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里记者说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奋斗有我

茂名日报 2022-12-06 20:25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熬过最晚的夜

也迎接过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早起晚睡是日常

风餐露宿很平常

他们最怕听到的是:

稿子写完没

他们最爱听的是:

稿件可以发了

他们,就是新闻工作者

他们永远在路上

永远不停歇

在每一个新闻现场

倾听、记录、发声......

与时代同行

为历史注脚

今天是第23个中国记者节

向每一位有理想、

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致敬


  流逝了岁月,丰盈了人生

杨海云

20年前的我,青春焕发,神采飞扬,满怀新闻理想进入报社工作。那个年代,报纸是人们每天生活的开始,匆匆走过的街头、早餐面馆的桌旁,都会看到拿着报纸的人。

我很幸运被安排到总编办学习,然后成为一线记者。作为一名政文部跑线记者,我负责市委、人大、政协、政府、纪委、组织、宣传等重要领域的新闻采写,用心用情讲好茂名故事,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这些年里,我采写过不少重大和突发的新闻事件,见证了茂名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这些年里,我也请教过各种领域的专家学者,完成稿件的同时拓宽了视野;这些年里,我更是无数次来到田间地头,与农民成了朋友;这些年里,我寻找并阅读了许多与业务有关的书籍、资料,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这些年里,我既经历了风吹日晒的奔波,也不乏晚上的奋笔疾书,虽然身心俱疲,但每当稿件受到领导和读者的认可时,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欢愉……这些难得的新闻工作经历,丰盈和充实了我的人生。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因为记者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今年4月,晓清跟我谈起加入采编队伍的初衷时眼里闪烁着激情。然而,天妒英才,6月25日晚,晓清因脑动脉瘤出血永远离开了她牵挂的家人,离开了她热爱的事业和岗位,把生命定格在了26岁。在同事眼中,晓清是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姑娘,用短暂而敬业的一生展现了她拼搏奉献的职业风范。据晓清父亲说,凌晨两点左右起夜时,晓清还在赶稿件,她确实是倒在自己挚爱的工作岗位上。“同行知辛苦!”记者的工作时间不固定,白天采访晚上写稿。有时候为了一条新闻会在早上三点多起床赶赴下乡,有时候为了一条新闻工作到晚上十点才回家,有时候为了一条新闻稿通宵达旦……大家只看到这个职业的光环,很少了解背后的辛劳。因为新闻是易碎品,写完了这篇,不知道下一篇在哪,永远充满未知。

这几年,我除了一线采访,还接过前辈的“接力棒”,负责编辑副刊《往事》等版面。对于读者,《往事》版是一份除了时政社会新闻外的精神供给。我不断潜精研思,创新版面。《往事》版,捡拾流逝岁月,唤起了读者旧时的回忆,也映照着时代的历史光影。《往事》版大部分来稿者都是日报的“铁粉”,一些中老年人,能书善画、热爱生活,凭着一腔对文学的热爱聚集在此,我也与他们因文学而结缘。有读者给我留言:“感谢未曾谋面的编辑老师给我的指导。”还有读者说:“我是贵报的老读者,我往往把报社也看作自己的家。”这些真诚的话语触动我的心弦,更激励我不辍前行。

20年转瞬即逝,在这特殊的旅程里,我见证了《茂名日报》的起落变迁,也尝尽了媒体人的酸甜苦辣。如今网络飞速,纸媒式微,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我依然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希望在不远处遇到更加闪亮的自己。



  初心依旧 征途不止

和沛蓉

11月8日,又是一年记者节。从第一次接触到新闻这个行业,我便和这一行结下了缘分。在后来的工作中,我逐渐感受到了这个行业带来的影响力和责任感,也让我更有了一份见证社会发展的使命感。现在对于记者职业的理解,我的心中多了一份坚定。

2022年,从疫情防控到防汛抗洪,茂名众志成城、勠力同心,战疫战洪,我有幸深入一线,记录着白衣天使、基层党员干部、普通百姓群众的故事。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历史交汇点上,我有幸能见证时代的发展、城市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并尝试用生动的笔触将新闻内容传递给读者。

今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3月份的一次采访,是了解夜经济从业者的故事。其中,我走访老城区经营了多年的牛杂店。那一天,我与老板相约在晚上店铺关门前进行采访,与其聊天。起初,老板对采访有所抗拒,对自身内容的输出有所防备。但经与老板长达1个多小时的聊天后,她总算慢慢放下了戒备,敞开心扉,与我深聊起天。这一刻,我意识到真诚地倾听被采访者的心声,是有效沟通的必杀技,也从中学习着如何引导采访者表达出他们的观点,在采访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同时我也很庆幸,能够倾听群众的声音,能够记录百姓的故事。

在我看来,记者这个职业很有意义,许多活动现场和新闻事件发生时,我们能够记录它、报道它,所以每一次采访,我都会尽全力争取让读者了解到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信息。不过,当记者、做采访,绝不是一个顺风顺水的过程,会在采访时遇闭门羹、会熬夜动脑筋还是写不出稿,有时候也会对自己是否适合记者这个职业而产生质疑。但当稿子刊发,当在田头山坡看到最美丽的风景,当跑到工地上见证将图纸变成现实……这些收获的满足感,让我由衷感到快乐和幸福。

作为一名新人记者,我感受着这个职业的可贵和荣光。很荣幸,能和我的同事们,一起记录这个时代,记录茂名的发展之路。我会继续脚步坚定地去往下一个新闻现场,走向更多地方,执起笔,采写更多好新闻。今天记者节,想将敬意与祝福送给所有的新闻工作者,祝节日快乐!

很庆幸自己喜欢的和从事的是同一件事

李茜

  今天是记者节,但记者不放假。

关于为什么会当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或是受到新闻学课堂上老师教导“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热血的鼓舞;或许是看见奔走于各处的前辈记者们,通过报道带给观众“他们想知而未知的东西”;又或许仅仅只是因为想要用文字去记录现在每一个的瞬间。而我的答案就是我喜欢。

尽管从事记者工作已有三年,但我仍觉得自己是个新人记者。过去,我是茂名晚报的一名记者,作为社会新闻记者,“全天待命”是我生活的常态,一有突发事件,总需要我们马上出发现场。现在,我是茂名日报政文部的一名记者,也在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化。作为一名记者,我每天都有着不同的体验,而我也在体验中喜欢上了这种生活方式,并且很庆幸自己喜欢的和从事的是同一件事。

我觉得记者的工作就是在生活中发现新闻,在新闻中快乐地生活。因为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新闻,它需要你去现场。有时候吃着饭时,突然就来任务了,你就得马上开始工作。记者并不是一份很容易的工作,你选择成为一名记者,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一条不这么平坦的道路,你随时可能遇到挑战和困难,但是必须面对以及战胜这些困难。记者的这几年时间里,我总相信我下一次一定会比上一次做得更成熟一点。不过,记者的工作也是蛮有魅力的,它会不断让你去学,不断推你进步,慢慢地你就会享受这个过程,就像是游戏里升级打怪一样,一路上你会遇到很多困难,你不断挑战并且战胜,你就能获得胜利。

如果你问我的新闻理想是什么?我不会回答你。因为在我看来新闻理想从来无须靠嘴说。我还记得我大四那年,在新闻系的一节课上,老师在班上提问:“毕业后有哪位同学想当记者?”当时的我毫不犹豫举起了手,我当时只是觉得我还挺喜欢新闻的。到现在成为一名记者已经3年了,我发现,我依然热爱这件事情。

既然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继续吧。

  心中有梦 眼里有光

陈珍珍

11月7日深夜,此时的我,还和记者同事们一起守护茂名疫情下的黑夜,眼下正是茂名疫情最严峻、最吃紧的关键时候。立冬的夜晚,有点清冷。我觉得眼皮有点打架,困意袭来,有那么一刻的恍神,但看到同事正全神贯注地坚守,我强迫自己打起了精神,又是不眠的一夜。

心中有梦。掐指一数,我当记者16年了。从当年的“毛头青”,到今日的“老油条”,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掺杂了许多白发。这些年来,我一直没能克服一个心理障碍,每当交稿或做版的晚上,我总是忐忑不安,睡不踏实,特别是重要稿件。昨晚刚交完一条关于抗疫稿件,一夜无眠……24小时开机已经是我多年的习惯。应该说,这些年我也经历了风雨,见过了大场面,缘何我依然没能安然入睡,总记挂着那一条条小稿大稿,在黑夜中重复审核着每一个文字呢?至今我也没找到答案。俗话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还记得小时候老师问我梦想是什么,我说当一名记者。何其有幸,我实现了梦想,并一直在这个梦想的路上披荆斩棘、开花结果。也许,这就是原因吧,因为心中坚守的梦,因为责任与担当。

眼里有光。记者是时间的记录者,也是时代的见证者。文字本身没有温度,有温度的是文字后面的记者。我很愿意这样去理解新闻,理解记者,这是所有新闻记者应有的模样。十多年来,我参与过大大小小的新闻采访,撰写过几千条的稿件,有很多值得写,值得纪念。然而这一刻,让我想起的,是一次次有意义、温情的小采访。我关注视障群体,从记者之初的第一次相识,到如今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我的朋友,很欣慰曾经羞涩敏感的他们,走在街头被评头品足的他们,如今已经结婚生子,用着微信与远方的朋友交流;我关注留守儿童,从记者之初与志愿者一起到边远乡镇采访,到如今孩子已经长大了。很欣慰曾经孤僻、腼腆的他们,如今走出了大山,心里有爱,阳光而明媚……

指缝很宽,时间很瘦。一晃眼,我已迎来属于自己的第16个记者节,感慨万千。我们这一代媒体人,有幸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的时代,许多鲜活的新闻正在发生,而我们一直在路上。感谢报社,感谢自己,感谢所有的努力与奔忙,仿佛汇聚成光和爱,照耀着这个难以复制的伟大时代。


  遇见有趣的人 记录温暖的事

潘宇丽

11月8日,是第23个中国记者节。今年是我进入新闻行业第3个年头,很多时候都是很忙碌的状态,没有固定节假日,有时候早中晚都在跑不同的采访,有时候凌晨12点还在赶稿。新闻稿中简单的几句话,其实都是记者跑了很多部门反复斟酌才得到的答案。虽然辛苦,但是我觉得做记者挺好,可以用笔和镜头记录着时代的发展,每一篇署名有我的新闻稿,都让我成就感满满。更重要的是,在采访中我总会被一些温暖的人或事所感动。

援藏支教老师谢文显是“感动茂名2021年度人物”之一,2017年8月奔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2022年7月结束援藏返回茂名,历时5年。采访时,他跟我说这5年里他经历了妻子分娩不能陪伴的遗憾,也经受了父母亲生病住院不能照顾的不孝。但是他在西藏建立了与藏族同胞的鱼水之情,坚定了民族团结的豪迈之情,升华了援藏战友的同志之情。他从未后悔,能去藏区支教是他倍感荣幸和自豪的一件事。我们未经其经历的风霜,并不能切身体会其艰难,我很庆幸遇到了谢老师,能把他的故事记录下来,让很多援藏支教人共情的同时,也会给很多人带来温暖。

现在我们的城市正面临一次严峻的疫情,也让我对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在高风险地区的朋友告诉我,为了做好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她爸爸和哥哥每天都是半夜回家,天没亮就已经出门;“早上9点开始穿防护服接收隔离人员128人,帮提行李走楼梯爬上10楼,反反复复一直忙到凌晨3点,护士姐姐太累了坐着休息一下睡着了……身材娇小的年轻护士成了强大的金刚战士。”这是一位坚持在抗疫一线的医生朋友的深夜朋友圈;还有一位在村委会工作的朋友说:“我今天的故事能写一本书,接到了一些不配合的村民的投诉,也收到很多村民真诚的感谢和暖心的祝福,还有个运送医疗垃圾的小哥说他从凌晨6点忙到第二天凌晨6点……大家都在努力让茂名快点‘动起来’!”这样的基层人物在平时默默无闻,干着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在抗疫一线,他们却是“主力军”,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辛苦和付出,牢牢守住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把他们的故事讲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想这便是做记者的意义吧!

做一份工作,内心总要有些执念,既然选择成为媒体人,就注定要用不变的坚守,去捕捉瞬息万变的世界;用冷静平和的话语,去记录他人蓬勃火热的生活。我想对自己说:“节日快乐,一定要一直保持最初的这份热忱,加油!”

使命在肩,奋斗有我

更多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风采




文/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来源:茂名日报

登陆评论 我要评论
热点新闻
热点视频
专题推荐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