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梆子沿着桑干河一路漂到涿鹿落地生根

千古文明开涿鹿 2023-01-06 14:11

戏窝子的“角儿”

- 杨秀云 -

寒冷的冬日,暮色苍茫中,走进涿鹿西头堡村“晋剧博物馆”,满室五彩缤纷描龙绣凤的戏服扑面迎来,全套乐器齐刷刷列阵,纸张泛黄的乐谱一本一本摆开……恍然间,响亮的锣鼓声热热闹闹响起,玫瑰红大幕缓缓拉开,大戏开演了!

“最早的戏服是道光三年(1823年)的一件帔子,旦角穿的,红色,样式简单,民间戏班传承下来的……”霍汉清解释,“年代越久远的戏服越简单。”霍汉清是涿鹿县民俗文化协会副会长,山西梆子爱了几十年。

“晋剧博物馆”现有戏服两百多件,其他戏曲文物一百多件。每件戏装都装着动人的故事。没有了狂风的阻隔,霍汉清的讲解流畅快意。在他的描述中,那些华丽的宽袍大蟒仿佛吸附了一代又一代名角优伶的魂魄,唰唰甩动长袖旋舞起来……

晋剧是民间的,不端架子,也不流俗,一招一式活泼泼演绎天地君臣,以百姓视角诠释古今传奇悲欢离合。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听见晋剧山高水远般的唱腔,我就会想起暗夜里看露天电影时风中鼓荡起伏的幕布,那是几代人失落的旧时光,是飘散在故乡上空的淡蓝色袅袅炊烟,是从记忆深处泛起的绵密的乡愁……听了霍汉清的讲解,我对晋剧的种种疑团找到了答案。

晋剧俗称“山西梆子”,随着桑干河的波浪流淌而来,始于明代固国安邦的大迁移。那些原本属于长城的北方子民被连根拔起,像树木一样移栽京城,撑起被战火毁灭的四梁八柱。他们凄惶的身后,连片的祖坟蒿草疯长,鸟兽出没间,随风传来大漠战马的嘶嘶悲鸣。边防重地,怎能千村薜荔?永乐十三年(1415年),朝廷重设保安州(今涿鹿所在地),撼动历史的大移民起程,一批又一批晋国后人依依惜别世世代代生活的黄土高坡,扶老携幼来到陌生的土地上筑屋耕耘。一步三回首,揪心扯肝的撕裂中,欣喜地看到滚滚东流的桑干河——从三晋大地流进怀涿盆地,像一根绵长柔韧的脐带,把飘泊的游子与温暖的母体紧紧连在一起,他们走了很远很远,没走出祖屋前老槐树下的母亲河。跟随他们前来的还有浓浓的乡音和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吃不腻的老陈醋,唱不败的秧歌腔,改不了的乡土音,唠不完的老家常……”肩挑货担、车载货物的晋商风尘仆仆接踵而来,开商铺,办票号,行商变坐商,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兴盛。在晋商资助下,“山西梆子”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史料记载,光绪年间,涿鹿县五百二十三个村中有三百二十六座戏台。到20世纪60年代,县里还有一百八十六座。“姥姥门口唱大戏,搬闺女,请女婿,外孙女子也要去……”戏里融汇着老百姓的欢笑和泪水、爱憎和希望,不少老人站在戏台下锣鼓声刚响便泪水涟涟……几辈子的喜怒哀乐瞬间得到宣泄。“《二进宫》不算戏,拾狗粪的唱几句。”一个剧种深深扎根于百姓心中,怎能不繁荣昌盛?

霍汉清在电话里边说边唱,哗啦啦拉开年代久远厚重华丽的大幕,一个又一个“名角”从历史云烟中精彩亮相,他们的魅力在于艺术品质,也在于常人难以比肩的精神境界。20世纪60年代初,身为剧团团长的一代名净蔡有山饰演《大名府》中的卢俊义,足蹬五寸高的厚底靴从两张桌子摞起来又加一把椅子的高处跳下做“垛子叉”,不幸被腰带里的钢丝扎穿肠子,鲜血直喷,他跑到后台草草包扎,强忍疼痛匆匆返回前台,直到把戏演完才被火速送往北京,做手术的医生说:“再晚到半小时,就没命了!”“河北红”席振德善于运用水袖、纱帽、搓手、顿足、摇头、甩髯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物个性,饰演过一百二十二个栩栩如生的角色,七十八岁上台依然震动全场。席振德任剧团负责人期间,从戏校学成归来的女儿始终拿不上转正指标,妻子也没有安置工作。这位绝不“封妻荫子”的“角儿”,长期无微不至照顾老师和师母,亲生儿子一样妥妥贴贴操办后事为恩师送终。在岁月的风雨中,他竭尽全力保护承载着几代名角艺术之梦的戏装,那些光华夺目的金丝线编织着黑蟒绿靠的华美,也编织着老艺人的精神高光。

六十七岁的霍汉清,声情并茂地述说“山西梆子”的一枝一叶。我忽然觉得他就是一个“角儿”。他的老家溪源村与东窑沟同属武家沟镇,位处商旅兴盛的“古道”,曾为名角荟萃的“戏窝子”,祖上有自家“戏班”。他最早的记忆就是母亲边缝衣服边拉着长声哼唱《三娘教子》,“想当年,留儿两月半……小奴才,你看娘可怜不可怜……”唱着唱着,娘落泪,他也哭。童年在县城度过,家门口就是戏园子,父亲“票戏”,经常携着他的小手去看戏。霍汉清十一岁时曾有过辍学的经历。迷惘中,大滩里风中翻卷着碧浪的苇子接住视线,他想起孙犁的《白洋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他学得投入,很快掌握要领,用别人三分之一的时间就编好一领席。他的聪慧引起老艺人的注意,“学戏吧!”“六爷”发话了,一言九鼎。“六爷”是远近闻名的“六六旦”,曾和丁果仙、王桂兰、刘玉婵、郭兰英等名家多年同台,肚里装了两百多出戏,演谁像谁。六十六岁登台吼出“一唱子”依然把台下观众震得灵魂出窍。小汉清嗓子极好,“六爷”说他“有虎音”,能成“角儿”……春种秋收,时光流逝。大地解冻时,二十岁的霍汉清返城参加招工考试,结满老茧的大手僵硬得好几次把笔掉在地上,却意外考了第一名。文艺因子浸润骨髓,以另一种形式强身健体。之后,他自学拿到大专毕业证书。有了工作,有了学历,唯独放不下对晋剧的爱。可是,嗓子坏了,再也把不住调调。他改弦易辙,工作之余操起乐器,武文场件件信手拈来。

退休后,霍汉清投身于地方戏剧研究,所著七十万字的《山西梆子在涿鹿》一书面世。义务为文化单位和观光者提供服务,同席振德、谷新声等共同把幼年便陶醉其中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搬上舞台,以晋剧表演纪念女作家丁玲……他说,县里活跃着一批“文化人”,晋剧团辗转城乡唱大戏,“陶乡”东窑沟就有老年晋剧团。

文化是一张弹弓,靠久远绵柔的力量弹射!

高亢亮丽的“山西梆子”从简陋的民间舞台上传来,携带着春夏秋冬时代云烟,化为桑干河上一波一波眩目的光。

摘自《桑干河人物素描》

杨秀云,张家口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作家、文化学者。

登陆评论 我要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新闻
热点视频
专题推荐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