
从2022年开始,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会同交通部门正在规划建设鹤壁太行山1号旅游公路,打通各景区间的道路连接,实现畅游鹤壁,度假在鹤壁的阶段目标;按照《鹤壁全域旅游规划》、《鹤壁文化旅游“十四五”融合发展规划》的空间布局,加快A级景区旅游产品的提档升级,推动大伾山—浚县古城、云梦山创建国家5A景区步伐,正在打造10个特色文旅小镇,规划建设一批微型旅游度假区。
鹤壁的乡村康养旅游发展一个亮点,也是一个成功的探索。近年来,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围绕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乡村康养旅游,取得了成功的经验。2021年,我市12个村成功创建河南省首批康养旅游示范村。2022年,鹤山区的“北斗七星”成功创建河南省康养旅游度假区,这也是本年度河南省唯一的一个以康养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
助力乡村振兴,实施连片集中打造。
立足资源优势,采取差异化业态布局,在鹤山区的姬家山乡,将五岩山景区与“北斗七星”古村落群集中连片打造。依托五岩山景区生态和“药王文化”基底,以创建国家康养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和山地休闲旅游,构建以山水休闲、健康运动、中医药种植-科普-养生等为一体的山地康养度假集群。淇县灵山办事处,突出自身资源优势,精心打造了魅力赵庄、红色大石岩、灵泉妙境的淇县康养旅游新模式。龙岗人文小镇以农耕体验为基础,打造了以火锅为主题的美食康养旅游小镇。5号山谷、爱家宜居、九寨民宿、七里民宿集群落户淇河两岸。在鹤壁,历史名山与传统村落互搭互补,竞相辉映,文化与自然巧妙融合,共同描绘一副健康、养生、生态、休闲为主题的山地大公园旅游富集图。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康养旅游业态。
“北斗七星”所处区域,山水相依,古村成片,资源富集。这里有着5000多亩的山间原始次生林犹如天然森林氧吧,令人为之向往,是鹤壁的森林康养圣地;东齐村,背依洹河,岸边山体崖壁裸露的天然钟乳洞穴,蔚为壮观,是户外探秘的必选线路。西顶村,被誉为天空中的村落,春秋时节,这里春花盛开、漫山红叶;座座石屋改建成的时尚民宿,一房难求。狐尾沟村满山绿色缇谷,各种草药食材长满山野,是游客寻觅野味的必去之地。张家沟村有着伴山静居的美誉。这里的土楼倦客来、谷底的民宿院落听雨、爱晚、东篱和月来,让游客温泉沐浴,悠然自在。差异化的的康养业态布局,使土地有了新功能,农民成为康养旅游发展新主角。在淇县,以灵泉妙境、康养鲍庄、非遗石老公为核心的乡村民宿集群,布局在淇县西部的大山深处,其业态不断向外延伸,拉动了相关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在浚县,桃花深处的项目负责人,坚持以发展农养旅游为根本,呈现了四季有果、田园绿色、农耕体验品味的民宿憩息、美食品尝、运动健身为一体的乡村康养旅游新业态。康养鲍庄已经初具规模,每周接待大量来自外地的康养旅游团,水上餐厅已成为自身的旅游品牌。
调动多方发力,共同推进项目建设。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全市各县区委政府发展康养旅游产业的主导思想。动员各部门,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交通、林业、水利、住建、农业农村、文化旅游各尽其能,共同发力,让鹤壁康养旅游建设项目快速推进,呈现多点开花,争芳斗艳。
专业团队运营,确保持续稳定发展。
灵泉妙境、5号山谷、云端西顶和伴山静居高端民宿是鹤壁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先行典范。他们通过引进专业化的运营公司,采取“旅游+N”的运营发展模式,从村集体和村民手中流转大部分土地和房屋进行开发打造,石缝民宿、屋顶小院、古法酿酒、非遗传统技艺工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生意越做越红火,形成了目前以康养主题的民俗体验、团建研学、古村寻梦、康养度假的农旅发展综合体。
多元资本投入,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近年来,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坚持政府牵头,组织文旅企业申请专项债6.2亿元,用于建设康养休闲度假区内的各项基础设施,激发了旅游企业和群众投资旅游业态热情。近两年,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旅游项目贷款8000余万元,支持当地群众开办农家乐、民宿建设等乡村旅游产品;实施“旅游+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投入692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乡村康养旅游企业发展,带动26个村集体扩大经济增收。实施“旅游+创业就业”模式,让1610户群众直接收益;旅游企业吸纳6230人从事旅游服务、后勤保障、果树维护、疫情防控等工作,人均年收入达到或超过19600多元。群众投资开办的民宿、农家乐、饭店、作坊、训练营已达387家,形成了以康养为主题,多业态发展的良好态势。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谷慧勇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采取的具体举措回答了媒体提问。
鹤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有关精神,全面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文化惠民,注重常态长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建立协调机制,抓好组织保障。
坚持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目标考核,纳入全市财政预算,与其他重点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同时,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协调领导小组会,听取工作汇报,分析研判问题,压紧压实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形成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注重顶层设计,抓好职责任务。
立足鹤壁实际,研究出台了《鹤壁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鹤壁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鹤壁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鹤壁市支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意见方案,坚持高标准谋划、高规格部署、高效率推进,为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夯实设施基础,抓好阵地建设。
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面实施《鹤壁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建设发展。按照“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的理念,创新打造空间形态“美”、内容品质“好”、服务效能“高”、运营机制“新”的特色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樱花文化街区、刘邓红街、鹤源里古街、古城西街等文化街区9个,建设戏曲小巷、电影小巷、非遗小巷、走马塘巷等特色文化小巷32条,建设戏曲游园、积善园、鹤壁窑文化园等文化游园47个,建设桃园书屋、龙门书屋、东方书屋、电影广场书屋等城市书房46座,实现通借通还,“15分钟公共阅读圈”受到群众普遍欢迎。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出彩出新,在总结各县区创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专业化指导,分级化管理,融合化发展,园区化打造”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思路。目前,我市注册成立文化合作社100多家。各县区均已建有示范性文化合作社,各具特色,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很好发挥。
深化绩效考核,抓好跟踪问效。
始终把绩效考核工作作为推动各项任务落实的有力抓手,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做好省对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工作,通过成立工作专班,开展业务培训,组织模拟考核,召开现场观摩会等措施,用好省对市绩效考核的“指挥棒”。将公共文化工作列入市政府考核目标,对各县区开展“文化强市”考核,主要考核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效能、高质量发展、特色创新等工作开展情况。通过考核,以查促改、以考促干,既查摆了问题漏洞,又明确了工作方向,有力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质增效。
加强业务培训,抓好队伍素质。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线上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开展文化培训,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工作能力。全市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加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日益提高。组织召开全市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邀请国家、省级文化旅游方面专家,通过专题研讨,为我市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言献策,开阔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维与眼界,进一步推动了我市文旅强市建设。
喜迎二十大丨宜居城市展画卷 幸福流淌城乡间
山东:依托文旅融合 为乡村非遗注入活力
十年间进出口增长超56% 双向投资稳居世界前列 高水平开放铺展恢...
西藏:倾力描绘高质量发展多彩画卷
喜迎二十大|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如画金山打造文旅新向标 擘画全域旅游新画卷
安徽小岗村:立足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基地 促进文旅体农融合发展
山东青州:绘就文旅康养“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