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科右前旗 2023-05-25 14:12:36 点击量:563
远山如屏,沟谷深邃,阳光映照下的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红色广场愈发明亮。1946年9月1日,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在巴日嘎斯台乡兴安村诞生。从此,革命的火种点亮了兴安村人民的希望,渐成燎原之势,“不怕牺牲,团结奋斗,求实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78年的革命历史悠长,种下的跟党走、谋幸福的红色种子茁壮成荫。此时的革命老区人民左手传承革命历史之“红”,右手托举生态经济发展之“绿”,乡村发展奋起而上,居民收入增长到建立党支部之时的55倍。
老区·“破圈”的新探索
除了富足的乡村引外界羡慕外,更让人好奇的是偏于一隅、曾为建立政权洒热血的革命老区如何与“共富”愿景同频共振?
探究兴安村“破圈”发展缘由,就不得不回顾兴安村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从1946年李国芳任兴安镇(现在的巴日嘎斯台乡兴安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开始,到目前历经12任党支部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穷尽全力在“村容美”上做文章,在“发展强”上下功夫,在“治理和谐”上绘新图。
村民郭海峰回忆,爷爷郭作民曾在1976年到2000年间任兴安大队队长及大队主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兴安村不仅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建兴安水库、集体造林等,还推行玉米移栽等农业种植技术,鼓励群众从事家庭养殖业,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修建兴安水库,全村老少齐上阵。下游的水库村、吗呢吐村、良种场村都借上力了,4万余亩耕地旱涝保收。”曾参与兴安水库建设的村民杨忠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感叹兴安村人勇于担当、艰苦创业的精神。
兴安水库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兴安村人吃水、用电和耕地灌溉的问题。如今的兴安水库不仅承担了调节水量、防旱抗涝的作用,还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旅游。
1982年,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是为兴安村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走上了振兴之路,建砖厂、建糖化厂、建农副产品经销处、搞客运……兴安村的发展有了惊人变化:粮食总产由1981年的800余万公斤猛增到1200多万公斤,人均收入由20余元跃升为200余元。
火种·“拓荒”的新局面
致富的“火种”点燃后,最终要靠自己经营维系,产业发展才是“长久之计”。这,就不得不提到曾在2001年到2018年担任兴安村党支部书记的战洪权,为建设美丽家园,保护绿水青山,战洪权及村“两委”成员关停了砖厂、糖化饲料厂,先后争取到了国家、自治区关于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千村扶贫、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
回望过去,不论是千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还是京津沙治理、退耕还林等项目的实施,兴安村始终坚持“富民为始”的初衷,铺展开兴安村发展的“大通道”:耕地面积由最初的不足千亩发展到如今的2万多亩,打深水机电井139眼,铺设输电线路25公里,营造防风林1万延长米,“田成方、林成带、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效农田基地绿满田畴,耕种规模得到扩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筑牢了粮食生产基础。牧业生产与之比翼齐飞,从引进优质小尾寒羊、绒山羊、奶牛,到目前大力扩繁养殖的萨福克肉羊,牲畜存栏由原来的不足2000头(只),发展到现在的存栏2万多头(只),相继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5个,变的不仅是数量,变的更是从散养到舍饲养殖的经营方式。
兴安村人靠着坚强信念,经历几代人的“植此青绿”,把46座秃岭上1.46万亩荒山“绣”成了林海,552户村民住上了新居。通过财政奖补和土地整理项目,使1万亩耕地得到有效治理,亩产增收1000余斤,人均增收1000多元。全村共建458栋温室蔬菜大棚,种植结构逐步调整。机械修配厂、便民酒店,水泥砖厂及保温建材厂等相继筹建,集体资产突破5000万元。集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公益事业建设,幸福楼的建成使48户老年人家庭和特困户搬进了新居,16户无房户住进了幸福院……
“现在的兴安村不就是咱老百姓一直想要的农村嘛,咱们知足了!”村民张连军从内心喜欢家乡,一户一舍,鸡犬相闻,一宅一院,菜畦葱绿……张连军感叹兴安村的变化。
融合·“红绿”的新聚变
从“荒”到“绿”,一步步收获,一点点增加,点点滴滴的变化中,都洋溢着兴安村人的精彩和感动。前期“播撒下的种子”如今在兴安村已成“一菜”添活力、“万畜”唱主角,全年棚菜收入达350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养殖户依靠养殖牛羊等收入100余万元,户均增收1万多元。
不少村民抓住“家门口”经济,开起了饭店或小卖铺。“以前很少有人来,现在是一批一批团队走进来。”71岁的村民李凤玲和妻儿经营着一家面食店,这些年来,他们目睹了村子从基础设施落后到配套服务健全、从冷清到热闹的转变。要说最让人高兴的,还得是黄泥路变成水泥路。李凤玲欣喜眼下的幸福生活,“有轿车没路开”的囧境不复存在,也正因如此,许多项目投资人会优先考虑到兴安村投资。
“找到契合乡村发展的业态十分不易,我们希望‘以红引客,以绿留客’带动乡亲们致富增收。”现任兴安村党支部书记周智慧说,对兴安村而言,70多年的党史不仅写在典籍史册里,更有厚积薄发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兴安村逐渐把“生态绿”“基因红”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深入挖掘李国芳等老一辈革命先烈的革命故事,发展体验式、沉浸式旅游活动。前来兴安村游玩的客人可以身穿红军装、肩背红军包,走红军路、吃红军饭、聆听红色故事,深刻感受革命情怀,进一步加深“兴安村印象”。兴安村红色旅游被评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纪念馆也成为了全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情景剧《半扇门板》向世人展示了老区最夺目的底色和印记。如今,兴安村形成了民俗体验、乡村休闲、红色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村民从卖余粮“一金”收入,向土地流转、农具出租、经营农家乐、售卖土特产等“多金”转变,更让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转化而来的联结机制鲜活了起来。
从为吃饭发愁到畜肥果香仓廪实,兴安村正从“红绿融合”的创新到“红绿生金”的生态价值转换,2000多名兴安村人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一二三产融合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
由此,兴安村人许下这样的愿景:未来5年,在兴安村,休闲农业的潜力将进一步被挖掘,农业和互联网的结合将日益紧密,“共享农场”将成为新时尚,革命老区的“红”与“绿”不断融合“聚变”。
兴安村有这样的底气!
科右前旗融媒体中心:时秀霞
通讯员:吕颖杰
一审:罗 璇
二审:赵宏伟
三审:白海顺
编辑:张丽荣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科右前旗融媒体中心
需要您的一个“在看”
新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发布
遵义:将红色基因转化为一站式建设成果
乡村振兴光影同行红色观影担使命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人事...
池州有个村庄,把游客变成了住户!
讲红色故事 做时代新人 安徽太湖县北中镇宣传巜吴生禅烈土》精
省名录公布!茂名“红色地标”+3!
人美、村美、环境美 养田庄村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提升村庄魅力
韶山村:创新发展红色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