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巧摘天星”的象山籍天文学泰斗韩天芑去世,享年100岁

山海万象 2022-11-02 15:44

近日,记者从县委统战部获悉,象山籍天文学家韩天芑,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0月23日9时40分在武汉逝世,享年100岁。

韩天芑,1923年2月11日生于浙江省象山县海台村。1943年7月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毕业,1943年10月考入中央测绘学校大地测量系学习。著名大地天文学和天文地球动力学家,中国天文大地测量学科的开创者之一,被业内同行称为“巧摘天星的人”。曾任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和天文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理事、《测绘学报》编委等职,是湖北省天文学会的创始人,第一届理事长,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奖项。

图片

韩天芑先生。

“先生热爱祖国,治学严谨,为我国天文大地测量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生虽然年少离家,但是一直心系家乡发展,或以书信、电话等通讯工具,或利用回乡探亲时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年轻一代传递家国情怀;以自己的学术历程,与青年学子分享治学经验;以自己博学多才,指导家乡乡村建设、文化事业发展以及史志、家谱等修编。先生桑梓情深,世泽流长!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家乡人民发去唁电,对韩天芑的辞世表示沉痛哀悼。

炮火中求学 与“大地测量”结缘

1923年春的中国,风雨飘摇。新桥镇海台村,一位曾东渡日本求学归来的父亲给自己刚刚出生的儿子取下了“韩天芑”名字。“芑,嘉谷秀苗。”“芑”的意思,是韩天芑后来自己查字典查到的。

韩天芑的父亲是清末秀才,曾被送至宁波府师范学堂学习,第二年又由清政府保送去日本学习,于民国二年在日本明治大学和警监学校毕业返国。后来在浙江省地方和县里承担过推事和承审员等工作,由于不善做官,不到四十岁就赋闲在家了。韩天芑出生时家庭经济情况已不尽人意,上中学的学费全靠母亲养猪维持。1937年底母亲去世,父亲苦苦支撑整个家庭。

韩天芑先后就读于东溪义阳小学、宁波高级工业学校。1938年,由于日本侵略者轰炸,韩天芑就读的中学迁到乡下,借村民的宗祠加搭草棚为校舍。由于韩天芭家里经济条件有限,高中考的是中技校,学的是土木科,他希望能早一点工作谋生。他在宁波高级工业学校读了不到两年,宁波和浙东等地均遭日寇侵占,学校只得迁往内地。最后又迁仙居县高迁镇,借居民的祠堂作为办学之处,算是安定下来。

图片

2008年,韩老在家乡象山。

自宁波等地沦陷后,原属宁波地区的学生,当时可以享受政府的救济,在校的伙食费学杂费等全免。1943年在韩天芑毕业前一学期,发生校长贪污学生伙食款引起学潮。韩天芑和同学一起辗转去重庆求学,沿途艰辛,在浙江同乡会、宁波同乡会的接济下方才抵达。在路上,他接到电报,父亲已不幸去世,加上母亲早逝,此刻已无后路,只有往前走。得知当时的“中央测绘学校”招考,不收学费,他报了名。考试那天,正逢日军轰炸,报名130多人,最后考场只有三十几人,但凡有点办法的人都不去考了,他想的是“不读书没出路,留下来就有上学的机会”。

幸运的是,韩天芑被录取了,从此他与大地测量结缘一生。“中央测绘学校”原先是在贵阳,一年多后,日寇攻陷贵州独山,学校带着学生往四川逃,学生全是步行,前后在途一个多月,到重庆北涪地区的澄江镇才安定下来。那时已是冬天,睡觉没有垫的,用一捆稻草,铺在下面以代垫被。颠沛流离中求生,炮火烽烟中求学,这些经历深深刺痛了韩天芑。他给自己规定,习题没做完不去吃饭,必须做完才去吃饭。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的学习还是很有劲,著名学者夏坚白是教务长,其他许多老师都是一流的学者,要求比较严格。班上30人,毕业的时候只剩下12人,毕业考试韩天芑是第一名。

1947年9月韩天芑从测绘学校大学部大地科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测量局大地测量队。当时天文观测所与“中央研究院”的天文台有协作关系,韩天芑的任务是全国的经纬度测量。1948年淮海战役将结束时,韩天芑离开了大地测量队回到象山老家,1949下半年回宁波高级工业学校教书,1950 年8月来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从事研究工作。

丈量“星辰大海” 成为“巧摘天星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27岁的韩天芑被调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科研历程。

1953年,年仅30岁的韩天芑开始从事天文测量工作。天文测量是一项操作繁琐,耗时量巨大的工作,年轻的韩天芑很快便掌握了当时被称为世界最先进的天文测量仪——威尔特T4全能经纬仪使用技术。每当夜幕降临,星星一个个地出现在天空。韩天芑和同事们便忙开了:观星、测点、记数、计算、绘图……大家争分夺秒,配合协调。测完一处,立刻就得坐上马车奔向另外一处标记点。每50公里一个点,韩天芑他们要在短期内完成近百个测点的任务,非得马不停蹄才行!可由于昼夜赶路、作业,很快,测量队中就有队员病倒了,大部分人也累得昏昏沉沉。

一个雨夜,同样忙瘦了许多的韩天芑却在苦苦思索着:威尔特T4全能经纬仪,虽说是“全能”,但手工操作比较复杂,计算繁琐,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能不能在洋设备上想点土办法,改革一下复杂的计算方式……初生牛犊不怕虎,韩天芑根据科学的设想,悄悄地试用了适于全能经纬仪的简化计算公式。多次的测定计算结果,与之前使用老办法计算的结果一模一样。不过,就是这一小小的技术改进,使得原本复杂的重复劳动变成了简单的作业,工效提高了5倍多。从此之后,工作流程就变成了韩天芑在前测算,后续工作的同志们在后面追赶。就这样,在黄河天文测量任务完成后,年轻的韩天芑也似一颗新星,闪耀出光辉。他使用的简化公式,很快得到国家测绘总局的肯定,被编进了“天文测量细则”中。

图片

韩老早期工作照。

但韩天芑并不满足。上世纪50年代末期,他又创新地提出了T4全能经纬仪利用接触测微器按双星等高法测时的方法,实现天文测时的半自动化记录,大大地提高了测时的精度,被天文界称为“中国的金格尔法”。这项科研成果,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国测绘部门用作施测高精度天文坐标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期间,韩天芑还组织编算了我国大地天文测量的2628颗恒星平位置表、金格尔星对表、天文基本点测定的最优技术方案等,为天文界专家所瞩目。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从北坡集体安全地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而几乎就在同一时间,韩天芑也接到了一个向“世界屋脊”进军的通知。韩天芑被任命为组长,带领队员去青藏高原进行天文测量,这一壮举将填补我国天文测量史上的一项空白,同时,也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做贡献。但车行到海拔4000多米的五道梁时,因为高山缺氧,韩天芑头晕脑胀,眼发花,站不稳,脸色苍白。但是,韩天芑没有撤下去,队伍中的所有成员团结一心,一起克服了一路上种种困难。他们不断分析实情,不断进行测量科研。韩天芑从实测试验中取得不同类型仪器和不同观测员之间可能产生系统差数值,首次在工作中解决了天文方位角测定中的人仪差问题,为研究分析天文大地网提供了依据。最终,韩天芑带领同事们,成功地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建立了第一个天文基本点,这个基本点精确度高,误差仅为普通天文点位误差的十五分之一左右,韩天芑也因此被业内同行称为“巧摘天星的人”。

在韩天芑看来,事业是人生交响乐的主旋律。那段时间里,韩天芑奔走于全国各地,脚步遍及我国西北边疆、中原腹地、海河流域,为我国早期的测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韩天芑负责筹建武昌时辰站,从事我国综合时号改正楼、地球自转等研究,在国内首先提出在星表系统差中应计入固体潮效应的改正,为我国综合时刻系统的建立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贡献。1980年,我国国际地球自转联测,武昌时辰站与国内其他天文台的经典光学仪器的观测精度达到了国际最好水平。20世纪的80年代,韩天芑开始组织研究恒星光干涉技术在天文学上的应用。1989年中国科学院同意成立“光学天文学中高空间分辨率应用和技术研究”题目组,韩天芑被科学院数理化局聘任为研究题目组组长。韩天芑为人正直无私,待人诚恳谦和,他对发展我国的高精度大地和天文测量工作、培养年轻一代科学研究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

情系家乡发展 “大地之子”精神永在

韩天芑虽然少年离家求学,但对家乡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韩天芑的父亲韩禹梁,又称麓邠先生,曾留学日本,后在广东任职,新桥韩氏宗祠里的那块“绩著潮循”牌匾就是奖给韩禹梁的。每年清明前后,韩天芑都要回到家乡扫墓、祭祖,并祭拜恩师励乃骥先生。

自上世纪50年代起,韩天芑就定居武汉,但乡音一直未改,平时说的都是带有象山口音的普通话。

2009年4月,韩老回到家乡新桥镇海台村,组织村民召开本村远景规划讨论会,号召大家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2017年4月,96岁的韩老来到母校新桥学校做科普报告,与母校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肯定了母校开展的家风家训课程,大力提倡该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韩天芑的微信名是“象山海”。他曾说:“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是象山人,我的根在象山,我一辈子说着象山版的普通话。”

图片

2017年4月,韩老回家乡给新桥镇小学做科普报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韩天芑不幸感染病毒,象山县委统战部、新桥镇人民政府第一时间致信慰问。当时,韩天芑在病房里特意给孙女发出一条微信:“请转告象山县委统战部和家乡人民,我也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一定坚持与病毒斗争。”彼时98岁的韩天芑在浙大二院医疗团队的精心治疗下,顺利康复。

2021年,韩天芑将自己珍藏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捐赠给家乡。晚年他常说的三大愿望,第一个愿望,愿家乡人民富裕起来,第二个愿望,落叶归根,第三个愿望,要将自己的一些老物件捐献给家乡。

2022年,韩天芑迎来百岁寿辰。座谈会上的韩天芑依然健朗,他特意请家人录制了短视频对象山县委、县政府和家乡人民表示了诚挚的谢意。他说:“等条件许可的时候,我一定再回家乡看看,祝福家乡更美好!”

百岁光阴,丈量星辰大海。韩天芑和浩瀚宇宙的千亿恒星打交道,目光所向是星辰大海,躬耕测量是为国为民。韩先生的口头禅是“人,应该像天上的星星,安于他所在的位置,把光无私地献给这个世界。”他为中国科学研究事业辛勤奉献,他无愧于大家对他的亲切称呼:“巧摘天星的人”。他一生践行“奔走国是,关注民生”,是后辈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登陆评论 我要评论
热点新闻
热点视频
专题推荐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