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9 01:49
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淀着历史文化精华。近年来,天祝县按照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关要求,努力挖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遗产,全面抓好非遗保护宣传、传承人培养、项目申报等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稳步推进,一批又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一团泥巴,也能塑形成一件艺术品。天祝县华藏寺镇南山村的张延棋老人就有这种手艺。在张延棋老人的家里,摆满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张氏泥塑”这门泥塑手艺曾一度面临失传,如今它又在张延棋老人的手中获得生机。
天祝县“张氏泥塑”第三代传人 张延棋:我爷爷是一个很有名的瓦匠,过去都是搞泥塑、做瓦片、烧窑。我父亲弟兄几个也是瓦匠,因为父亲身边缺个得力的木匠,我就去永登学了半年木工,后来还是传承了长辈们的瓦匠手艺,一直到现在。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是匠心坚守。今年62岁的张延棋是天祝县“张氏泥塑”第三代传人,凭着多年的学习、揣摩和坚持,如今他已成为一名万景万物皆可塑的“捏泥人”,完成的作品有数米之大的“马”、“牦牛”,也有数厘之小的人物、农具。因擅长泥塑栩栩如生的劳动民俗场景,人们都称他为高原“泥人张”。2007年,他的泥塑作品《雪域之舟》入选甘肃省第二届百合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2021年,张延棋参加了甘肃省文化馆“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培训,并获得了天祝县“华锐名匠”荣誉称号。
天祝县文化馆原馆长 李生云:从张延棋本身的艺术技巧性来说,他的艺术特色就是讲一个‘土语’,就是本地方言,满手的‘方言’就是泥土的味道。色彩浓郁画面绚烂的唐卡,绘制过程要求严苛、程序复杂,制作用时较长,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唐卡非遗传承人马才成受家庭文化和环境影响,从小就喜欢藏族传统绘画,十六岁时,师从藏族传统绘画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开始系统学习唐卡绘画和堆绣工艺技术。在此后的20多年创作生涯中,马才成创作出了一大批深受文化界瞩目的藏族唐卡作品。
天祝县民族中学教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天祝唐卡传承人 马才成:唐卡是我们藏民族比较独特的一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10月份,天祝唐卡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是基础,传承才是非遗的生命。马才成学有所成后,并没有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停下脚步。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祝唐卡传承人,他尽己所能保护传承好这门雪域高原的绝艺。2004年,天祝县民族中学开设了唐卡绘画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从此,马才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为学生尽心教授唐卡技艺上。如今,马才成已经带出了200多名学生。在天祝县像张延棋、马才成这样的“守艺人”还有很多,各级非遗传承人、非遗工作者活跃在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的第一线,为传承遗产努力耕耘。天祝县城居民 赵国芳:今天来博物馆参观,看了天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非遗”,明白了“非遗”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历史文化的结晶。同时,听了讲解员讲解,了解到我县有3项“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天祝人感到非常的骄傲。
十年来,天祝县全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完善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机制,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保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不仅充分展示了天祝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开发、保护和利用。截至目前,天祝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项,省级6项,市级18项,县级18项。建成非遗传习所12所。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5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1人,市级43人,县级60人。
(全媒体记者:刘洪凯)
书法进入一级学科传统文化焕新彩
[重庆]2022年重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出炉” 21个村落榜上有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台账完成率超98% 企业实力活力持续增强
乐陵市举办丰富多彩活动欢度国庆 喜迎二十大
巫溪县一村落列入重庆2022年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
无锡江阴市:村社分离改革,让农村发展更具澎湃活力
二十大代表风采|张矿军:一身技艺从不私藏
群山连亘云雾绕 天祝草原风光美