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花茂村: 返乡“农创客” 幸福“花茂人”

中国农网 2022-10-21 19:28

盛夏,沿白腊河而上,走进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一幅白墙为衣、青瓦成房、溪水环山的乡村美景跃入眼帘,田野里“新农人”耕作、农家乐里“农家人”传菜、陶艺作坊里“手艺人”弓腰劳作,拾阶而上的游客拍照赏景,定格着如画的风景。

今日的花茂景象,得益于党的好政策。近年来,花茂村通过脱贫攻坚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曾经的“荒茅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中,曾经外出讨生活的花茂人怀揣梦想返回家乡,种地开店搞经营,成为新时代的“农创客”,他们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引领乡村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新农人”种绿了山川

沿着乡间小径前行,来到花茂村环山组,一片花椒树绿了山头,浓郁的花椒香随风飘来。这是返乡“新农人”杨清华捣腾的“宝贝”。

2016年,在村干部的动员、朋友的帮助和优惠贷款政策的支持下,杨清华结束了12年的出租车司机生涯,自费到重庆学习花椒种植技术,购买了1万余株花椒苗,回村流转了100余亩坡地种植花椒。

六年如一日。杨清华天天“泡”在花椒地里,认真观察花椒长势,刻苦钻研,最终成功总结出了一套符合本地气候和土壤特性的花椒管护技术。如今,他的百亩花椒林不仅成了花茂村农业发展示范带,也带动周边30名群众走上致富路。

创业路上,满是荆棘。但“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一直激励着这群归乡之人。

顶着烈日,母光枚戴着草帽,往她的花卉苗圃走去。观察记录花卉的颜色、形状以及温度影响,这早已成为她每天的必修课。回乡创业的5年里,养殖合作社、辣椒种植……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

谈及创业,她由衷地感慨道:“感谢党和政府好政策,让我们不用再外出飘荡,在家门口就有广阔的创业天地,我觉得自己还能再干30年!”

人兴才,产业旺。在大批返乡能人的带动和众多群众的参与下,烟、稻、鱼、鸭循环农业正点缀在花茂村水墨画般的乡间,更是让村民的腰包日渐鼓了起来。

“农家人”烧红了日子

“土货”的记忆,承载着无尽的乡愁,地地道道的农家菜最是解馋。当盬子里的蒸气遇冷,凝成蒸馏水,滴在鸡肉里,化气为汤,做好一罐盬子鸡需要四五个小时。

每天慕名前来“红色之家”就餐的游客络绎不绝。到这里饱餐盬子鸡,一般都需要提前预约,这是花茂村的“老味道”。

在外务工多年的王治强想到落叶归根,便回乡开办了花茂村的第一家农家乐,因院里曾住过红军,取名“红色之家”。在他的精心经营下,“红色之家”年纯收入已突破百万元。

每个游子都有一个回乡梦。他们用自己的坚持与热爱,为花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欢迎各位粉丝朋友来花茂村做客,这里山清水秀、天气凉爽、美食云集,绝对让大家来了以后还想来。”打开名为“播州区枫香镇苟坝印象”的抖音号,陈义兵正在通过短视频推介家乡,他是“苟坝印象”负责人。

从生态养殖基地到乡村农家餐桌,从陶艺体验到民宿体验,从8个员工到20余个员工,从外出做房地产销售补贴运营到年营业额超300余万元,陈义兵还把民宿的部分收益出让给了村集体,增加了集体收益。

花茂村的 子鸡成为了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数以万计的游客不远千里前来只为喝一碗“不掺水的鸡汤”。乡村旅游与乡愁味道的相遇,让花茂农家的日子更红了。

“手艺人”耕活了山村

半盏油灯半盅酒,千年古纸千行诗。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视察时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一句话,让离家多年的张胜迪回到了花茂村。

从小看着外婆用古法造纸的张胜迪,创办了“花茂人家”,投入200多万元打造集展销、教学、传承为一体的文化工坊,以制纸和酿酒为核心,开发出台灯、书本、手账、明信片等周边产品。

现在,“花茂人家”一纸一酒吸引50万人前来参观,工坊单次接待人数最高达3000人次,年收入达220万元。

一缕乡愁,一次创业,一场场乡间邂逅,是花茂游子与乡愁的“双向奔赴”,“从大山走出来,又回到大山去”成为了花茂人的常态。

在外务工24年,年薪超过20万元的杨波看见家乡在拍摄电视剧《花繁叶茂》时,深受感触,便回乡创办了孔雀山庄。他先后创建了以土陶为主的“藏宝馆”、土陶研学基地、学生夏令营基地等,不仅成为了党建、团建的热门地点,更深受小朋友们的青睐,去年的接待人流量就达6000余人次。

昔日茅荒地,今日花茂村。在这漫长的路程中,这些“农创客”最熟悉他们脚下的土地,对花茂的感情最深,也成为了花茂村的“代言人”。

据统计,2015年以来,花茂村返乡创业就业人数超800人,占比超过在外务工总人数的85%。

花茂村以乡情为牵引,推动各类人才回乡创业,实现以乡村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是贵州省实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大工程”的一个缩影。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号角全面吹响,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农人”、善经营的“农创客”正源源不断涌向乡村,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力量,演绎着一场场山村巨变,一幅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登陆评论 我要评论
热点新闻
热点视频
专题推荐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