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正安 2022-11-28 16:20
正安县,偏居贵州一隅。2020年3月,该县在全省16个深度贫困县中率先实现整县摘帽,中共正安县委也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同年8月,正安县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启了新征程。
新的“赶考路”,正安县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四兴乡村”为统揽,擘画着乡村振兴新画卷。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为正安实现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从“凤还巢”计划到“新青校”导师,从“双培养”工程到东西部协作人才帮扶,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正安县走出了一条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为正安这座不沿江不沿海又无铁路的内陆城市,注入了澎湃动力。
年产600万把吉他,年产值达60亿元的全球最大吉他生产基地——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便是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范本。
吉他产业的发展并非偶然。1987年,正安“300娘子军”南下广东,开启了全国有组织劳务输出的先河,到2013年,正安这座66万人的县城,有20余万人在外务工。
“把人才吸引回来。”抱着这样的念头,正安开始了艰难的招商之旅。
2013年,正安县在招才引智中主打“乡情牌”,“踏破”老乡们的门槛,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速“正安崛起”的意见》等政策,制定了系列人才引进工作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引进正安籍在外优秀人才,开展“凤还巢”计划,健全完善引进人才服务机制,加强县内企事业单位与正安籍在外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合作,引导和鼓励其回乡创业,参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在此背景下,正安的吉他兄弟郑传祥、郑传玖带来了第一条生产线。自此,吉他开始扎根在这座小城,在黔北大地书写出从无到有的工业故事。
回来了一个企业,聚集了一个产业。在家门口做吉他,成为正安人就业新方式,劳动力流通已经不是曾经的“只出不进”状态,一大批技术人才从“出口”转“内销”。6万多人返乡创业就业,以才兴产,助推吉他产业实现“井喷”式发展,形成了111家吉他及其配套产业的产业集群,也逐渐形成了“吉他工业、吉他文化、吉他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正安吉他 陈颖 摄
如何持续释放人才发展活力?正安县不仅依靠6万多返乡创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回流,同时,打造“吉他工匠”劳务品牌,通过建设省级吉他大师工作室1家,市级吉他大师工作室11家,以老带新、熟带生、岗前、在岗短期培训等方式培养人才,并通过校企合作,在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吉他制作专业,充分利用园区企业等丰厚资源开展培训活动。从2019年起,每年培养吉他制造技术人才158人。
如今,正安县的人才服务从大打“价格牌”“政策牌”,逐步演变为人才系统的构建,强化引进、重在培养,人才培养覆盖吉他制造、文化、旅游全方位各方面。
镜头转向正安的田间地头,人才依旧持续释放着源源动能,只见产业“导师”们忙着向村民传授种植、管护技术,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带头走出乡村振兴的正安路径。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正安县兴办“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以下简称“新青校”),培育农民“导师”,便是培养本土人才的成功探索。
“从辣椒种植到管护、采收,李祯玺始终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免费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还帮助我们统一收购辣椒,大大增加了我们发展辣椒的信心。”提起农民导师李祯玺,瑞溪镇瑞溪居村民高光秀竖起了大拇指。
在李祯玺的帮助、带领下,瑞溪镇三把车村及附近的村居的500余户村民开始种植辣椒,为瑞溪镇发展产业致富奠定基础。
4年时间过去,“新青校”以燎原之势,在正安各个乡镇办起了181间分校,成功打造了570个产业实践基地。先后聘用了1364名导师,培训农户20万余人次;先后培养了入党积极分子700余名,培育村级后备人才640名,增强了乡村吸引力,促进各类人才和资源汇聚乡村,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更是荣获了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奖。
不止于此,正安县还借助“双培养”工程和东西部协作等平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新国发2号文件所聚焦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打造产业兴村更富裕、文化兴村更自信、人才兴村更乐业、生态兴村更美丽的“四兴乡村”,奠定人才基石。
人才夯实,有效增强了乡村“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也为产业振兴奠定了扎实基础。伴随着人才不断汇聚正安,正安逐步踏上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在正安县土坪镇明星社区,返乡创业的居委会主任惠超,用7年时间,带领村民发展茶叶7000余亩,每年茶叶产值超700万元,让当地集体从“空壳”,到积累300万元,走上了做大做强集体经济的梦想之路。
在市坪乡龙坪村,“85后”小伙谢勇返乡创业,5年时间,从种植10亩羊肚菌发展到410余亩,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千余人次,累计创造产值超千万元……
不一而足,“人才兴村更乐业、打造产业兴村更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在珍州大地铺展开来。
近年来,正安县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工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统筹山区坝区林区,深化“一县一业”,做大做强“农业八大主导产业”,推动形成了“1+2+N”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提高产业经营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安县确保了户户有增收产业,人人有致富门路,农业产业常年带动20余万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吉他生产等工业产业辐射带动了1.5万余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产业振兴筑就了农民增收的坚实基底。2021年,正安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747元和13588元。
然而乡村振兴,不仅要让群众“富口袋”,还要“富脑袋”。
2022年,遵义市立足自身实际,对照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提出探索开展产业兴村更富裕、文化兴村更自信、人才兴村更乐业、生态兴村更美丽的“四兴乡村”,为正安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指明了出路。
如何让“文化兴村更自信”“生态兴村更美丽”?完善基础设施是前提。
王颖摄
近年来,正安县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五年行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全面加强乡村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风尚。广泛开展“乡风文明示范户”“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农村群众基本素质不断提升。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打造乡风文明,推动乡村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全面振兴的过程中,村民自治是正安县探索出的最佳路径。
在凤仪街道,“党建+村管事”筑牢了乡村振兴桥头垒;在芙蓉江镇,6支志愿服务小队,成为村民共治、共建、共享的重要举措;在谢坝乡谢坝村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由15名党员、五老人员、在外乡贤、村干部、网格员等组成的村民理事会,成为了该村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付忠礼是我们村德高望重的人,村里有纠纷了,都会请他帮忙协调。他还会为我们宣传一些党的政策,在发展产业的时候,给予我们建议意见,是我们的贴人心。”谢坝村中坝一组村民付远高口中的付忠礼,便是谢坝村村民理事会成员之一的退休党员干部付忠礼。
诚然,村民自治理事会的探索,在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了村民理事会的桥梁纽带和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群众自治、干群联抓、全民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有效将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变为村民的自觉行动,为乡村振兴铸牢风清气正的乡村文化之魂。
王颖摄
如今,放眼望去,珍州大地的村庄里、田野上,乡村振兴“四梁八柱”基本构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绝美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征程,正安县将抢抓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新国发2号文件、贵州省2022年一号文件带来的重大政策机遇,乘势而上,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先机,继续举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杨媛媛)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津金”同心一路同行
湖南株洲首届乡村音乐节暨第七季“穿越荷塘”活动启动
陕西绥德米家硷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添活力
“文体特派员”走进乡村 打通文化民生最后一公里
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热议:数字金融建设与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需探寻...
甘肃将举办首届“我的乡村我振兴”有奖征文暨农民论坛
年轻“乡村CEO”补齐乡村振兴短板
乡村少年登上中央歌剧院舞台举办专场演唱会歌颂家乡 第三届“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