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传媒中心 2023-03-02 15:11:52
斑斓海岸,春潮涌动,风光如画。2月28日,全国首单蓝碳拍卖活动在象山成功举办。在热烈的拍卖交流中,“蓝碳”这一养在深闺的生态资源揭开“神秘面纱”。 周科/摄 “这场蓝碳拍卖,是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一次有益探索。”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表示,蓝碳交易第一拍在象山成功落槌,象征着中国海洋渔业作为蓝色碳汇的重要资源,迈向了新的出发点,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向海图强,开启“两山”转化新通道,象山“蓝色经济”再次迸发澎湃活力。
上百次思想碰撞 “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随着全国首单蓝碳拍卖活动落下帷幕,全程参与本次活动的县发改局工作人员杨扬长舒了一口气。从去年7月,我县启动蓝碳拍卖交易工作开始,杨扬一直从事资料梳理工作,上百次的座谈、商讨,一沓沓会议记录、活动方案,总算把“蓝碳”给理清楚。 对于很多人来说,“蓝碳”可能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刚开始各部门开协调会时,不少人也感到蒙圈:蓝碳是什么?怎么测算?如何交易?有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杨扬说他当时也是一脸茫然。 通过查找资料,杨扬了解到,海洋是捕捉二氧化碳的高手、储存二氧化碳的宝库,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蓝碳又称“海洋碳汇”,特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海洋储存了地球上93%的二氧化碳,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 “比如,浒苔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海水和空气中的氮、磷、碳,起到固氮、固碳的作用。这次拍卖的不是浒苔本身,而是浒苔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即蓝碳。”对此,象山旭文海藻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朱文荣用其养殖的浒苔作了形象解释。 要拍卖交易,必须有具体的数量载体。我县首先委托宁波海洋研究院进行碳汇量核算。“象山海域面积广阔,具有优良的自然资源基础,特别是通过调查和数学模型显示,西沪港贝类和藻类养殖增多,生态系统不断好转,这给蓝碳交易和碳汇渔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宁波海洋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何丛颖接手工作后,就长期以西沪港为家。 结合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何丛颖和团队工作人员一起推动完成碳汇项目的设计与碳汇资源的评估;确定适用方法学,进行碳汇资源的量化监测,最终助力全国首单蓝碳拍卖交易顺利完成。
——“全国首单”来之不易
为蓝碳多元化交易探路 “总体上,中国蓝碳市场仍处于萌芽状态。”何丛颖介绍,在本次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前,全国已有5笔关于蓝碳的交易,均是买方与卖方直接交易。此次采取拍卖的形式,一来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市场价格,保障溢价空间,以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提升;二来可以唤起企业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与社会责任感;三来也是为了提升本次“双碳”活动能级,扩大影响力,为后续平台搭建提供范例。 周科/摄 县发改局局长朱约余说,通过拍卖这样一个公众活动,不仅使社会各界对蓝碳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和了解,更重要的是,激活了蓝碳从研究到评估到核算再到认证的一整套机制,使蓝碳发展有了新路径。同时,有利于健全海洋碳权市场交易制度,盘活“蓝碳”资源、推动“蓝碳”开发,打通海洋资源转化资产通道,既增加渔业养殖“绿色收入”,又加快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海洋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李忠/摄 “2009年联合国就确认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中的作用,认为蓝碳和植树造林的意义是一样的,而且它比植树造林固碳的作用更大,所以这个拍卖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蓝碳,了解蓝碳。”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年军认为,此次拍卖对象山、对宁波乃至浙江的蓝碳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之前的认知中,老百姓没有意识到海洋藻类是降碳的主力,只是觉得紫菜、海带、浒苔都比较便宜,只看到了它的直接经济效益,没有看到它的生态效益,而且觉得生态效益是虚的。现在全国第一单蓝碳拍卖后,大家就会发现生态效益是可以变现的,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希望这样的效果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蓝碳产业链的布局和规划,引领发展,拥抱蓝碳经济这一片大的蓝海。
——“点碳成金”意义非凡
实施蓝碳行动计划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象山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大潜力、最大空间所在。尤其是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都与海洋密切相关,为象山发展蓝色经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象山作为浙江省海洋大县,海岸线长度列全省第一,海域面积列全省第二,拥有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象山港白石山岛海域海洋牧场试验区和大量国际认可交易的海洋碳汇生物,具有海洋碳汇及其融合发展的突出优势和特色。 周科/摄 早在2020年,我县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相关要求,深入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思路研究,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完善创建工作体系,创新“零碳智慧”微电网运营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新模式。创新开展绿电交易,宁波象山亚帆中心、半边山沙滩排球中心两家场馆与国网(宁波)综合能源有限公司正式完成绿电交易。同时,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累计修复海岸线93.1千米,整治修复和保护海岛5个、滨海湿地220公顷,提升了海域生态环境、生态功能,群众的亲海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借“全国首单”东风,我县将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摸清碳汇家底,建立健全海洋碳汇监测体系,提升生态系统韧性,增加海洋碳汇;打造象山蓝色经济科技园,推动海上可再生能源产业融合发展。“近期我们将着手制定实施蓝碳行动计划,组建蓝碳研究院,绘制蓝碳“一张图”,成立蓝碳交易中心和蓝碳银行,创新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洋旅游+蓝碳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县发改局局长朱约余说。
——“蓝碳实践”任重道远
“碳票”变“钞票” 开辟“两山”转化新路径 □《今日象山》评论员 备受瞩目的象山“蓝碳”全国首拍活动圆满收官,象山县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又迈出坚实一步。这也为全国开展蓝碳工作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的“象山方案”。 碳交易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有效手段。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蓝碳生态系统由位于海岸线边缘的海草草甸、潮汐沼泽和红树林等构成,是生物圈中最集中的碳汇区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象山的最好资源和最大优势,象山的蓝色“碳票”可谓潜力巨大:海岸线长度列全省第一,海域面积列全省第二,拥有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象山港白石山岛海域海洋牧场试验区和大量国际认可交易的海洋碳汇生物。坛紫菜、海带、牡蛎等碳汇渔业发展迅速,造就了一定规模的人工型蓝碳,且我县海域处于东海上升流区,藻类现存量大、初级生产力高,形成了浮游植物高碳汇区。 推动蓝碳交易,发展蓝碳经济,既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的创新举措。“全国首单”的背后,蕴藏着象山向海图强的蓝碳雄心,彰显着万物开源的无限梦想。近年来,我县坚持陆海统筹,将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向海洋延伸,率先在全国建立首个海洋产权交易中心,获批省自然资源储备试点;创新开展“海上两山合作社”改革,打通“生态资源-有价资产-绿色资本”的转化路径,海洋GEP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拥抱蓝海,引领发展。如何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推动海洋生态资源变资本?我县将加强蓝碳产业链的布局和规划,组建蓝碳研究院,绘制蓝碳“一张图”,成立蓝碳交易中心和蓝碳银行,创新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洋旅游+蓝碳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蓝碳经济样板地。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通过科技创新打造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的现代海洋产业,推动发展以“海洋牧场”为主要形式的契合蓝碳标准的现代渔业,发展海洋第三产业,提高低碳产业比例,让海洋成为象山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青年对全国两会有哪些期待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建议在长三角地区增加省部共建...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马建华:修复通江湖泊生物通道 助一江...
全国秋粮收购进度加快 健全种粮收益保障
(两会声音)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魏明德:鼓励香港青年到内地支教
在鄂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集中学习培训 王蒙徽讲话 王忠林出席
在湘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学习培训 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