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正安 2023-04-07 10:15:09
重庆之南,贵州北部,青山隐隐,藏着吉他之都,绿水幽幽,环绕着音乐之城——这就是素有“黔北门户”之称的正安县。
2020年3月,正安在贵州省原16个深度贫困县中率先实现整县摘帽,中共正安县委也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同年8月,正安县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启了新征程。
发展吉他工业
清晨,伴随着鸟语轻啼,正安醒了。与这座城市一同苏醒的,还有126家吉他及其配套产业生产企业。
“激光开料、合桶、裁边、打磨、抛光……”走进全球最大的吉他生产基地——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生产流水线上的轰鸣声,物流车穿梭在各厂区的奔流声,工人们打包吉他的摩擦声,奏响了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前奏曲。
信步正安街头,随处可见的吉他元素,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与吉他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推动了吉他文化与吉他工业、吉他旅游融合发展,引领着正安朝着高质量发展不断前行。
时间回到1987年,正安当地人成规模南下广东务工,开启贵州有组织劳务输出之先河。陆陆续续,一个60余万人的县城,常年有20余万人在外务工,其中6万余人流向广东吉他行业,不少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2013年,正安县大力探索从“劳务输出”转变到“雁归兴正”的新路,通过“引凤还巢”,首家由正安人带回的吉他企业落地,将吉他产业引回正安。
引来了一个企业,聚集了一个产业。如今,在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内,百余家吉他及其配套产业汇聚于此,形成了产业集群,年产600万把吉他,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辐射带动了1.5万余名群众实现稳定就业。2021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乐器协会授予正安县“中国吉他之都”称号;2023年3月,正安县吉他文化园区获“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授牌。
“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吉他园给了我机会保障一家人的生活。”因丈夫受伤残疾,李绍秀自2017年开始已在吉他产业园工作近5年。
“我现在是一名‘正安吉他工匠’,熟悉吉他制作的上百道工序,每个月能拿到6000多元,比在外务工强多了。”贵州塞维尼亚乐器制造有限公司车间主管韦会勤向记者介绍。
在正安,像韦会勤一样在吉他生产一线的“正安吉他工匠”有1.5万余名,他们用双手制作出一把把吉他,出口到世界各地,也用双手实现增收致富。
“看着产业园的企业聚集,吉他产业在正安发展得越来越好,我相信,随着正安吉他从吉他产业、吉他文化、吉他旅游的发展,正安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作为第一家落地正安的吉他企业,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郑传玖,从打工仔“蝶变”成为一方产业带头人。
如今,正安吉他产业集群,形成了产业涡流,成为了投资洼地,成为了就业黄金区,吉他产业的蓬勃发展,让1.5万余人端稳饭碗,脱贫攻坚期间,保障了6690人的稳定脱贫。
布局农业产业
金秋十月,正值秋冬种植的好时节,在正安县的田间地头,只见产业导师们忙着向村民传授种植、管护技术,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带头走出乡村振兴的正安路径。正安县兴办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培育农民导师,便是培养本土人才的成功探索。
“从方竹笋种植到管护、采收,黄文体始终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免费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还帮助我们统一收购方竹笋,大大增加了我们发展方竹笋的信心。”提起农民导师黄文体,新州镇顶箐村村民韦纯江竖起了大拇指。
在黄文体的帮助、带领下,新州镇顶箐村及附近村居的400余户村民开始种植方竹笋,为新州镇发展产业致富奠定基础。
行走在正安乡村,处处茶山黛立、绵延起伏,入目皆画。这是该县的一个“明星产业”。
土坪镇明星社区茶农伍传均是当地出了名的种茶能手。虽然他总是吐槽采茶季的辛苦劳累,可当别人劝他干点别的事的时候,却又急了起来,“不行,谁不让我种茶我就跟谁急,一亩地一万多元的毛收入,上哪里找?”
正安县高度重视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利用资金鼓励群众发展茶产业。土坪镇、中观镇、小雅镇、流渡镇等高海拔区域均种植了白茶。如今,各个村寨都在发生变化: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瓦片房变成了小洋房,群众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目前,正安县累计建设茶园31万亩,其中白茶18万亩,辐射带动茶农5.5万户20万余人持续增收。正安白茶也先后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贵州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正安县也获得“中国白茶之乡”、2020和2021年全国百强产茶县。
图片来源于正安文旅
近年来,正安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为抓手,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形成了“1+2+N”的产业发展格局——1即把以白茶为主的茶产业作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2即把以辣椒为主的蔬菜产业和以生态家禽为主的畜牧业两大产业作为辅助产业;N即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方竹笋、中药材、花椒、野木瓜、高粱等多个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确保户户有增收产业,人人有致富门路。
培育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群众“富口袋”,还要“富脑袋”。乡村振兴离不开文明乡风的滋养,产业发展的同时,乡风文明也是正安县打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全县开展“乡风文明示范户”“最美家庭”“最美正安人”等评选活动,在乡村树立“标杆”,让村民知晓,向他们看齐,是正安县提升居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的有效尝试。
在中观镇鲜光社区十二盆组,“最美正安人”——赵友良、简琴夫妻,虽然身患残疾,却凭借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勤劳摆脱贫困,并在政府的帮助下,生活越来越美好,更是凭借勤劳和家庭和睦,成为当地的模范。
图:赵永章
“我是她的眼,她是我的手,我们做什么都在一起,就像村口那两棵大树,我们相互搀扶,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赵友良夫妻相濡以沫、勤劳奋斗的故事,不仅成为村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新华社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后,更是感动了无数人。
“赵友良夫妻身患残疾,却从未想过等靠要,想着凭借自己的勤劳,去换取美好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中观镇村民王德木说。
近年来,正安县通过广泛开展“乡风文明示范户”“最美家庭”“最美正安人”等评选活动,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单位(村)4个,3人分别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正安县文明委获第四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面推进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农村群众基本素质不断提升,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提升了居民精神风貌、培育了文明乡风。
不一而足。在培育文明乡风的过程中,开展“乡风文明示范户”“最美家庭”“最美正安人”等评选活动,只是举措之一。
放眼正安,市坪乡的“党建+村管事”筑牢了乡村振兴桥头堡;在芙蓉江镇,6支志愿服务小队,成为村民共治、共建、共享的重要举措;在谢坝乡谢坝村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由党员、五老人员、在外乡贤、村干部、网格员等组成的15人村民理事会,成为了该村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付忠礼是我们村德高望重的人,村里有纠纷,都会请他帮忙协调。他还会为我们宣传一些党的政策,在发展产业的时候,给予我们建议意见,是我们的贴心人。”谢坝村中坝一组村民付远高口中的付忠礼,便是谢坝村村民理事会成员之一的退休党员干部付忠礼。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正安县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村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如今,放眼望去,正安的村庄里、田野上,乡村振兴“四梁八柱”基本构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绝美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延伸阅读
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征程,正安县积极抢抓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新国发2号文件带来的重大政策机遇,抢抓东西部协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对口帮扶机遇,借助澳门和横琴优势资源,围绕“共建一个园区、共兴一个产业、共创一个品牌”的思路,以人才为抓手,全力做响正安“吉他之都·音乐之城”的城市名片,将正安吉他产业园建设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着力打造世界著名吉他产业集聚地。与此同时,正安还将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现代化,全力提升茶、竹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机械化水平,为正安建成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文 骆礼俊 杨媛媛
乡村振兴正当时‖“三清两建”见成效 乡村振兴添活力
洛宁长水:肉牛养殖托起乡村振兴致富梦
乡村振兴正当时‖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宜居宜游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正当时‖加快运营赋能 打造“和美”寺上
乡村振兴看洛宁:培育新业态,奏响振兴奋进曲
生态四县排名第一!和美乡村看洛宁!
乡村振兴正当时‖发挥红色资源优势 党建赋能乡村振兴
河南许昌建安区:让“四好农村路”成为振兴“高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