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新闻 2023-04-19 12:52:10
从搬离到回迁,绕不过一个“水”字。从“水患”到“水利”,从“水兴”到“水美”,这个圩区村庄因水而建,又为水所困,在人与水的较量中,探索出一条人水和谐、因水而兴的“治水”路,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三年两荒,土地不出庄稼,生产难以自足,一些村民开始搬离这里。“仅1999年,就有四五百人搬离。那些年,大家也没信心发展产业。”姚礼彪说。2004年,三个村子合并成一个村,取名新丰圩村,寄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据姚礼彪回忆,那些年一到汛期,村民齐上阵,上堤防汛、送物料,“在近几年的水利工程建设中,涉及土地、庄稼的纠纷很快就能得到解决,村民都十分支持。” 加固升金湖堤防,改造杨墩站、新河口站……历届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先后投入4亿余元,对广丰圩防洪排涝设施进行全面提升改造,防洪能力显著提升。 政策暖风纾解了村子的“外患”与“内忧”,也让一些村民放心大胆发展规模化种植。村民胡善明一下子承包了140亩土地,“虽然当时没有大面积种植经验,但是很有信心。” 一亩土地流转费从90年代的35元涨到现在的520元。村民土地收益稳定有保障,土地流转进程加快,全村9000亩耕地,其中8200余亩已实现流转。村里先后成立益农水稻、耕根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管、销一条龙服务。“从耕地、播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收割,都是机械化!”向泽定承包的土地也扩大到350余亩。 种粮大户规模种植有了经验,种植效益稳步提升,但亩均效益很快面临瓶颈。“土地高产时,一亩水稻能收900公斤,经过多年耕作,产量一直维持在700公斤左右,种粮大户收益上不去。”姚礼彪告诉记者。 农业现代化不仅要规模化,还需特色化。“我们村2001年就开始养鳜鱼,不论是技术还是产量,在全县乃至全市都是鳜鱼养殖产业的一面旗帜。”姚礼彪自豪道。新丰圩村现有39户80人从事鳜鱼养殖,养殖面积达到2000亩,这里的鳜鱼已端上全国餐桌。 养鱼先活水。2022年,新丰圩村投入424万元,完成760亩池塘标准化改造和1000余亩池塘尾水治理,为亩产效益提升提供了基础支撑。 不同于其他村子,蜿蜒的河道是新丰圩村独有的自然风貌。为方便生产生活,村民习惯依河而居。这些年,由于河道淤积萎缩、水生态恶化等问题突出,带给村民的困扰多于方便。“过去河两边杂草丛生,河水几乎断流。天气一热,蚊虫乱飞。”家住六渡河边的村民孔德丰告诉记者。水里出问题,根子在岸上。2021年以来,新丰圩村结合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建成1座日处理能力100吨污水处理站,铺设7000多米污水管网,实现中心村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我们已分批完成全村80%农户改厕,今年将实现全覆盖。”汪克文说。该村对六渡河、南闸河等4条河道进行清淤,并围绕“水美乡村”主题,修建古河公园、休闲步道、文化广场、休闲亭等景点。如今,河边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当年赤壁“借东风” 如今“渔光互补”产业兴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国家级海洋公园!这个海岛建设规划来了!
大学生“旅游特种兵”是这样游池州的!
池州这位“90后”小伙,辞掉工作回家照顾瘫痪父亲
池州城区这些藏在街巷里的“小修小补”店,你去过吗?
上犹这个省级文明村,田园如歌入画来
"坑中不坑"!看上犹这个小山村是如何“出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