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集镇在苏北农村有着悠久的黄牛养殖加工传统,但大多是一家几头的散养,没有形成规模。三年前,邵允品从内蒙古一次购进60头幼牛,建起了集体所有的“徐厂村黄牛养殖场”。
11月8日一大清早儿,邵允品就接到了一通电话,得知收牛的车已在来的路上,要马上做好让牛出栏的准备。这是该村养牛场第三次肉牛出栏。“要想养好牛,首先要学会和牛‘交朋友’。每天要通过‘望诊’看它耳朵搭不搭、尾巴摇不摇、皮毛亮不亮,从它的体貌特征看它健不健康。如果牛的耳朵下搭、尾巴不摇,说明它的精神状态不好,不是受伤就是生病了;而如果牛的皮毛不光亮,那它就一定是生了寄生虫。”邵允品爱怜地抚摸着即将出栏的黄牛额头,眼中满是疼爱和不舍。

“这批黄牛是去年11月底从外地买回来的,当时它们出生还不到6个月,平均每头牛不足400斤重。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和它朝夕相处,已经有了感情。今年夏秋季节连续高温,黄牛怕热,不吃食、光掉膘,我们就把村办公室的电风扇全拿出来给它们降温。现在它们颈部的肉也都长了出来,每头能长到1400多斤。”邵允品开心地说。没等多久,收牛的大货车到了,押车的“牛老板”真的姓牛,叫牛北斗,这也是他第二次到徐厂村收牛。在牛棚里,牛北斗用手捏捏牛皮、敲敲牛背说道:“不愧是‘牛书记’养的牛,膘肥肉厚,产肉率高,俺多出点儿钱不亏。” “牛老板,你这整天走南闯北的,对各地牛源、品种、品质一定很了解。下面我们想再购买60多头牛犊,希望你能给个建议。”邵允品细细打听起现在的行情。“你们这批出栏的是西门塔尔三代牛,下一批可以购买西门塔尔四代牛,改良换代的四代牛长得更快、更好。”牛北斗熟练地介绍着,同时又把如何识别四代牛的方法详细说了一遍。

随着一阵阵吆喝,棚内的牛动了起来,沿着通道缓缓向大车走去。走到车前,头牛像突然间明白了什么,大声嘶叫着,怎么也不愿上去。
让牛出棚上车说着简单,干起来却很难,稍不留神就会发生混乱。邵允品狠下心来,指挥村里的干部和牛儿们斗智斗勇、有序引导,身上满是汗水和牛粪便,直到中午一点多,34头牛终于上车过磅秤。牛北斗直接将首批79万元买牛款打到了徐厂村公户账上,同时还叮嘱着,村里另外一个棚中的25头牛,一定不要卖给别人,他过两天就会过来买。

邵允品告诉记者:“这批牛卖完后能增加3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村里的农户看我们挣了钱,有五家已开始学着养牛,其他各村也纷纷效仿。目前镇政府已经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注册了‘大李集’商标,让我们村牵头,7个村集体入股,建起规模化养牛场,计划一期养牛800头,同时打通饲养、加工各个环节,形成产业链条。这段时间我也经常去那里看看,出谋划策,希望李集镇的‘牛’产业早日做大做强。”

“牛书记”亲手照顾的是一头头牛,
心里惦记的却是全村的生计,
以规模肉牛养殖壮大集体经济,
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希望为大家带去幸福的“牛”产业
越来越“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