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后小伙一身老年病?这些疾病越来越年轻化,不得不防!

2023-02-22 10:06:40

近日,河北衡水
#90后小伙以为健康体检一身老年病#
引热议
该男子一向觉得自己很健康
身高体重也是健康的标准
没想到体检报告查出尿酸、血脂升高
同时还伴有中重度脂肪肝和甲状腺小结节



对此,医生表示

以往这些慢性病中老年发病率比较高
近年逐渐年轻化
这和很多因素都有关
核心原因是年轻人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
例如
长时间玩电子产品,可能影响睡眠,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空调温度不当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肥甘厚味的饮食方式也会对身体不利……
最后医生建议
年轻人要改变饮食习惯、生活习惯
有压力要适当自我调节



随着现在生活节奏加快
年轻人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也随之变大
少不了喝酒应酬,避不开久坐不动
导致一些过去六七十岁才会得的疾病
已经明显出现了年轻化趋势
比如这7种↓↓↓

1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已被世卫组织列为第二大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据统计,骨质疏松在5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超过50%。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营养吸收能力下降、钙摄入量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造成的。

过去发病年龄:65岁之后

现在可能发病年龄:50多岁

如何预防?

①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每周锻炼三四次,每次30-40分钟;

② 饮食上可多吃奶制品、鱼类、鱼肝油、坚果等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

③ 戒烟戒酒、改掉久坐不动等不良习惯;

④ 更年期女性应定期到医院检查骨骼健康情况。


2

脑卒中(中风)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也是影响中国人寿命第一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因素会使中风几率增加,《北京健康白皮书》指出,仅血脂异常一项,患病者就超过50%,其中有近1/5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

过去发病年龄:65岁之后

现在可能发病年龄:二三十岁

如何预防?

① 需注意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生活,坚持按时服药、定期门诊检查;

② 运动能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③ 避免食用猪肝、猪心、蟹黄、鸡蛋黄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④ 戒烟酒;

⑤ 保持情绪稳定,以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血压骤然升高。


3

乳腺癌

乳腺癌已成为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发病率的增速已位居世界前列,每年约有20余万的新发病例。乳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包括月经来潮过早、停经过晚、不生育、不哺乳、家族遗传因素等。此外,含激素食品的增多,以及工业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雌激素的增加等,都是导致乳腺癌年轻化的重要原因。

过去发病年龄:45岁之后

现在可能发病年龄:十几岁

如何预防?

① 适当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量,多运动;

② 学会乳房自查,有助于及早发现乳腺癌信号;

③ 35岁以上仍未婚未育、家属中有两个以上的人患过乳腺癌等,属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应尤其注重预防,定期到医院检查。


4

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

我国目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总数约有600万,居世界首位。阿尔兹海默症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年龄越大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年轻人用脑过度、压力较大等也会给老年痴呆埋下隐患。

过去发病年龄:65岁之后

现在可能发病年龄:40岁

如何预防?

① 多运动;如散步或慢跑等;多做脑力活动,日常可阅读、下棋、猜谜等;

② 戒烟忌酒,酒中的甲醇,香烟中的尼古丁、镉、铅等有毒物,都可使脑神经纤维发生颗粒空泡样变性;

③ 控制血脂、血压,保持体型正常。


5

二型糖尿病

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患上二型糖尿病

过去发病年龄:四五十岁

现在可能发病年龄:儿童期

如何预防?

① 减轻体重,每天走路30分钟;

② 适量喝咖啡,选择高纤维素食物;

③ 经常深呼吸,保证充足睡眠;

④ 45岁以后关注血糖。


6

痛风

20~40岁年轻人痛风高发的原因,除了酗酒、肥胖之外,还包括饮食结构的改变,如含高嘌呤类物质明显增加等问题导致。

过去发病年龄:五六十岁

现在可能发病年龄:30多岁

如何预防?

① 若体检时发现血液中尿酸高了,一定要重视,做到以下几点可降低痛风几率:

② 多喝水,每天保证2000ml,少量多次喝完,以助尿酸排出;

③ 禁酒,酒精易使体内乳酸堆积,抑制尿酸排出;

④ 尽量不吃海鲜、动物内脏,多吃偏碱性食物;

⑤ 少吃盐,每天应限制在2-5g。


7

黑色素瘤

我国近几年黑色素瘤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每年新增近2万名黑色素瘤患者,发病的具体原因不明,可能因过度照射紫外线、大量使用不合适的化学护肤产品等。

过去发病年龄:50岁之后

现在可能发病年龄:十几岁到二十几岁

如何预防?

① 避免日光浴项目,即使是偶尔几次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② 做好防晒工作,夏日阳光较强,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外出;

③ 每天服用适量维生素D补剂,有助防止黑色素瘤病变。


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心态外
一定要对定期体检提起重视

体检频率该多久一次?


个体体检的频率起码应该是一年一次,有条件的可以一年两次:一次全面检查,一次针对性检查。这是因为,对一些特殊疾病而言,如结核、癌症,超过一年的间歇,足以使其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此外,体检的时间间隔需要根据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和家族病史等,全面考虑来作出选择,而不仅仅是“一刀切”,都是一年一次的“年检”那么简单。


●年龄在20~39岁的人,身体健康,30岁以前,一般每两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30岁以后,一年1次。


●年龄在40~60岁,身体健康、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可每年全面体检一次。如果体质较差、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家族病史,“至少”每年检查一次。


●年龄在50岁以上,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最好每半年全面体检一次。


●60岁以上老人最好3到4个月体检一次。至少有一次是全面体检,其他的可以进行重点体检。


体检报告怎么看?


拿到体检报告后,眼花缭乱的符号和各项指标该怎么判断?

1

符号的含义











1、↑、↓:数值型指标都有参考范围,指标数值不在该范围内就会标记为上升↑或下降↓。


2、+、-:分别代表“有”“无”,即检验结果分别为阳性、阴性。


3、±:代表不确定的阳性结果。


2

异常怎么看?











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应重点关注“三系”,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三系”明显升高或降低都提示存在一定问题,例如白细胞偏低可能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偏高说明可能体内有炎症反应,存在感染。

尿常规

尿常规检查酮体阳性多见于空腹、饥饿状态下脂肪代谢物引起。血糖正常的受检者如果出现尿糖阳性,需考虑是否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有问题。尿蛋白阳性常见于精神紧张、剧烈运动、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尿胆原和胆红素阳性与胆红素代谢相关,但还可能与一些血液系统疾病有关,不一定代表肝脏疾病。因此要和血液指标及腹部超声结合起来看。正常尿液里可以有少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但在排除污染因素后,如果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增多,就需要进一步检查。

粪便潜血试验

通过粪便潜血试验可以检查到肉眼看不到的粪便中的血。当出现粪便潜血阳性时,不要只考虑是“痔疮”。

建议50岁以上人群或有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者完善胃肠镜检查。年轻人出现大便潜血阳性也不要掉以轻心,至少要进行三次连续复查。

血脂

总胆固醇是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和。偏高常见于各类高脂血症、糖尿病、甲减、饮酒、长期吸烟;偏低常见于甲亢、贫血、营养不良。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保护血管,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好”胆固醇,偏高可限制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起到抗动脉硬化作用,但也不是越高越好!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提示生活方式需要改善,饮食上建议少吃动物内脏及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建议适量运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有益于防止动脉硬化,若明显低于正常,可能与脂类物质摄入过少或消耗过多有关,持续降低,需要到专科进一步检查。

甘油三酯是高脂血症的一种指标,偏高常见于原发性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痛风、冠心病等;偏低常见于甲亢、吸收不良、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注意:血脂异常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可在专业医生建议下积极开展药物治疗。

肾功能

血尿酸是我们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偏高常见于痛风、肾小球滤过率损伤;偏低常见于营养不良、恶性贫血。

血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产物,偏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偏低常见于老年人及消瘦者。

尿素氮是人体蛋白代谢的主要终末产物,偏高常见于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小球肾炎、脱水、甲亢、尿路结石等;偏低常见于肾功能障碍、严重的肝脏疾病。

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一种参与人体蛋白质新陈代谢的酶。偏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胆囊炎、肝脏肿瘤等。

谷草转氨酶用来判断肝脏是否受到损害,偏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挤压性肌肉损失、肝癌等。

碱性磷酸酶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偏高常见于骨骼疾病、骨恶性肿瘤、肝外胆道阻塞等;偏低常见于严重慢性肾炎、儿童甲状腺功能不全等。

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较常用的有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还有糖类抗原CA系列的CA199、CA125等。一些名称与肿瘤无关的指标也可能与肿瘤有关,比如铁蛋白、M蛋白、HCG等。

40岁以上男性可通过定期检测PSA来筛查前列腺癌。

有慢性肝炎病史、肝癌风险升高的人群要定期检测AFP。

有遗传性肿瘤家族史、卵巢癌或胰腺癌风险升高的人群可定期检测CA125、CA199。

但肿瘤标志物检测不能替代影像学检查或内镜检查。

肿瘤标志物和肿瘤存在相关性,但得了肿瘤,肿瘤标志物不一定升高,标志物升高也未必是得了肿瘤。

当肿瘤标志物显著增高并越来越高,往往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来寻找可能存在的肿瘤。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要听取专业医生意见,完善必要检查,观察指标动态变化情况。


当然,只靠自己
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判断身体健康状况
所以,一旦身体不适或体检报告异常
一定要尽早去医院,决不能讳疾忌医
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
 
参考资料:临沂市中医院健康管理治末病中心、医学检验君、人民日报、微博等
编辑 | 刘怡迪
主编 | 张越
监审 | 宋锦峰  杨全胜


登陆评论 我要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新闻
热点视频
专题推荐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