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新闻 2022-11-08 13:04
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正式开幕,传递出“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的响亮声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策划《湿地守望者》,带领大家来到其中重要一条——“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重要一站看一看。
十一月初,随着寒潮南下,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越冬候鸟迁徙高峰,近5万只候鸟陆续抵达。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鹤类、鹳类、雁鸭类、鸻鹬类等候鸟最为重要的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之一,享有“中国鹤湖”“鸿雁之乡”的美誉。
1997年,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15年,这里又成为安徽省唯一一处国际重要湿地。一系列扎实的生态保护成效,印刻在经年累月在这里工作的老员工心中。《湿地守望者》今天带来《“鸟叔”徐文彬和他的湿地手账》,我们一起查阅“鸟叔”记录的这部微缩版“湿地生态编年史”。
“鸟叔”的湿地手账
描摹出升金湖“最初的蓝图”
秋末冬初,又到了一年一度候鸟南迁越冬的时节。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徐文彬,嘱咐着工作人员陈宇带好观测设备,准备出发例行巡护。1971年出生的徐文斌,更喜欢人们叫他“鸟叔”,这也是这位连续记录30年“湿地生态手账”的老环保人,常年与山水自然相伴、记录湿地动态与候鸟变迁,给人们留下最朴实的记忆符号。
徐文彬:我们升金湖的第一张土壤图、第一张植被图、第一张地形图,包括鸟的分布图,都是我通过手工画出来的。画的这些图纸晒至蓝图后,作为1997年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自豪。
▲徐文彬的第一本湿地手账
“鸟叔”徐文彬的手账,已经不能用“本”这个单位来计数。从1992年参加工作时开始写起,经年累月,这些手账本像滚雪球一样壮大起来,如今已堆满了整个手账室,成为管理处压箱底的宝贝。
徐文彬:这个就是我们在保护区日常监测做的鸟类统计和调查记录,夏候鸟、冬候鸟,不同时期、不同月份的数量。
11月初,随着寒潮南下,大批候鸟陆续南迁越冬,保护区迎来候鸟迁徙高峰,目前已有近5万只越冬候鸟抵达该保护区内,比往年多了不少。徐文彬一边关注着它们的行为活动,一边检查着湖区栈道旁7000多亩生态修复试验区里,可供候鸟觅食的口粮是否充足;而这些观察到的内容,都一一被他记录在手账上。
▲徐文彬与陈宇在记录候鸟数量
徐文彬:底栖动物、水草、鱼类,都是它们的食物。有了食物,才吸引鸟过来觅食、停歇、驻足。11月3日,地点杨峨头,水位比昨天退了将近2公分,风速3—4级。目测主要的鸟种有白额雁、灰雁、斑嘴鸭、鸬鹚、白琵鹭、翅麻鸭、大白鹭、绿头鸭、凤头麦鸡这几种,鸟的总数将近7500多只。
手账里的一段岁月
让“鸟叔”唏嘘不已
升金湖,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的皖南池州,因湖中日产鱼货价值“升金”而得名。长江自古航运发达,有“黄金水道”之称,而作为通江湖泊的升金湖,历史上虽然“渔舟夜泊,灯火荧然”,是商贾穿湖入江的重要通道,却是目前长江干线受人为干扰较小的通江湖泊湿地之一。1997年,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根据徐文彬的手账记录,直到21世纪初,这里的候鸟种群数量都稳定在6—8万只。但随着周边无序开发、生态环境失衡等因素影响,湿地沉水植物分布与湖区的面积一度萎缩,候鸟数量也随之锐减。
徐文彬:2005年11月的佘干(地名)点,当时白头鹤有23只、白琵鹭330只、小天鹅3500只、鸿雁有8000只,升金湖那一年鸿雁的总数达3万多只,占全球的50%以上,所以这也是“鸿雁之乡”名字的由来。中间一度下降到3万到4万只之间,2009年2到3月份,鸟的数量是持续下降的,到4月中旬,鸟的数量基本就很少了。
手账每翻至此,“鸟叔”徐文彬和同事们都会叹一口气,他说,当时踏遍湖区记录的一串串令人叹惋的数据,让他们无法想象这个湖泊还会有未来。而从2014年开始,点滴变化悄然发生,“鸟叔”的手账上多了一些新名词——湿地恢复、候鸟迁飞网络、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升金湖保护区总体规划、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工程、升金湖生态保护发展有限公司……升金湖的候鸟数量甚至频频超越此前记录,湖区生态逐渐恢复平衡。
▲“鸿雁之乡”鸿燕归来
徐文彬:这是2018年11月10日的手账,我们当年的统计数量是7—9万只,如果加上停歇过境的,已经超过10万只了。经过修复,我们这里水草非常丰茂,荷花映入眼帘,景色非常优美,鱼儿在水下游动,水鸟在这里繁殖筑巢,大鸟带小鸟在草丛里穿梭。你看这张照片,白头鹤在稻田里面,跟老农、跟牛在一起。我们在野外拍的一些好的照片,对于记录升金湖来讲也是非常珍贵的。
湿地手账数据化
化身解决问题“金钥匙”
随着升金湖生态保护修复逐步落地见效,山川秀美、候鸟云集的盛景再现,2015年,被列入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徐文彬时常登船穿梭于湖湾水汊,在水域、滩涂草洲间寻觅着珍稀鸟类觅食、栖息的踪迹;又时常乘车沿着湖岸颠簸,观察统计越冬候鸟的种群和数量。从1992年至今拍摄的上万张照片,也大大丰富了徐文彬的手账形式。
▲如今的升金湖,山川秀美、候鸟云集
2021年11月,在升金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会议上,安徽大学教授周立志说:《湿地公约》缔约国是围绕着因狩猎而导致的水鸟数量缩减、栖息地湿地出问题,在拉姆萨尔签订的一个国际《湿地公约》,我国也加入了《湿地公约》。升金湖是全球迁徙候鸟的驿站,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每年单次监测水鸟应该是5到7万只,不包括误入、流动的,是安徽省唯一的一块国际重要湿地,重要性非常之重大。
《湿地公约》的初衷就是为了保护水禽及其栖息地,升金湖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为学者所公认。眼下,徐文彬也正忙着升金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工程项目申报——在“十四五”期间,“安徽升金湖湿地生态学国家长期科研基地”立项建设,将开展多学科的综合性长期研究。而“鸟叔”的手账摇身一变,成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徐文彬:特别是在鸟类识别、宣教、社区、环保、教育,鸟类统计分析、环境调查这块,纳入我们智慧监管平台方面的建设。以后的手账换了一种形式出现了——硬盘、数据库,逐渐实现社区联动、教育联动。蒙古生态科学院的一个老专家到我们升金湖来参加一次调查,他就舍不得走,对升金湖社区管理、网格化管控、问题的及时发现非常赞赏。
▲东方白鹳
巡护队员:鸟叔过来了!
徐文彬:这几天湖里鸟情怎么样啊?
巡护队员:来得不少,很多的!
徐文彬:外面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比较多,你们要及时进行引导……
今年,飞抵的越冬白额雁、白琵鹭与往年相比数量明显增多,“鸟叔”脸上难掩笑意。他预判,接下来还将迎来好几波候鸟迁徙潮,总数将超过10万只。为了让这样的景象长长久久永续留存,徐文彬还把自己的多年观察和经验,改编成湖畔口口相传的非遗项目——东至章氏吟诵调,在当地村民中传唱开去。伴着湖畔此起彼伏的鸟鸣,鸟叔徐文彬的“湿地手账”愈发立体起来,交织成升金湖湿地新生的协奏曲。
升金湖新诗词吟诵:秋风萧瑟天转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水雉辞归鹄南迁,升金湿地是故乡。新生湿地添惊喜,监测管理守护难。劝君参与大保护,岁岁鹤鸣雁归安。
保护湿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各方协力 守护湿地(美丽中国)
中国国家林草局:采取五项新举措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 沈跃跃出席
珍爱湿地 守护未来 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
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履约30年,中国湿地保护迈上新台阶
浮沙圩湿地公园美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