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融媒 2023-03-29 11:03:56
近日
重庆新闻联播播出系列报道《巴山渝水记乡愁》
「一江碧水 千年白沙」
让我们一同去感受这座千年古镇
悠远的历史与营造智慧
白沙镇面朝大江一侧,水畔有朝向东方的沙嘴,这是优良的码头,被当地人称作“朝天嘴”,向下游约100公里处就是重庆的“朝天门”。
山情水势让这里的街巷高低错落,几乎就是一座迷你版的重庆。
自明代起白沙就是川东、川南的水路要津和川黔滇驿道上的重要集镇,是运输川粮、川盐、川酒的重要港口。
经历上千年的时光,古镇街巷的容颜不曾更改。
临江陡坡峭壁上,保存完好的吊脚楼群记录了城市转型的身影,也成为白沙人对过往生活的集体记忆。
人们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山地生活的可能,在这片长江与山体之间的狭长台地上,白沙人修建了庙宇、民居和院落。
这些富有巴渝特色的建筑和街巷空间,共同构成了这处面积23.9公顷,沿长江带状布局的传统村落——东海沱。
旧时的建筑和生活智慧,在纵横交错的街巷里,栩栩如生。
建于明代末年的张爷庙,是白沙古镇里唯一保存完好的殿宇框架庙。
据记载,1934年,白沙镇发生大火,火势持续了近两天,位于街心的张爷庙始终安然无恙。
如今,这座庙宇在溯源与创新中,又有了新的功能。老唱腔与老建筑,相互交融,又彼此成全。
近年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加强指导白沙古镇保护利用与传承,规划为白沙保护留住了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历史建筑和25处抗战文化遗产。
▲点击观看《一江碧水 千年白沙(下)》
白沙,有着重庆人最质朴的山水乡愁和最美好的生活期待,更有着厚重的人文底蕴。
白沙,还有一个称呼——白沙坝。坝,是西南地区对山谷之间,河滩沉积之处形成的平地的专称。弥足珍贵的“坝”,比崎岖的山区更早迎来文明的曙光。
一座百年名校——聚奎中学,就坐落在白沙坝的黑石山上。匠心与时间,书香与园林,联手促成了古镇里的这处秘境。
百年来,聚奎中学培育出一大批名人,著名爱国诗人吴芳吉,原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原国家女排主教练邓若曾都曾在这里学习生活。
抗战时期,陈独秀、冯玉祥、梁漱溟等数十位名流来到聚奎中学,在校内的川东第一大礼堂——鹤年堂,激情演讲。
这座礼堂不仅承载着理想与信仰,还见证了中西智慧在建筑上的碰撞。东方营造技艺与西方现代审美,一见倾心,仿佛隔世的久别重逢。
经过保护修缮,入选“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的白屋文学院,也是古镇里中西融合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奇思妙想地建构,用心良苦地组合,匠人们不懈地探索融合,这些被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在白沙大放异彩。
吃一碗瓦缸豆花,喝一杯自酿烧酒,是白沙人延续至今的生活习惯。
隆冬时节,古镇还在轻雾中沉睡,驴溪烧酒的酿酒车间里,已是蒸气袅袅。
采用红皮高粱为原料,配合白沙当地清冽软水,在青石板窖池中纯净发酵,传承精益酿造蒸馏工艺提香去杂,酒体更具风味,这是延续了380年的“江津白沙烧酒酿造技艺”。
历经磨难,火种犹存。只要用心耕耘,一度失传的佳酿,依然可以再度飘香。
为更好地指导白沙历史文化名镇的规划建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推进了白沙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评估及修编工作,进一步强化了白沙古镇的全域保护与活化利用。
时至今日,白沙古镇的保护修缮工作还在升级。
石板路、吊脚楼、古村落、水码头……和三十八条百折千回的传统街巷,缠绵交织,既传承着白沙的风骨,也让白沙始终保持着古朴的风貌。
作为重庆首批市级历史文化名镇,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白沙,是集自然美景、风云岁月与青春之歌为一体的传奇之地。
经过保护修缮之后的白沙古镇,完好地保留了古镇的原始风貌,成为一张靓丽的“重庆文化名片”,也让山城记忆一脉延续。
来源:第1眼-重庆广电
【“三抓三促”进行时】“千年敦煌”走进“六朝古都”
传承千年的荥经砂器,在岁月的洗礼中始终不失其质朴和秉性,独成...
东西问镇馆之宝丨叶宝平:一件棉袍何以见证千年前东西方文化交流...
千年古砀郡,一城梨花香!
茂名非遗工匠⑧ 陈衍广:传承千年拖罗饼,匠心守护“家乡味”
千年古城阆中再现汉服文化纪 激发文旅新活力
年轻人为何热衷参加千年庙会
【当好东道主 办好世客会】邀您游龙南太平古镇,赏油菜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