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山丹 2023-05-23 16:01:47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域性美食,在河西走廊家喻户晓,让每一个隔着屏幕看到它的人垂涎三尺,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立刻出发去吃一顿,这道美食就是流传千年的丝路美食——山丹炒拨拉。
古丝绸之路上的山丹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民族混居地,内地新老移民聚集的河西走廊,饮食上也具有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相互融合的特征。随着丝路旅游大热,河西走廊著名的街头小吃“炒拨拉”,也成了深受中外游客欢迎的“网红小吃”。
假如你来到山丹,炒拨拉摊子定会让你驻足流连——通常是在夜市小摊,一位炒拨拉的焉支姑娘右手执锅铲,左手摇风炉,在升腾的火焰中,羊杂、洋葱、青椒和热油嗞嗞作响,往往还没等火势全收,食客们的筷子便不安分了。
炒拨拉是一个令人惊诧的名词,但对山丹人而言则是一种寻常的地摊小吃。“炒拨拉”三字完全是根据山丹方言推测而来,正确名称该如何书写,无从考究。按一般烹调术语讲,“炒”是指在锅内放油,下生料炒熟。至于“拨拉”二字则应是对“炒”这一烹调技术最为通俗的形象描述。原料来讲,主要是羊下水,如心、肺、肠、肝、腰花、肚子等等。吃法来讲,一家人,或朋友,少则两三人,多则十数人,紧紧围着大圆盘挤成一堆,吃得兴起,纷纷拿起筷子迅速向中央伸去。
神奇的炒拨拉,受到跨越时空人们的挚爱,源于它的传奇。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升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骑兵万人从陇西出发,进击河西匈奴。将帅传令,就地犒劳战士。由于灶具有限,有人提议将盾牌翻转过来以充灶具。不多时,一排以石为灶,以盾为锅的炉灶平地而起,肉食供应不及、干脆把肺、肝、肠、肚、心也清洗了下锅!
烟火升腾中,庆贺胜利的美食诞生了。战争的硝烟散去后,人们总是怀念得胜后的那一次沙场庆祝。留在山丹的军人们总会时不时翻出盾牌,翻炒拨拉一锅胜利的回忆!
时光如箭,岁月如梭。二千多年的风云变幻,已把那一排排盾中美食淬炼成了绝世美味。品它,可知历史千年;品它,可知解甲归田;品它,可见商旅往来;品它,可见繁荣兴废……
现如今炒拨拉以炭火小炉支以铸铁鏊子,将准备好猪、羊肝、肺、肚、肠、心、腰子等切成大小寸余的条或块,佐以调料、洋葱、蒜苗等下锅,以猛火爆炒,翻腾拨拉之间,以少许烈酒去腥,则烈炎在食材上腾空而起,快速拨拉翻炒至火熄之后,这些普通的食材已经完成了它们的涅盘。炉盘上轻脆的滋滋声伴着蒸腾的热气把诱人的香味送至围坐的食客面前。
这样烹炒的食物麻辣适度、肥而不腻,烟熏火燎,稍凉之后食客可自行翻炒加热,美味可口。冬春季节,热热乎乎,温暖你旅途中失落的情绪;炎炎夏日,大汗淋漓,唤醒你心底尘封的豪气。你喜、怒、哀、乐的情绪转换,便在山丹炒拨拉的安慰中自动开启。
炒拨拉的摊子往往是小城夜晚一景。小小食摊,往往直接暴露在路人眼皮下,风季也不过是用帆布篷简单围个排档。暮色苍茫中,一众食客,坐在街头,围着一只巨大的、奇香扑鼻的大锅现炒现吃。那种活色生香的嗨吃场面,比任何美食广告都直抵人心。炒拨拉是个很怪的名词,但却是山丹有名的小吃。这寻常的吃食,一如山丹民众的朴实无华,醇厚但却神气内敛,要想领略其风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往往是需要在繁琐凌乱的日常生活背后去慢慢琢磨的。
当你来到河西走廊的山丹,坐到这烈火烹油的鏊子前,你会一下子变得舒展、坦荡,倘若小酌几杯,温吞娴雅的你甚至会变得粗犷、激昂。生硬的风打在你脸上,重口味的炒拨拉刺激着你的肠胃,你不得不学会慷慨悲歌,不得不学会肝胆相照,不得不抛弃日渐精巧曲折的心思,直来直去地与此地的人物打交道。
如果你来到山丹,请一定别忘了吃炒拨拉。在帐篷里,在野天野地里,在夏日的凉风里,在冬日的炉火旁,这种不甚讲究的混搭食物里,藏着简古、朴素的人情世道。
如果,还想品到人生百味,来山丹,让炒拨拉,把它们一一交给你的味蕾!(山丹融媒)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江苏吴江:“破茧”闯出“新丝路”
江苏吴江:“破茧”闯出“新丝路”
【C大调】千年丝路话传奇 老腔新唱抖精神!
看一块新能源车电池如何“淬炼”合格?
【“三抓三促”看山丹匠心铸辉煌】多元新业态赋能 探索农文旅融...
走进丝路马都 畅游五彩山丹(二):有一种幸福叫回家 有一种味道...
【“三抓三促”看山丹匠心铸辉煌】农文旅赋能 绘出和美乡村新图
【媒体看山丹·新甘肃】山丹县东乐滩上“追光逐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