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香融安 2022-12-08 10:54
作者系融安县委副书记、县长 于福坚
一江碧水千里流淌,两岸百姓幸福安康。近年来,融安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相继出台了生态建设方面的系列文件,不断织牢织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网,强化生态文明阵地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建立底线制度控源头
融安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将坚守生态底线作为立足点,把建立底线制度作为关键点,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坚持源头防控,在严格坚持污染防控制度的基础上,夯实底线制度,建立并落实“三线一单”环境管理机制,用“线”管住空间布局、用“单”规范发展行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分区的精细化管理。
在编制《融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2020—2035年)》时,统筹“三线三区”,实现“多规合一”,将三条控制线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以一张底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管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0725.76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7.5%,为守住生态底线划定绿色标尺。
健全监管制度管过程
融安县通过建立“河长制”“湖长制”,强化水环境监管与治理,以“河长制”为工作核心,形成“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协作机制,达到“河长治”,实现连续两年地表水水质全国排名前列;设置县、乡、村三级河长共275名,自2020年以来,三级河长累计巡河3.9万人次,整治河湖“四乱”问题77个,推动4条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推动了“河长制”工作“有名”向“有实”转变.落实“河长+检察长”工作以来,推动保护水资源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共15件,并首创非法捕捞水产品破坏生态资源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诉前和解公开听证会工作模式。
通过建立“林长制”,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有力推进了国土绿化,全县林地面积为233378.9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9.83%,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森林资源监管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延伸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监管机制,强化珍贵野生林木保护工作,开展野生红豆杉、罗汉松群落调查,将230余株野生红豆杉和3株野生罗汉松集中分布区划入融安县三锁鸟类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加以保护。
通过建立“田长制”,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融安县通过全面推行以“田长制”为核心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有耕地面积20967.69公顷。严格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行为。通过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强化生态环境协调监管。融安县印发《融安县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明确了45个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任务要求,推动了28个生态环境领域事项专项审计问题整改。
完善责任制度守责任
生态环境保护关键在压实责任、落实责任。融安县通过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依靠人、管住人,拧紧县、乡镇、部门、企业的责任链条,打通责任落地“最后一公里”。
发挥责任规制功能,完善生态环境破坏的刑事、行政、民事责任追究制度;拓宽责任主体制度,实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制度,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在生态环境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和公安司法机关之间建立统一的责任追究协作机制,完善《融安县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过错问责暂行办法》等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责任考评制度,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纳入考核指标,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融安、生态融安、宜居融安的生态底色,少不了关键的绿色,建设融安生态文明阵地、高地,少不了牢密的制度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底线、监管、责任制度,并将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与措施落地落细,控住源头、管住过程、守住责任,筑牢生态保护“立体防线”,生态环境治理才不会“走过场”,融安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山更绿的生态画卷才能越绘越美,才能让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敦煌市原长城加油站将变身街头花园
丘北双龙营:绿美“文明村镇”建设持续推进
【生态文明】惊喜!再次拍到金钱豹下山“遛达”
创城进行时 创建文明城市,你我都不是旁观者!
农业农村部: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到2025年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
【新闻资讯】李永辉深入部分乡镇调研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情况
魏后凯:以农业现代化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撸起袖子加油干 风雨无阻向前行沽源县持续走好绿色发展生态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