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发布 2023-04-04 16:22:24
点蓝色字关注“宜城发布”
导读review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宜城市融媒体中心在新媒体平台开设《宜城故事汇》栏目,挖掘选编宜城优秀传统文化,借历史故事让宜城文化活起来,动起来,为美丽宜城建设注入强劲的文化动力。
今天向您讲述:醉美莺河
有女莫嫁:过去的莺河并不美
在宜城东山里,有一条向北流的小河,名叫莺河。 沿岸有大小泉眼七十二口,这么多泉眼,却不救半亩田,造成很多水田变旱,杂草丛生,锄了这边,那边长,常年要辛苦锄草。所以才有了下面的“嫁女”歌谣:
有女莫嫁三大畈(指辛家畈、黎家畈、马路畈),锄草锄到七月半。丢了锄头捡棉花,没有时间回娘家。
为什么?这里有段传说:位于莺河边,相传是元末义军首领陈友谅的起义基地,又称王寨。他的女婿就战死在这里。为了基地安全,陈友谅在王寨周围修筑了一条一丈多深的护城河,这条护城河破坏了当地的风水,挖掉了龙脉,从此后就再也出不了高官、人才,更出不了水。若遇到大旱之年,农民就颗粒不收,望着七十二泉眼而心叹!
还有一种说法
附近有个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见久晴无雨,禾苗干枯,就亲自到龙宫去要水。龙王怪罪陈友谅挖断了龙脉,才不给莺河布雨,以示惩罚。和尚苦苦哀求,龙王才给了他一茶壶水, 叫他拿回去。
老和尚拎着一茶壶水, 回来已是半夜时分,他高喊:“快来接水呀! 快来接水呀!”喊来喊去,没人出来,还以为他是发疯气,半夜里接个什么水?老和尚直喊到天亮,无人来接水。他一气之下,把茶壶甩到了干河沟里。茶壶摔破了水星四溅,水星落下的地方就成了一口泉眼,大水点就是大泉眼,小水点就是小泉眼,大大小小就有七十二口泉眼。这些泉眼都在低洼的地方,水流不到莺河两岸的田里,所以人们说:“七十二口泉, 不救半亩田”。
解放后,莺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兴修水利,建起莺河二库,清澈的库水顺着兴建渠道流进了村庄和农田。六十年代中期,莺河就实现了户收万斤粮,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新时期振兴乡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今天,走进莺河村,可以看到绿树成荫,石板铺就的步道蜿蜒曲折,路旁的石碾、磨盘等仿古紧致颇有特色。沿着步道往里走,可见一户户风格迥异的农家乐小院在路旁排开。依托优美的山水环境资源,打造出的水车旋转、吊桥摇曳、草莓采摘、儿童畅游等交相呼应的乡村美景,形成与原住民农旅相融,互利共赢的“醉美鹭河”。
收集整理 冯波 赵冰倩
审核 李锋 冯波
本媒体平台发布的原创内容均为宜城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任何平台和个人不得转载使用。侵权者,本中心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经济小故事丨来沙湾,且饮一杯明前茶
【群主的故事】武占斌:公益,让人生更圆满
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敦煌专场演出精彩纷呈
【最美第一书记】唐书记的三个小故事
创文故事汇 镇盛那田村:乡规民约落到实处,乡村新风换掉旧习
跟着习主席看世界丨长江对话伏尔加,这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参军故事丨丘北两个“老”新兵的二次入伍故事
宜城部署国家园林城市复查迎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