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视网 2022-11-28 23:46
市场又该如何进行监管?
攀枝花的芒果销售情况到底如何?
8月初,一个名为“助农追梦”的公众号发布信息,称攀枝花“600万斤大芒果价格暴跌”“高温天气,无法运输,失去商品价值”。紧接着两天后,一个认证为浙江森清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的“说声晚安”公众号也发布《痛心!数百万斤攀枝花凯特芒果滞销!》的文章。文中写道“部分芒果烂在树上坏在家里,当地的果农十分着急”“今年行情不好,几万斤果子现在卖出去的没几颗”“8月正是凯特上市季节,一般这个时候就会有外地的商人来到当地收购芒果,可今年迟迟没有人来”等内容。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攀枝花市近期已邀请到多家国内知名农批中心、一线商超、电商平台等到攀考察,与本市攀果公司等本地企业及合作社共签订20万余吨芒果供货合同,“芒果销售的各个渠道都是畅通的,不存在滞销的情况。”
图片来源:长江网
是谁在操纵农民“卖惨”?
近年来,攀西水果遭遇“卖惨营销”的情况屡见不鲜。2021年,有人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称攀枝花芒果销售困难,而当记者找到视频中的老农时,老农却称“都是拍视频的人让我说的”。2018年也曾出现“凉山50万斤苹果滞销急哭小孩”的消息,经有关人员调查却发现视频中的小女孩家里根本没种苹果。“卖惨营销”除了有像这样到当地寻找农民配合拍摄,“诱导”农民进行“卖惨”之外,亦有通过从网上寻找相关文章或图片,断章取义,虚构事实的方式来欺骗消费者。
“虚假营销”早在2018年就发生过,为何至今仍有果农“中招”?纵观各类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这些充斥在网络上的“虚情假意”,市场监管部门也好,果农也好,似乎都难以给予有力的“反击”。此次事件发生后,监管部门也只是要求公众号运营方删掉相关文章,并对其进行政策讲解、法律宣传,如此“治标不治本”的惩罚往往并不能“深入人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此外,消费者的“觉醒”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拥有同情心、爱心是好事,但同时要警惕被利用。要知道,现在很多领域似乎都流行着悲情化的营销套路,动不动靠“讲感人故事”来博取同情。如果一碰到“感人”的故事就忍不住爱心泛滥,失去理智,不仅容易上当受骗,还可能给虚假营销推波助澜。对于“卖惨营销”,消费者要收得住同情心,提高警惕,分辨出悲情背后的“真相”,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要购买,才能够真正惠及需要帮助的人。
2022中国晚熟芒果季在攀枝花仁和正式启幕 攀枝花市仁和区举行“...
2022中国晚熟芒果季在攀枝花仁和正式启幕 攀枝花市仁和区举行“...
京东超市携手伊利、芒果主产区攀枝花打造乡村振兴新案例
暑假青少年“整容热”的背后 究竟是谁在贩卖“容貌焦虑”
电商率超60%,百色芒果打造区域品牌
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培训一批留在乡土的新媒体营销人才
番茄的风味,究竟到哪儿去了?
花椒采摘后需做好干制及品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