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发布 2022-12-22 16:12
在位于上犹县寺下镇富足村的富强农业专业合作社内,往年都外出务工的曾凡诚正和社员们聚在一起讨论今年的收成。以前我们村种植得很分散,农产品不统一,卖不出好价钱。现在我们统一加入合作社种了水稻、脐橙、蜜著、香菇等农产品以后,产品统了、 销路也不愁了,也不需要外出务工,在家里面照顾老人小孩都很方便,经济收入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富强专业合作社社员曾凡诚高兴地说。
近年来,上犹县供销合作社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将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开展“党建带社建、 村社共建”工作,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机制、服务载体,形成了强村固基、富民兴社的长效机制。
建立“两项"机制夯实基层党建
上犹县供销合作社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仅明确了上犹县社主要领导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是“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的第一责任人 ,还选派党性强、作风实的干部到驻点帮扶村富足村任第一书记 ,共建基层党组织。
经过几年探索,上犹县社总结出“供销合作社+第一书记 +项目"“供销合作社+村‘两委’+农民合作社+ 供销e家”两项共建机制, 着力实施“党建带杜建、村社共建"创新工程,形成了“一张网”“一条龙”的服务网络体系将服务终端延伸到田头地角,让农民朋友切实感受到便利和实惠。同时,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租赁经营、投资分红、提供服务等形式参与到合作社运营中去。
强化利益联结实现“三方”获利
上犹县供销合作社采取“供销合作社+村委+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的经营方式,带领农民走合作化发展道路,加入合作社的农民除了获得向合作社出售农产品或在合作社务工的工资收入外,还能在购买专业合作社商品时享受优惠。
在带动农户发展茶叶、菌菇、油茶等特色产业的同时,上犹县社不仅依托“供销e家” “832平台” 等电商平台做好产前预订、产后销售等服务,每年还联合组织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开展“为农民服务、促农民增收”活动,实现每户年均增收3800多元。村集体在共建中,通过以土地、房产等入股建设综合服务站的经营服务项目,可得到股金分红;通过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生产托管服务可获得一定的服务费。通过这种模式,寺下镇富足村集体经济增收10多万元。针对村社共建的生产经营项目,上犹县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站与村“两委”共同考察监督,并坚持经营性与公益性并重,既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农民群众,又保证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盈利,真正做到了三方共赢。
突出合作共建共促农业生产
上犹县供销合作社以经营带动服务,以服务促进经营,努力与村“两委”共建两个平台。以“村两委+综合服务站” 方式,由村集体提供营业设施、上犹县社提供资金,共同建立富足村综合服务站,使经营服务和党组织的管理服务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日用消费品供应、农资销售、医疗及信息中介等服务。近年来,综合服务站共开展农技培训13期,近300人次;派出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20余人次。同时,以“村“两委+电商”方式,利用部门行业优势将“富足之家” 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供销e家” “832平台”等电商平台对接,把平台打造成集收购、销售农副产品、中介服务及安排贫困户就业等于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进一步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此外,上犹县社还积极参与富民项目打造。在寺下镇,上犹县社采取“供销合作社+第一 书记+项目"的方式,与寺下镇镇村干部实施“三大项目” ,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实施“油茶低改"项目,共同筹资60余万元,帮助10多户脱贫户进行油茶低改,带动农户每户年均增收3200多元;实施茶叶产业项目,引进客商投资种植茶叶100余亩,村集体每年增收4.5万元,带动农户每户年均增收3800多元。
通过“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上犹县社完善了基层党组织,有效填补了村级党组织在服务“三农"中的短板,促进了村级政务服务、党员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体化,使村党组织服务群众有抓手、联系群众有渠道,整体服务功能得到强化和提升。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供稿: 陈庆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