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七举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今日山丹 2023-01-06 14:39

今年以来,山丹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按照中央和省、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安排部署,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在“控”上做文章,加强源头管控,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加快推进能源替代;在“调”上做文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在“改”上做文章,大力实施工艺改造、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使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取得新突破,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统筹安排靠实责任,确保攻坚任务落实落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制定《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山丹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及2022年度工作任务台账》,与8个乡镇、24个县直有关部门签订污染防治攻坚目标责任书,先后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全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2022-2023年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推进等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明确重点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半年报告、年度总结”的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截止目前,全县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向好,各项指标稳定保持在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省级考核断面马营河花寨桥断面水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持续推进。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未发生造成严重影响的生态破坏事件和较大等级以上核与辐射安全事件。

稳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效促进绿色转型发展。一是深入实施碳达峰行动。按照省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制定《山丹县“零碳”城市创建工作方案(2022-2025)》《山丹县2022年争创国家“零碳”城市工作计划》,成立山丹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将年度任务计划纳入部门单位工作业绩考核体系,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加强重点排控企业碳排放报告编制与核查工作,将重点温室气体排控企业名单维护、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及监测计划核查、环境信息平台数据审核等工作纳入监管,督促铁骑水泥公司、宏定元化工公司、腾达西冶金公司等3家企业完成碳排放报告的编制和相关数据的填报工作,为全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走深走实奠定了基础。第二期林业碳汇完成基础资料收集、分析等工作,草原碳汇项目完成样地监测及第三方审定工作。二是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着力增加风电、光伏发电等非化石能源供给,投资21.64亿元实施河北焰中49.5兆瓦光伏发电、山丹绣花庙49.5兆瓦风电场、东乐滩30万千瓦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项目,努力打造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和“千万千瓦级”风光清洁能源基地。加大城区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力度,城区供热面积达到449.8万平方米。三是推动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督促宏能煤业公司依规开展强制性清洁审查审核,已完成《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的编制和现场初验。投资2345万元的山丹县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已建成投运。涉及“两高”项目的益能铁合金公司、恒泰炉料公司的4台6300KVA矿热炉已全部拆除完毕。实施节水行动,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1户、市级节水型单位3家;降低城市生活用水的无效损耗,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积极推行安装智能磁卡水表,实行“一户一表”,居民安装智能水表34999户,安装率97%。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工业节能监察,督促5户重点用能企业编制能源利用状况评价报告,9户用能企业编制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表。四是强化生态环境准入和管控。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环境准入关口,无新审批“两高”项目。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重点生态功能区准入和“两高”项目管控要求,“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已经自然资源部已下达批复,审批办理的95个项目环评报告中均按规定增加建设项目与“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内容。甘肃山丹城北工业园区、张掖国际物流园两个开发区的规划环评均通过审查。开展企业环境安全大检查,督促36家企业完成环境安全隐患自查。五是稳步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张掖市宏能煤业有限公司花草滩煤矿绿色矿山综合治理项目已上报省自然资源厅待批。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山泥、嘉润再生等企业年利用工业废渣可达到15万吨左右,可全部消纳县域内工业固废。六是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印发《2022年全县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方案》,结合“6·5”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开展大型集中宣传活动4次,举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闻发布会,利用电视、短信、“两微”平台和其他媒介及时公布环境空气质量、环境污染信息,加大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显著增强。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现已有9所中小学校获得省级“绿色学校”称号,7所中小学校申报省级“绿色学校”称号。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已举办的全县应急管理救灾减灾能力提升、宗教统战等9期培训班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课程进行授课。充分利用张掖市干部在线学习平台,督促全县领导干部认真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内容,不断提高全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聚焦三大攻坚战及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一是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全面强化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专项行动。持续巩固燃煤锅炉整治成效,常态化开展燃煤锅炉监督性监测,县域内燃煤锅炉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县集中供热4×84MW锅炉烟气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已纳入中央项目库。科学应对大气沙尘天气,全面做好预警预报,发布沙尘暴预警信号3期、大风预警信号48期。二是聚焦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开展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回头看”检查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确保丽源节水公司等6家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的污染防治设施和21座加油站油气回收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强煤质管控,进一步完善煤炭集中交易市场、煤炭仓储分拣中心和11个煤炭二级配送网点设施设备,抽检煤炭40批次,合格率达100%。实施烟花爆竹禁限放,共查处燃放烟花爆竹案件6起,非法储存、运输烟花爆竹案件4起。细化应急响应措施,更新重污染天气下减排措施清单,落实扬沙大风严重污染天气各项应对措施。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专项活动,进一步摸清县区生态环境存在的短板弱项,及时督促整改。三是全面统筹油、路、车治理,深入开展清洁柴油车、清洁运输、清洁油品等专项行动,淘汰老旧车281辆;抽检汽、柴油7批次,合格率100%;查处无证无照销售柴油案2起。实施在用汽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I/M)制度,2家机动车环检机构、3家汽车排放性能维护(维修)站规范运行,实现对排放超标机动车的“检验—维修—复检”闭环管理。强化柴油货车路检路查和非道路移动源治理,共现场检测车辆382辆。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完成1个高速服务区、3个居民小区公24座交车停车场的充电桩建设。四是加强大气面源污染和噪声污染治理,深化扬尘污染综合整治,督促建筑工地全面落实围挡、喷淋、覆盖、车辆冲洗等防尘抑尘措施,共覆盖抑尘网4万余平方米,下发整改通知书29份,检查记录30份,整改率100%。持续加大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作业和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力度,城市建成区机械化清扫率达到70%以上,餐饮服务单位油烟净化设施及清洁能源安装使用率均达100%。强化秸秆焚烧管控,立案查处秸秆焚烧案件16起。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对县域内5家涉及消耗臭氧层物质工业企业开展跨部门联合专项执法检查,未发现违法生产、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加强噪声监管,完成城区7个声功能区的季度监测噪声,103个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和20个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点位的年度监测。

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一是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和雨污分流改造,敷设管网17公里,其中污水收集管网7.28公里;雨水收集管网9.72公里。加强县涉水工业企业监管管理,4家涉水企业排水口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实现出口水质实时监控,污水达标排放。二是着力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国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问题整改和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已完成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2项问题的整改,第二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35项问题的整改。制定《2022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对各行业用水实行以供定需、总量控制和定额用水相结合的管理体系,用水总量为1.3179亿立方米,控制在市上下达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以内。在保障生产生活用水的前提下逐步增加生态环境用水,下泄生态水量达208.604万立方米,超额完成白石崖渠首断面生态水量的指标任务。对马营河花寨桥地表水每月开展监测,县域地表水省控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常态化开展巡河检查,累计巡河达6485次。三是重点打好饮用水安全保障保卫战。巩固25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治理成果,修复损坏围栏2169米、更换水源地标识警示牌24块,界桩167个。完成2处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矢量边界信息校准核实工作。加强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的全过程管理,定期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供水厂出厂水质、用户水龙头水质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按时在政府网站统一向社会公布,从源头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四是“三水”统筹做好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加强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分别与肃南、甘州、民乐等地签署协议,共同保护河湖水域。开展河流划界工作,埋设界碑46块、界桩1800个。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登记和溯源工作。开展全县重点流域水生生物调查工作。完成11条重点河流健康评估,4户水产养殖户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登记。五是加强城市再生水循环利用。加快推动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以城区污水处理厂为主要水源,构建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在城市绿化、道路清扫、建筑施工及生态景观等领域优先使用再生水,敷设中水管网12.49公里,城区再生水利用量为176.6795万吨,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3%。

坚持保护优先、风险管控,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一是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成2021年2个村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成效评估,创建“清洁村庄”22个,新改建农村卫生户厕5392座。积极探索农村住宅小区污水治理新路径,将13座污水处理站委托第三方公司运营;新建污水处理站7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5.1%。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完成小麦、马铃薯、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42.55万亩次,挽回各类损失2200吨;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面积20万亩,覆盖率达到60.5%,主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面积31.62万亩次,覆盖率达到45%,农药利用率达到41.5%以上,农药使用量较2021年减少0.2吨,病虫害总体防效达到90%以上,实现了“两增两减”虫口夺粮预期目标。积极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尾菜处理、废旧农膜回收、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等利用率分别达到83.4%、87.59 %、88.6%、86.7%、42.7%、41.5%。二是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投资1500万元实施前窑煤矿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有效治理废弃历史遗留无主矿山。开展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未发现长期堆存的历史遗留固体废物。严格落实粮食收购和销售出库质量安全检验制度与追溯制度,共送检样品18份,其中:小麦样品13份,油菜籽样品5份。三是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严格用地准入管理工作,16处重点建设用地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评估并通过专家评审,录入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更新调整2022年度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单,督促1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制定隐患排查整治方案,完成用地土壤自行监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四是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积极推进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投资2.25亿元的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及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已开工建设。强化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与服务,督促企业规范建设危废暂存间,规范收集、贮存,同时督促企业与有资质处置单位签订危废处置协议,规范处置危废。五是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配合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调差评估和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设置监测井3眼。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一是建立健全祁连山生态环境长效监管考核机制。印发《祁连山(山丹段)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机制化工作方案》,开展山丹县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年度自评,市级综合量化评价中位列第二,省级实地核查综合量化评价结果为优秀。二是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组织实施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张掖国际物流园绿化改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造林绿化、东乐生态屏障区国储林建设等营造林重点工程21项,完成营造林3.6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6.09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补植补造4161.5亩,栽植各类苗木130万余株,完成1个森林小镇、2个森林乡村创建工作。全年新增森林面积0.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47%,较上年增加0.17个百分点,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0.5%,为近年来最高,沙化土地治理率和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66%和61.3%。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山丹县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山丹县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方案(2021-2023年)》《山丹县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2021-2023年)》,成立种植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共征集农作物种植资源15份。开展国家一级保护珍禽黑鹳及巢穴专项调查监测工作,对黑鹳分布区进行详细调查,共发现一个黑鹳种群(共11只),疑似黑鹳巢穴6个。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完成5条踏查线路81个踏查点实地踏查,共设置标准样地141个,共发现 23种外来入侵植物,10种类入侵病害,4种入侵虫害。四是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制定《山丹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20-2025年)》《山丹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方案》《山丹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22年度创建工作计划》,将6个方面32项创建工作任务分解到各责任单位,各项创建工作计划有序推进。深入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每季度对自然保护地旅游景点、水电站及建设项目开展执法检查,未发生新建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及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五是强化核与辐射监管。按季度对县域内22家单位的43台射线装置、4枚放射源辐射安全与防护设施进行检查,辐射安全许可证持证率100%。加强电磁辐射监管及污染防治,对453座通信基站开展抽查,督促整改存在的环境问题。六是严密防控环境安全风险。加强重点流域环境风险综合管控,完成全县“一河一策”和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的编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开展1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督促22家工业企业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和环境风险评估工作。

强化支撑保障,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全面强化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协调建立统一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开展打击危险废物及自动监测数据造假联合行动。开展打击危险废物及自动监测数据造假联合行动,对11家在线监控企业和8家涉危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对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持续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共查处18起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落实强制性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督促9家企事业单位完成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工作。二是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争取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11802万元,统筹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等领域。依法推行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督促5家重点排污单位购买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三是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生态环境资金投入力度,节能环保支出达到7877万元。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光伏产业等清洁能源贷款5笔7.38亿元。1户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即征即退政策,共退税10.1万元。四是实施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推行县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站专业化、市场化运行管理模式,提高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县医疗废物集中贮存站建成投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五是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落实排许可全覆盖和排污许可“双百”审核工作要求,307户排污单位全部完成排污许可申领和登记工作,覆盖全县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一证式”管理基本形成。加强依法监管依法治污,全面推行“三化两分一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模式,开展入河排污口、“清废”、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等专项行动,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685余人(次),开展工业企业执法检查364余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5起,罚款金额24.9万元,调处各类生态环境信访纠纷79起。六是完善县域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构建全县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持续保障城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稳定运行,为环境管理提供实时监测数据支撑;按时马营河花寨桥地表水、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地开展水质监测;开展全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扩大资质认证范围,力争全面达到与辖区内生态环境监管需求相适应、与承担的监测事权相匹配的资质能力,确保顺利承接县级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应急监测及其他专项监测工作。七是构建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荐申报省级生态环境领域科技项目2项,完成各领域科技成果登记10项。   (市生态环境局山丹分局  袁伟程)

登陆评论 我要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新闻
热点视频
专题推荐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